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食腐性是動物的一種食性方式,食腐是一個範圍很廣的名稱,指的是以腐爛的動植物遺體為食的動物,包括千足蟲、蛞蝓、蝸牛、糞金龜子、白蟻、彈尾、蟎、線蚓和很多微生物,以及蟹、蚌、螺等都是食腐動物。大型的食腐動物主要有禿鷲、鬣狗,還有一些(如烏鴉等)偶爾吃腐肉。非純粹的腐生動物,有時根據食物條件,也有食活生物的。
消化機制
腐肉之所以有害,是因為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敗變質,會產生多種有毒有害的物質,其中最重要有害物質是細菌產生的毒素。腐肉中對人和動物危害最大的是肉毒桿菌,它們在厭氧條件下形成的肉毒素是人類已知毒性最大的物質之一。大型食腐動物具有較強的胃酸,這是它們可以抵禦腐肉中微生物的原因之一。
食腐性動物的胃酸強度普遍高於人類,對微生物有一定的防護作用。人類的胃酸pH值大約在2.0左右,這個酸性已經很強了,但是白背兀鷲的胃酸pH值達到了1.0。這就足以殺死細菌和病毒,禿鷲對消滅環境中的病原體起著很大作用。高度的酸性環境可以阻止肉毒桿菌的孢子發育產生肉毒素。另一種讓食腐動物免於得病的原因是抗體。紅頭美洲鷲( Cathartes aura,一種美洲禿鷲,典型食腐鳥類)、短嘴鴉( Corvus brachyrhynchos,又稱美洲鴉,食腐肉)和郊狼( Canis latrans,一種美洲大型犬科動物,食腐肉)的血清含有大量肉毒素的抗體,這些抗體可以結合肉毒素並將其安全排出體外。這些抗體中的很多種是人和草食動物中所沒有的。此外,腐食動物還有很多特性可抑制細菌在腸道內滋生,例如消化液中含有更多的溶菌酶,食物通過它們消化道時間短等等。
食腐性動物
鬣狗和禿鷲、蜥蜴及蝦蟹類喜好以動物的屍體為食。非洲鬣狗雖然也食腐,但是如果有新鮮的可以選擇,它們一定吃新鮮的。
食腐性鳥類
作為食腐動物,禿鷲的臉部和腸道內滿是各種致病細菌,如果是其他動物可能早就因此患病而死,但禿鷲不會。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它們已經進化出強悍的生理機制,幫助它們抵擋這些細菌而不會生病,從而讓食腐為生成為可能。
科學家們發現禿鷲的體內滿是可導致肉類腐爛的梭桿菌以及具有毒性的梭菌。當細菌開始分解一具屍體,它們會分泌一種有毒的化學物質,從而讓這具屍體成為其他動物無法進食的有毒物。但禿鷲卻反而會等待著腐敗的發生,因為這樣它就可以毫不費力的吃到屍體厚厚外皮之下柔軟的腐肉。
另外,禿鷲還常常會從屍體的肛門處開始下口,一直向上吃掉屍體的內臟。它們所吃的食物中滿是有毒的細菌和腐爛的糞便。但禿鷲顯然可以不受這些有毒物質和致病細菌的影響。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微生物學家米歇爾·羅根巴克(Michael Roggenbuck)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應對有毒細菌方面,禿鷲已經高度適應。”
一方面,禿鷲已經進化出一套極端強悍的腸胃道消化系統,它可以直接消滅絕大部分致病細菌。而在另一方面,禿鷲似乎也進化出了一種對某些種類致命細菌的寬容度,這些細菌在禿鷲的大腸腸道內大量繁殖,一片繁榮,而對於其他大部分動物而言,這些細菌都是致命的。
禿鷲的爪子和喙其實是相對柔軟的(相對於鷹等猛禽),並不能很好地撕扯鮮肉,反而是比較適合從大型屍體上撕扯腐肉。所以從進化結果上來說是適合食腐沒錯。
食腐性魚類
鰻鱺( Anguilla japonica)屬鰻鱺目,鰻鱺科,鰻鱺屬。又名日本鰻鱺,俗稱:白鱔,青鱔,風鰻,鰻魚。
鰻鱺常在夜間捕食,食物中有小魚、蟹、蝦、甲殼動物和水生昆蟲,也食動物腐敗屍體,更有部分個體的食物中發現有高等植物碎屑。攝食強度及生長速度隨水溫升高而增強,一般以春、夏兩季為最高。池養的鰻鱺在盛夏時攝食強度降低。水溫低於15℃或高於30℃時,食慾下降,生長減慢;10℃以下停止攝食。冬季潛入泥中,進行冬眠。鰻鱺能用皮膚呼吸,有時離開水,只要皮膚保持潮濕,就不會死亡。
食腐性昆蟲
很多昆蟲都屬於腐食性,例如常見的家蠅、蠅的幼蟲(蛆)、蝸牛和土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