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醃漬保藏
正文
將食鹽或食糖滲入新鮮食物的組織內,提高其滲透壓,降低其水分活度,選擇性地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繁殖,從而防止腐敗的食品保藏方法。醃漬保藏的傳統概念是,加食鹽的叫醃製(如醃菜、醃肉),鹽的用量較少;使發酵產酸的叫酸漬(如酸漬菜);加食糖的叫糖漬;糖漬以後,又進行乾燥,除去一部分水分的叫蜜餞(如蜜餞水果)。沿革 中國商周已有醬醃菜的記載。秦漢以後的文字記載中,已將醃菜和醬菜加以區別。南北朝的《齊民要術》中,已記載了多種類型的醃菜和醬菜。明清兩代,醃製工藝趨於完善,品種很多。在其他國家,食品的醃製歷史也較悠久,如羅馬帝國時已有醃製的鹹菜。水果的糖漬,在蔗糖發明以前,中國用天然甜味料蜂蜜作保藏劑;待飴糖發明以後,曾用飴糖代替蜂蜜;到了唐代,蔗糖的生產逐漸普遍,其後一直套用食糖製造糖漬品(見製糖技術史)。糖漬的果蔬,原叫蜜煎,後改稱蜜餞。
原理 食品的醃漬保藏,不論是用鹽或是用糖,乾醃或是濕醃,其基本原理都是溶液的滲透作用和擴散作用。
滲透作用 滲透是兩種濃度不同的溶液在半滲透膜隔開的條件下,較稀溶液中的溶劑,通過膜的微孔,進入較濃溶液的現象。魚、肉、果、蔬等任何細胞都有半滲透性的細胞膜,當經受食鹽醃製,而且細胞膜內液體的濃度低於膜外食鹽水的濃度時,膜內的水就會不斷向外滲出,食物的體積縮小且組織變軟,同時食物的水分活度降低,保藏性提高。微生物的細胞,是由外層細胞壁、緊貼在壁上的細胞膜以及細胞質、細胞核所組成,其細胞膜是半滲透的。滲透性的高低,取決於微生物的種類、菌齡、細胞質成分以及環境的溫度和pH值等因素。在醃漬食品的同時,微生物細胞內的水同樣也通過細胞膜向外滲透,因而活性被抑制甚至喪失。此外食鹽的鈉離子和氯離子達到一定濃度時,微生物中有一類嗜鹽菌,如鹽桿菌屬、鹽球菌屬,仍能在高濃度的食鹽溶液中生長,不過這一類的微生物極少。食糖對食品的保藏作用主要是由於糖液的高滲透壓使食物脫水,降低了食物的水分活度,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長。食糖對微生物沒有毒害作用。
擴散作用 擴散是因分子或原子的熱力運動而產生的物質遷移現象,主要由溫度差或濃度差引起。分子遷移時,從濃度較高的區域向濃度較低的部分擴散,逐漸進入食物的組織內部,最終使食物成為醃製品。擴散的快慢,隨著溶液的濃度差、粘度和溫度等因素而變化。
發色作用 新鮮肉中的紅色素高鐵肌紅蛋白一經加熱就變成深褐色,影響外觀,硝酸鹽卻能使醃肉在加熱以後呈鮮紅色。硝酸鹽對肉毒梭狀芽孢桿菌有抑制作用,並能賦予肉製品以獨特的風味。因此,儘管已知亞硝酸鹽經還原等反應會產生亞硝胺(強致癌物質),但硝酸鹽仍在使用,只是其用量已受到限制(見食品發色劑、肉和肉製品)。
發酵作用 黃瓜、結球甘藍、 蘿蔔、 藠頭、豇豆、花椰菜、青番茄等很多蔬菜,都可通過發酵製成酸菜。成品可以散裝直接出售,也可用玻璃罐或塑膠袋包裝並殺菌,以延長其保藏期。發酵過程中須嚴格控制鹽水濃度、溫度、pH值等因素,以獲得優良的成品。以生產酸漬結球甘藍為例,如甘藍含糖3.5%,食鹽用量為甘藍重量的2.25%,溫度為25℃。在醃製開始,腸膜明串珠菌起作用,經過兩天,產酸0.7~1.0%,並有酸菜香味。這時,腸膜明串珠菌逐漸死亡,但植物乳桿菌和短乳桿菌生長。到第五天,酸度達到1.5~2.0%(一般酸度為甘藍糖分的一半),這兩種乳酸菌又相繼死亡。整個主發酵過程約需一星期,代謝產物有乳酸、醋酸、醇類、酯類和其他芳香物質。如果發酵開始的溫度過高或過低,不適合腸膜明串珠菌的生長,就不能為兩種乳酸菌提供良好繁殖條件,整個發酵過程就會有很大變化。
工藝 因原料的種類和各地市場的要求不同,可採用不同的醃漬方法。
乾法醃製 用乾的食鹽直接進行醃製。對大塊魚肉,要求均勻塗布在表面上,然後堆碼在容器內;對大批蔬菜,一般將原料傾倒入大缸或水泥池(有些工廠套用容積為15m3 左右的大木桶),每鋪放一層,撒一層食鹽,重複進行。乾醃以後,新鮮原料中的游離水通過細胞膜向外滲透,將食鹽溶化,形成溶液。溶液中的食鹽又通過擴散作用,進入醃製品的組織。乾法醃製時營養素的流失少,但各部分的用鹽量不易均勻。
濕法醃製 預先配製好食鹽溶液,然後將原料浸沒在鹽液中,經過滲透與擴散,製品中水分減少而鹽分增加,起到醃製作用。濕法醃製使各部分的用鹽量比干法的均勻,但需要較大的容器,且原料中一部分營養素溶解於水而流失。注射醃製法是濕法的一種,通過泵和一組(多至100根以上)注射針頭,將食鹽溶液(或加硝酸鹽的混合溶液)壓送入肉的動脈或肌肉之中,然後放入轉鼓,反覆滾動,使鹽水均勻分布。注射法能加速醃製過程,成品得率高,主要用於肉的醃製。
混合醃製 先用乾法醃製,2~3天后再進行濕法醃製的方法。常用於魚類。其特點是成品質量一致,成品的表面不嚴重脫水,保持濕潤。
糖漬 用高濃度糖漿保藏果蔬的方法。其特點是能基本保持果蔬原有的形態、顏色和風味。工藝方法各地不同,主要有4種。①一次煮製法:將果蔬原料加糖液之後放入二重鍋內加熱,使原料組織軟化,同時使糖液粘度降低,加速糖分子的擴散。待果蔬內外的糖度平衡,即告完成。組織緊密的果蔬如桃、梨、胡蘿蔔等需時較長,而莓果類則需時較短。完成時,糖漿的濃度約為65~70%,溫度約為105~106℃。一次煮製法的成品,香味和色澤都較差。②分次煮製法:一般先用30~40%糖液浸煮水果,加熱至沸,保持20~30分鐘,停止加熱,浸泡12~24小時;然後提高糖液濃度再煮20~30分鐘,停止加熱,浸泡12~24小時。如此重複幾次,直到糖度達到要求。③冷浸熱煮法:當多汁的水果浸入濃度過高的糖液時,因濃度差過大,果實細胞內的水大量滲出,組織迅速收縮,導致糖液進入果實的通道縮小,成品乾癟。改進的方法是將水果先用熱水燙透,後經30%冷糖液浸泡24小時,再提高糖度,又冷浸24小時。如此重複,至糖液濃度達到60~65%,最後加熱煮沸,即告完成。④真空煮製法:將果蔬和糖液放入可以密封的不鏽鋼鍋中,加蓋並進行真空處理,使真空度達到0.08MPa,同時進行加熱。由於罐內壓力降低,果實組織中含有的氣體外逸,糖水進入水果組織,占據逸出氣體原先占有的空間,因而縮短糖漬時間。真空煮製法因溫度低,時間短,成品的風味和色澤遠遠超過其他方法。
發展趨勢 由於食品衛生學的進展以及消費者口味的變化,今後醃漬製品將趨於低鹽低糖;酸漬品的生產,要求減少水的滲出量以提高成品率;對於醃肉製品的硝鹽酸用量,除了按要求嚴格控制外,還將努力尋找其他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