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的路》

《飢餓的路》

《飢餓的路》於1991年出版。被視為作者本·奧克利的代表作,不僅摘取了最高英語文學獎“布克小說獎”,而且還被認為是非洲裔作家寫出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小說以奈及利亞約魯巴文化中關於“阿庫比”的神話傳說作為核心意象,來展開其獨特的故事結構和敘事。

基本信息

書籍簡介

飢餓的路》作者本·奧克利,於1991年出版。是一部相當厚重的作品,出版之後,獲得了廣泛的好評,被視為本·奧克利的代表作,不僅摘取了最高英語文學獎“布克小說獎”,而且還被認為是非洲裔作家寫出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這部小說規模不小,翻譯成中文有40萬字,共分三卷、八個部分、52章。小說以奈及利亞約魯巴文化中關於“阿庫比”的神話傳說作為核心意象,來展開其獨特的故事結構和敘事。由於奈及利亞大部分地區還保持著原始傳統的生活方式,醫療條件差,導致嬰兒死亡率較高,那些夭折的嬰孩在約魯巴文化傳說中會轉化成嬰孩幽靈,這些嬰孩幽靈在幽靈國王的命令下,要繼續投胎到人間,又在未成年的情況下突然夭折,成為不斷轉世的孩子,這就是“阿庫比”的傳說。而且,阿庫比們在投胎前都已經在冥界商量好了,一旦投胎到人世間,就要儘快脫離人間苦海,重新回到鬼魂世界裡去。於是,阿庫比就這樣不斷地往返於幽靈鬼魂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

作者簡介

本·奧克利,女,1959年出生於奈及利亞港口城市拉各斯的一個烏爾霍伯族家庭,他的父母親屬於當地殷實的中產階層。在幼年時期,本·奧克利就受到了來自父系和母系的家族親戚們帶給他的約魯巴文化中的神話傳說和口頭文學的影響。後來,本·奧克利來到了倫敦讀國小。在他7歲的時候,父親又帶他回到了奈及利亞。中學畢業之後,本·奧克利曾經在一家店鋪中當店員,18歲移居到英國,就讀於艾塞克斯大學攻讀比較文學。1991年,憑藉英語長篇小說《飢餓的路》而獲得了英語文壇最高獎“布克小說獎”,成為非洲英語小說經典。

內容簡介

《飢餓的路》中的敘事者是第一人稱,他也是小說中重要的主人公,是一個阿庫比。在小說的一開始,他就投胎到一個奈及利亞窮苦人的家裡。他的父親曾經作為英國軍隊的僱傭軍,前往亞洲,參加了英軍在緬甸的鎮壓當地民族獨立運動的行動,退伍之後,在奈及利亞小鎮上的家裡當搬運工。他的母親是一個小商販,平時主要靠販賣一些生活用品過活,維持家用。這一家人雖然貧窮,但是生活還是祥和平靜的。父母親也很愛這個孩子,因此,投胎到這家的阿庫比就很不忍心離開他們,不斷推遲回到冥界去和阿庫比們相聚的時間。但是,其他的阿庫比就經常來糾纏他,要他儘快離開人世。最後,這個小阿庫比終於得了重病,死亡之後被父母親裝進了棺材裡入殮了。結果,幽靈國王憐憫他的父母親的仁慈和善,就又讓這個阿庫比還陽了,他從棺材裡站起來,復活了,引起了大家的驚慌。重新復生的阿庫比備受父母寵愛,他父母親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拉扎路,這個名字和《聖經》中死了四天又奇蹟般復活的拉撒路相接近。而他的母親則暱稱他為“阿扎羅”。
於是,整部小說就是通過阿扎羅的遭遇和他的視線變化,來審視和呈現奈及利亞的當代歷史、現實政治和傳統文化的。阿扎羅在冥界中那些不斷催促和誘惑他的阿庫比們的糾纏下,頑強地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一片飄搖的世界上。他一方面要抵擋阿庫比們化身為各種功力越來越強的阿庫比們的引誘,同時,他還在經歷著奈及利亞動盪的現實生活的洗禮。比如,他親眼看到了奈及利亞的窮人黨和富人黨之間的爭鬥,看到了政客和富豪的幫凶們的嘴臉,看到了大量普通人生活的窮困和悲慘。他眼看著苦難不斷地降臨到他的父母親和周圍人的頭上,感到了困惑和痛苦,同時,對親情十分依戀,不願意失去這人世的牽掛。阿扎羅看到了奈及利亞的現實世界被巫師所統攝,整個世界也陷入權力所帶來的混亂和暴政中。
阿扎羅的父親由於從過軍,身體強壯,後來是一名孔武有力的搬運工。一次,他參加了帶有賭命性質的拳擊比賽,結果被對手打傷,很快就死去了。在小說中,他的靈魂幾經周折回到了家中,他對家人說:“我的妻子和兒子,你們聽著。在我沉睡期間,我看見了許多奇妙的東西。我們的祖先教會我許多哲學。我的父親‘道路祭司’在我面前出現,告誡我務必把門打開。我的心必須打開。我的生命必須打開。一條打開的路永遠不會飢餓。奇異的時光就要到來。”在這裡,小說點題了——一條飢餓的道路打開之後就不再飢餓了。阿扎羅明白了,他決定不再返回冥界,他要在人間那條飢餓的路上堅強奔走、在人世間繼續成長,並且去接受人所面臨的各種挑戰。

評價

從氣質和風格上說,《飢餓的路》是一部具有奈及利亞本土文化傳統風格的魔幻之書。小說利用了阿庫比的傳說,將現實的世界和鬼魂幽靈的世界完全混淆起來,使我們看到了黑非洲的苦難和歷史悲情。小說中的現實世界和鬼魂世界在篇幅、結構和情節上,都是等量齊觀的,也就是說,人和鬼的世界是平行的。這是這部小說最令人叫絕的地方。大量的阿庫比在兩個世界之間自由穿梭,因此帶有著強烈的神話、傳說和魔幻色彩,讓我在閱讀時感到驚奇和欣悅。小說中隱含了對奈及利亞社會現實的批判,對整個非洲的現實處境也都做了深入的呈現:在小說中,阿庫比本身就是一個隱喻,象徵著20世紀中的非洲國家紛紛獨立之後,人民爭取人權、民主、自由和富裕的夢想的夭折、誕生、再夭折、再誕生,象徵著非洲人民為了美好生活的那種不斷在現實面前碰壁,又不斷地再生並且充滿了渴望的社會現實。這就是這部小說的核心思想。
在小說中,路也是一個巨大的象徵。《飢餓的路》這個書名,據說來自於索因卡的一首詩《黎明之歌》的句子:“可能你永遠不會走了/那時飢餓的/道路在等待著。”在小說中,路是一個活的物體,路和人一樣存在在世界上,並不斷地生長。在小說的開頭這樣寫道:“起先是一條河。河變成了路。路向四面八方延伸,連通了整個世界。因為曾經是河,路一直沒能擺脫飢餓。”阿扎羅的父親在他小的時候給他講述,大路之王的胃口特別大,人們要不斷給它獻祭,只有這樣才可以滿足它的貪婪,因此,路上才有那么多的帶來死亡的車禍。如今,由於大路王吃了帶有毒性的祭品發了狂,開始吃掉樹木、石頭、房屋和更多的人們,人已經控制不住路王了。在這裡,我們可以猜測,“大路王”也許在暗示歐洲殖民主義者帶給非洲的那條走向“非洲現代文明”的路,可是,恰恰是這條路,是以血腥、貪婪、資本和罪惡為特徵形成的。因此,這部小說寓意豐富複雜,十分隱晦,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討,玩味和品讀。小說還非常具有形式感,寫法上明顯受到1960年代以來的拉丁美洲作家作品的影響,不同的是它有是非洲本土文化催生的結果。
與《飢餓的路》在想像力和氣勢上接近的小說,有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和薩爾曼·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這三部小說都有著大量神奇魔幻的情節,三部小說分別以奈及利亞約魯巴神話體系、拉丁美洲印地安神話體系和南亞印度濕婆神話體系作為小說背後的文化支撐,使這幾部小說成為20世紀誕生的最有想像力和魔幻色彩的小說。和其他兩部小說相比,本·奧克利顯然利用了更多的文化和文學資源,他既借鑑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又挪用了非洲傳統的神話傳說,還使用了《聖經》故事等等歐洲文明符號,在幾種強有力的文化體系的支撐下,小說呈現了非洲古老文化和豐富現實的小說力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