學校簡介
風耕雨歌,春播秋獲,一路風雨,幾度春秋,學校先後被列為全國少年兒童信息研究基地,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基地,福建省農村示範學校,福建省文明學校,福建省少先隊重點活動基地,通過福建省“一級達標圖書館”評估。2003年,更被列為全國綜合實踐課題實驗校。
學校始終從校情出發,以“培養自主發展的人”為指導理念,堅持走在基礎教育改革的大道上,管理“以師為本”,活動“以生為本”。以“人本”素質的強化來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提升學校的辦學層次,為素質教育提供一個值得信任的人文環境。幾年來,以“創設一流校、吸收一流師,培養一流生”為目標,以嶄新的觀念構建全方位的教學體系、管理體系,為創辦出一所“合格+特色”的閩南名校不懈努力。
目前,學校各方面均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績。學校藝術團舞蹈隊,先後獲泉州市海絲文藝節一等獎,福建省舞蹈中級組決賽第一名,並代表福建省少兒藝術團參加全國比賽,榮獲銀獎。由泉州電視台到該校拍攝的藝術教育專題片《古樂飛揚中的校園》,體現了該校藝術教育的特點和學生的整體素質,此教育專題片先後在福建省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播放。學校有10位同學赴北京、兩位同學赴福建省領獎,獲獎項目有:演講、書法、美術等。有5位同學榮獲《人民日報》海外版“中華好少年小記者”的榮譽稱號。兩位同學分別榮獲福建省小學生科技作品展一等獎,少兒組鋼琴比賽第一名。兩位同學榮獲泉州市小學生卡拉ok比賽第一名,南音比賽一等獎,並將與國家藝術代表團一道赴法國巴黎訪問演出。學校田徑隊員多次打破鎮、市記錄,並有一名同學獲國家三級運動員稱號,是建國以來安海鎮小學生第一個獲得者。學校桌球隊於2002年代表福建省二隊赴江西宜春參加全國賽並取得優秀成績。2004年5月份,養正中心國小的綜合實踐課題組赴榕為全國綜合實踐研討會提供兩節現場探究課,受到一致好評,特別是具有閩南特色的《閩南民間藝術雜壇——把根留住》這節課深受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廣東、浙江等各省專家教授高度評價。並受邀赴北京參加研討。整個學校近幾年來,參加全國獲獎者人數達100多人次,參加省、市、鎮比賽獲獎人數達700多人次。
養銳蓄精深雨露,正心誠意善鈞陶。養正中心國小——閩南教育的前沿校,用生命的精靈個性譜寫教育的燦爛樂章,傳唱著各種音符跳躍的春天交響,讓生命在這裡閃光。
創辦者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地方人士有鑒及此爰由下列64位先賢於1907年發起創辦安海公立養正兩等國小堂。
校址變遷
1907年本校創辦時校舍設在“朱子祠”及後進“韋齋公祠”。
1915年陳清機先生獨資開闢縣佐衙門後進為操場,並將“朱子祠”外埕修為校園。
1919年春,遇地方戰事,校舍駐軍,校具、儀器、表簿被毀一空。嗣後校舍遂更駐軍。直至1920軍秋乃假“銜遠別墅”為臨時校舍。
1921年春遷往聖殿西側“奎光閣”。
1924年台永生出資6000元,熱心人士回響於萃福擇校址,建“主樓”。7月11日破土,10月24日落成。
1926年冬,印尼歸僑許金廠帶回三巴壠華僑捐款1500元於主樓西側建“壠川堂”,作為師生宿舍。
1928年,旅越華僑龔作梁先生捐建“修敬堂”。為便於學子升學創辦養正中學。
1931年,旅日華僑周起搏、周起特昆仲捐4000元於主樓東鄰興建“周五福堂”,7月落成。
1939年9月,校園遭敵機轟炸,學校遷至磁灶大宅,成立“陶澤分校”,重要案卷疏散該處。
1941年,搬回萃福原校址。
1936年,因學生數激增,教室不敷,於龍山寺西廂設“龍山分校”,後另名為“立新國小”。
1981年8月,旅菲校董顏期興先生捐款20000萬元,獨修24年建造的主樓。
1983年2月,香港安海同鄉聯誼會、菲律賓安海公會、新加坡安海公會捐建“養小教學樓”。
1987年9月,香港安海同鄉聯誼會、菲律賓安海公會、新加坡安海公會捐建“養小大禮堂”。
1989年,顏乾成校友捐建“拃牽教學樓”。
1993年,養正菲律賓校友會捐建“菲律賓校友樓”。顏乾成校友捐資“拃牽教學樓”加高三、四層。
1997年,旅菲華僑許澤天、陳淑輝伉儷捐建“振義彩卿教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