飾筆

飾筆,凡有空隙的字,常填以"""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飾筆,齊,燕,楚三系文字中的特殊飾筆.楚文字中有一種狀似垂露的飾筆,其形成原因由:為增強文字形體的區別性,為求字義表達的彰顯性,因文字類化,受民族心理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書寫習慣等而增加羨餘成分。

清代學者王筠最早注意到文字中有些筆劃並不表意,而是起著文飾的作用.他在指出:"古人造字,取其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而已.沿襲既久,取其悅目,或欲整齊,或欲茂美,變而離其衷矣.此其理在六書之外,吾無以名之,強名曰文飾焉爾." 唐蘭先生在《古文字學導論》中討論到文字的增繁現象時曾指出:"凡垂直的長畫中間常加"",""又引為"",間或為"";前綴是橫畫的,常加一畫或"";字末常加"",""又加"";凡有空隙的字,常填以"""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飾筆.湯余惠先生在《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談到"起輔助性作用的點"這個問題時說:"戰國文字基本形體之外的點,多半用為飾筆,具有裝飾美化的作用.點飾無論其形式如何,均與文字的基本構形無關."文中除了討論了"一","",""等一般飾筆外,還介紹了齊,燕,楚三系文字中的特殊飾筆.楚文字中有一種狀似垂露的飾筆,如楚王酓盤"王"字作"";燕文字中有"鶴頭書",如燕璽"秦"字作""(古璽彙編3853);齊文字有尾形飾筆,如陳喜壺"族"字作"".何琳儀先生對戰國文字中的裝飾符號(飾筆)作了進一步的歸納整理,指出單筆裝飾符號和復筆裝飾符號各六類.
劉釗先生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古文字構形研究》中把飾筆納入古文字構形學體系,進行專題性研究.首先他對"飾筆"作了嚴密的定義:飾筆,又稱裝飾筆劃,羨畫,贅筆,是指文字在發展演變中,出於對形體美化或裝飾的角度添加的與字音字義都無關的筆劃,是文字的羨餘部分;其次,他以"萬","","禹","禺","是","其","奠","典","甚","廷"等字為例,揭示了飾筆在文字元號化過程中的演變軌跡.同時,他還歸納出甲骨文中七種主要飾筆,並舉了60對甲骨文字例;再次,他指出了"飾筆"研究對古文字考釋工作的重要意義,並在文中的許多考釋中加以強調;最後在第十四章"古文字構形演變條例"中他總結出二十一條關於"飾筆"的演變規律.
張振林先生在《古文字中的羨符——與字音字義無關的筆劃》一文中對劉釗先生的研究作了充分的肯定.張先生考察了商,周,春秋,戰國一直到秦期間文字的發展及使用情況.他認為羨符(飾筆)是任何時候都存在的.在沒有統一用字標準時,它可以是裝飾,平衡美化的結果,也可能是偶然的筆誤,乃至積非成是.在政府和用字者的正字觀念不強的時候,羨符被看作有某種合法性的異體字.相反,則被認為是不合法的錯字.商代甲骨文的繁簡異體,主要是符號系統改進期間的表像,增添減少的筆劃,多數屬於與字音字義有關的象形或指事符號.從西周初到春秋中期,文字形體在外觀上主要是線條化和方塊化,未有明顯涉及裝飾美的傾向.春秋中期以後,形聲字在當時用字中的比重占了優勢,滿足了用字需要,於是在鐘鳴鼎食之餘,便有了使文字美化的特別追求,於是出現了蚊腳體,鳥蟲書,懸針垂露體等美術字型以及一些與構形字理無關的羨符.隨著羨符大量出現,還有形聲構字心理驅使下的偏旁濫用,在春秋後期到戰國中期,出現了一個文字繁化和異化的潮流.秦統一天下所推行的強力政策使得文字走向規範化.在隸變期間還存在飾筆,羨符,只是未規範的古文字的孑遺.
趙誠先生將甲骨文形符分為象形性形符,示意性形符,類別性形符,關係性形符,文飾性形符五類.其中"文飾性形符"指的就是飾筆.他說:"(文飾性形符)沒有任何表義功能,只起文飾作用."他認為"啟","啟","君"三字所從之"口"均為文飾性形符.
湛玉書先生將文字羨餘現象分為字素羨餘,非偏旁構件羨餘,表意偏旁羨餘三類,又進一步指出文字羨餘現象的五種成因:為增強文字形體的區別性,為求字義表達的彰顯性,因文字類化,受民族心理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書寫習慣等而增加羨餘成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