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滯胃腸證

食滯胃腸證,中醫病證名。是指由於飲食停滯胃腸,以脘腹脹滿疼痛,嘔瀉酸餿腐臭為主症的證候。亦稱食滯胃脘證。常見於胃痛。

病因

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素體胃氣虛弱。

臨床表現

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厭食,噯腐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後脹痛得減,或見腸鳴腹痛,瀉下不爽,便臭如敗卵,或大便秘結,舌苔厚膩,脈滑或沉實。

辯證要點

胃主受納,以和降為順。飲食停滯胃脘,胃失和降,氣機不暢,則胃脘脹滿疼痛而拒按;食積於內,拒於受納,故厭食;胃氣上逆,故嘔吐;吐後胃氣暫時舒通,故脹痛得減;胃中腐敗穀物挾腐濁之氣隨胃氣上逆,則見噯腐吞酸,或吐酸腐食物。食滯腸腑,阻塞氣機,則腹痛矢氣頻頻,瀉下之物穢臭如敗卵,或大便秘結。胃中濁氣上騰,則舌苔厚膩。脈滑或沉實,為食積之象。本證以脘腹脹滿疼痛,嘔吐酸腐食臭為審證要點。

常用腧穴

內關,中脘,足三里。

常用中藥

神曲、山楂、萊菔子、茯苓、半夏、陳皮、連翹。

針灸療法

毫針瀉法。

常見病

胃痛。

預防調護

本病在預防上要重視精神與飲食的調攝。患者要注意有規律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忌暴飲暴食、饑飽不勻;胃痛持續不已者,應在一定時期內進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宜;忌粗糙多纖維飲食,儘量避免食用濃茶、咖啡、菸酒和辛辣等,進食宜細嚼慢咽,慎用水楊酸、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西藥。同時保持樂觀的情緒,避免過度勞累與緊張,也是預防本病復發的關鍵。

轉歸預後

胃痛可衍生變證,如胃熱熾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滯,血不循經;或脾氣虛弱,不能統血,均可致便血、嘔血。大量出血,可致氣隨血脫,危及生命。

若脾胃運化失職,濕濁內生,郁而化熱,火熱內結,導致腑氣不通,可見腹痛劇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脫危證;或日久成瘀,氣機壅塞,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致嘔吐反胃。若胃痛日久,由氣分深入血分,久痛入絡致瘀,瘀結胃脘,可形成噎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