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中國傳統工藝]

風箏[中國傳統工藝]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了歐洲。

歷史

風箏[中國傳統工藝] 風箏[中國傳統工藝]

墨子(墨翟)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魯班(也稱公輸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三種傳說,斗笠、樹葉、和帆。傳說中第一個風箏為“魯班”製作,稱之為“木鳶”,《渚宮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而以《呂氏春秋·愛類》記載:“公輸般為高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說明魯班當時造的是“高雲梯”而不是木鳶。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風箏特寫 風箏特寫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古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他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風箏是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是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風箏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重於空氣的飛行器。本質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子醒目的寫著:“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後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靈感作用。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風箏與軍事

具有濃濃中國特色的風箏 具有濃濃中國特色的風箏

追尋風箏的起源,可上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770-221BC)時期,由於戰爭的需要,古人以鳥為形,以木為料,製成可在空中飛行的“木鳶”。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另據《鴻書》記載:魯班也曾製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在中國古代,木鳶一直是戰爭時通訊和偵探的重要工具,並能帶上火藥用作戰爭進攻的武器。

魯班是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人,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創始人,也是魯國人(一說宋國人),由此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的發源地,應是齊魯一帶。

民間傳說中最早的風箏是楚漢相爭時張良創造出來的,他坐在大鷂子上飛到項羽軍隊的上方,在鷂子裡唱楚地思鄉的民歌,唱得項羽軍隊“四面楚歌”,所謂“征人一夜盡望鄉”,軍無鬥志,於是項羽大敗。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偵察工具之外,更有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漢代——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廷中出放風箏。

宋代——人們把放風箏作為一項鍛鍊身體的運動,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偽時期——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風箏與娛樂

風箏郵票圖冊 風箏郵票圖冊

唐代(618-907)建立後,由於採取了緩和階級矛盾、安定社會秩序、減輕人民負擔、發展經濟生產等一系列措施,社會很快走向安定和繁榮,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經濟全面發展的時期。社會的安定、文化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中國傳統節日的盛行。而節日的盛行促進了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發展,作為一直被用於軍事上的紙鳶,隨著傳統節日清明的興起,用途上有了新的轉折,開始向民間娛樂型轉化。在唐代清明時節,朝野盛行禁火、掃墓、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條等風俗。兒童放紙鳶始在民間流行,唐代詩人唐採在《紙鳶賦》中記載:“代有游童,樂事末工。飾素紙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翻兮將度振沙之鷺,杳兮空光漸陸之鴻,抑之則有限,縱之則無窮,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藏乎掌揮之中……”

從五代(907-960)開始,在紙鳶上加哨子,其鳴如箏,故稱“風箏”。現在我們說的風箏其實是統稱,把那些沒有哨子的紙鳶,都叫作風箏了。

宋代(960-1279),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之所以成為發展階段,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經濟的繁榮和民間手工業的興起,二是宋代提倡傳統的節日風俗,這就為風箏的發展和進入節日的娛樂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一時期民間放風箏已是一項民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也是文人墨士藝術創作中的一種題材。當時由於文人的參加,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由於社會上對風箏的需求,製作風箏發展為一種專門的職業。

明清時代(1368-1911)是中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清風箏在大小、樣式、扎制技術、裝飾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進步。當時的文人親手扎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親友,並認為這是一種極為風雅的活動。

文化

中國風箏

風箏 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休閒娛樂的玩具。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從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民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中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薰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巨型風箏 巨型風箏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求福:

各式各樣的龍型風箏 各式各樣的龍型風箏

人們對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儘管它形象欠美,但經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為象徵“福”的吉祥圖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硬膀上,可以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其他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周代《洪範》篇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壽。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製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餘”“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長壽:

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很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說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一萬多種字形,變化極為豐富。源於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為迴轉“萬”字紋樣。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雲鶴壽”“八仙賀壽”等。

喜慶:

風箏 風箏

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囍”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事的“徵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與此有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餘”“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寓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吉祥:

龍、鳳、麒麟是人們想像中的瑞禽仁獸。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徵,後來以龜背紋代替。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關於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尚龍的國家,在我們國家裡龍是有著特別的意味,龍有著鹿的角,牛的頭,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徵。以瑞禽仁獸及其他物象構成的傳統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中國傳統風箏——龍頭蜈蚣長串風箏,尤其是大型龍類風箏,以其放飛場面壯觀,氣勢磅礴而受人喜愛。

相關傳說

飛上藍天的風箏 飛上藍天的風箏

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四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四是李鄴說。

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世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繫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繫繩。恰巧這繫繩很長,斗笠便像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台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麵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於生產,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藉助風力的機械妃,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於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颳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製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遊樂活動。

飛鳥說

風箏 風箏

從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誌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風箏起源於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第四種說法

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所見文著有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構造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誌、動物、蝴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有人設計出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令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而上。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蔚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餘人來放。

製作

風箏 風箏

普通風箏的做法一般是採用竹子做骨架,紙做肉,其他複合材料包括絲絹、尼龍布、塑膠膜或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等。

紙和絲絹為一般傳統風箏的製作材料,著色鮮艷亮麗,更能體現中國風箏的魅力;但是紙易破,絲絹貴,而現代科學的產物——尼龍布和塑膠膜,成了製造風箏的新材料。

竹子是製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可選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韌性做風箏的骨架。風箏的骨架可根據個人愛好來編制,如蜻蜓狀、蝴蝶狀等。

紙是蒙糊風箏的主要材料,以質薄纖維長而均勻,富有韌性,耐濕耐衝擊,色澤白而潔者為佳。把紙糊在骨架上,再繫上線,風箏就做好了。

這時,你還可以在做好的風箏上塗上你喜歡的色彩,鑲上花邊,或者繫上絲帶,掛上紙環。雖然適量的附屬檔案不能影響風箏在空中的飛翔,但是太多的附屬檔案會使風箏的飛翔失衡。現代的風箏大多數都使用廣告布作為風箏的面料,骨架也從以前的竹子變成了炭桿,大大地提高了飛行效果。

普遍方法

工具:漿糊、紙刀

材料: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線

方形風箏的特點:

(1)這種風箏用得最多,最普遍。

(2)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

(3)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多東西。

做法:

(1)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變軟,再用刀將竹篾破開,約三分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英寸及23英寸。

(2)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英寸,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3)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著,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紮在短的三分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4)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

注意:

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今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扎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簡易方法

工具、原料:紙;細棍子;粘合劑等。

方法、步驟:準備好做風箏的物品,把細棍子搭建成一個風箏的輪廓。注意接口處用線綁牢,細棍上也可以包裹一層紙,方便一會兒貼封面。

為風箏貼封面。為風箏做三條尾巴,先貼還是不貼,看飛的時候的實際情況。

除了三角形,還可以做成菱形的,方法差不多,只是形狀稍有變化。

為風箏綁線和試飛,線最好用牢固一點的,飛高了好收回來。綁線的位置可能會影響風箏起飛,所以要注意調整。

技藝

風箏藝術概況

風箏 風箏

中國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技藝,這點早已為世人所公認。但要認真研究起來,記述中國風箏的詳細資訊卻不多,而專述中國風箏具體技藝的資料就更少。中國傳說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是一個記述中國風箏技藝的專著,但至今不只未見到此書的全文,就連此說是否屬實,曹氏是否確有廢藝齋集稿這套著作,也還缺少足夠的旁證材料,學術界還在爭論之中,沒有結論。

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流傳的譜式了。如傳說宋徽宗的“宣和風箏譜”是較早的一本,但乃未見到。其他就是各風箏世家或風箏玩家個人收集的譜式了,還能找到一些。中國雖然這些譜式各有局限,但畢竟是可貴的資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金鐵庵著的“風箏譜”一書較有價值,不足之處是沒有圖,這也許是由於當時印刷出版條件和資金的限制有圖而未印出來。

中國除“譜”外還有一種可貴的實物資料——“條”,即製作某種風箏骨架所用的標準竹條,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產風箏的世家中代代相傳的,如北京“風箏哈”家就有一捆流傳幾代的“條”。這就補充了“譜”上只有畫面,沒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沒有具體竹條尺寸和粗細變化的不足,使風箏技藝的流傳更加完整。在文字、圖畫和實物之外,中國民間工藝的技藝傳授主要靠“口傳心授”,這就是在民間藝人中使用的“訣”。這是為了好教好記和保密所用的“歌訣”或“切口”。由於藝人的文化水平所限,這些歌訣或切口往往有音無字、或有字無形,在流傳中丟失、修改、訛誤很多。中國對風箏技藝的討論主要是以上述流傳下來的。有限的文化遺產作為歷史背景的參考,以現存的傳統中國風箏為根據,用科學的工藝技術和飛行力學原理進行分析,希望它能為今後中國風箏技藝的推廣和發展提供一點參考。

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有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四藝”。簡單地理解這“四藝”即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但實際上這四字的內涵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全部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內容。如“扎”包括:選、劈、彎、削、接。“糊”包括:選、裁、糊、邊、校。“繪”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風、線、放、調、收。而這“四藝”的綜合活用就要達到風箏的設計與創新的水平。

我們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風箏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風箏載人

2009年10月,在廣東汕頭澄海區的空地上,“汕頭風箏王”陳旺松放飛了一個一百多米長的“龍頭蜈蚣”風箏,這個風箏把一個小學生帶上了天空,實現了風箏載人。這已經不是陳旺松第一次挑戰風箏記錄了,在二十年放飛風箏的過程中,這個農家孩子逐漸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置。

相關著名藝人

魏元泰、陳善庭、張衍祿、牟秀蘭、郭遒馨、胡敬珠、楊同科、楊萬善、韓連溪、康萬香、孫永春、張效東。

派系

傳統民間派

濰坊民間風箏,從歷史上看,是相對宮廷風箏和藝匠風箏而言的:在現代,則是相對現代新式風箏而言的。

其特點是:

(1)民間風箏的製作者,多數是農民和手工藝人,一般說,在藝術上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他們按照自

己對生活的直觀感受和審美習慣,無拘無束地表達理想和願望,他們的風箏,無論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製作風格,都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2)民間風箏大都是結合清明、重陽節這些傳統節令製作的,所以其主題是有選擇的,形式講究裝飾性。

(3)民間風箏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紙糊、不甚講究,但風格粗獷、不矯揉造作。

(4)民間風箏受地域性文化、經濟、風俗習慣的影響,而且在製作中往往相互觀摩、磋商,加之祖傳、世襲的因素,所以,民間風箏帶有古老傳統的色彩,實際上是一種集體創作。

傳統藝匠派

由於出現了賣風箏的生意,專職風箏藝匠也就應運而生。在濰坊歷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畫家也參與風箏的繪製乃至設計製作,使濰坊風箏中出現了十分考究的精品。當然,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買不起,而買這些風箏的有錢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藝人訂作,這就是那句流傳下來的諺語所說的情況“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舊朝代更換期間,一些宮廷風箏藝人流落民間,也促進了藝匠派風箏的發展和提高,使其帶有宮廷風箏莊重、華貴的特點。傳統藝匠派對濰坊風箏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它使濰坊風箏從一般的玩具,上升為有價值的工藝品,成為濰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創新派

到了現代,由於廣大專業美術工作者、科技人員、工人、城鎮居民踴躍參加風箏活動,充分發揮了現代工藝、現代科學技術的優勢,在繼承傳統風箏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嶄新的現代風箏。現代風箏的主要特點是重視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造型簡潔、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種類

軟翅風箏

即一般常見的禽鳥風箏。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條構成翅子的下布是軟性的,沒有主條依附,主體身架多數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數是禽鳥或昆蟲。鷹、蝴蝶、蜜蜂、燕子、仙鶴、鳳凰、蜻蜓、寒蟬、螳螂等皆屬此類風箏。為放還有一種可拆裝的軟翅風箏,把傳統的上下分開的蝴蝶翅膀,改為活翅膀,固定骨架,便於摺疊,放飛效果逼真,或頂的翅膀一張一弛,保證了風箏的穩定性。

硬翅風箏

常見的元寶翅任務沙燕風箏即屬此類。它的特點是升力片(翅)用上下兩根橫竹條做成翅的形狀,兩側邊緣高,中間凹,形成通風道。翅的端部向後傾,使風從兩翅端部逸出,平著看象元寶形。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風箏、花籃、鴛鴦、喜鵲、鸚鵡等,這種風箏的硬翅是固定的形式,而硬翅範圍以外的造型與骨架結構,則隨內容題材的不同而變化。

龍型風箏

主要以龍頭蜈蚣風箏為主,也是濰坊風箏的一大特色。

板子風箏

即人們傳說的平面形風箏。從結構和形狀上看,它的升力片就是主體,無凸起結構,風箏四邊有竹條支撐。

此類風箏較多見,扎制容易,飛升性能好,又適合表現多種題材,是少年兒童最喜愛的一種。板子風箏,京津地區也叫拍子風箏,有八角菱形或者瓢蟲形,這類風箏一般都拖著個長長的尾巴或穗子,這對起飛有益處。板子風箏中,最簡單的一種是“瓦爿”塊,方方的一片,南方農村叫它“二百五”,北方俗稱“箏子”,又叫“屁簾兒”。

立體風箏

一般採用摺疊結構的骨架,由一個或多個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如宮燈、花瓶、火箭等。

運動風箏

運動風箏又叫特技風箏,又稱雙線風箏或複線風箏。一般為三角形、滑翔傘狀、眼鏡形。運動風箏在我國是新近興起的運動項目,與傳統風箏不同,運動風箏不僅有單線的,還有雙線的、四線的,可在空中做一些動作。如水平移動、俯衝、繞八字、轉圈等,即用兩條或多條拉線控制風箏,雙手操控,左鏇、右鏇、升降等各種特技動作全靠手腕和手臂的技巧來完成。運動風箏飛行時速最高可達150公里/小時,既可單人玩也可做團隊特技表演,放飛者有駕馭風的感受。

雙線一般分為三種:

1.特技(這種一般是入門起步的可以做所有的幾何圖形,比如圓形、方塊、三角、8字等)

2.芭蕾編隊(編隊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幾隻風箏做一些集體動作,這樣在特技的基礎上編隊風箏走位更為精準,更好控制,速度也是適中不會很快,而且還可以做一些基本的翻滾動作,簡單翻滾動作,例如軸翻滾、半翻滾、垂直降落、突停、懸空等,芭蕾機是編隊飛行必選的風箏!特技)

3.花式翻滾(好些人不明白什麼叫翻滾,特技風箏一般來說只可以做一些平面圖形,但是翻滾風箏可以通過風箏的失控在規定的手法上來做一些非平面的動作,就像體操運動員什麼側翻360度啊,連續翻720度什麼的。但 Precision(精確操控)沒有芭蕾好)

四線風箏,就一種沒有什麼種類之分。四線風箏一般也是走平面的幾何圖形,但是它可以固定不動,前進,倒退,有點直升機的味道。

桶行形風箏

由一個或多個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的風箏,象宮燈、花瓶、火箭、酒瓶等皆屬此類。

自由類

自由類包括跨種類,運用新技術,吸取外國風箏之長的風箏。跨種類的如“鵲橋會”,把串式、立體、板子等幾種方法集於一體;運用新技術的如長120米的串式風箏“梁山一百單八將”“百鳥朝鳳”等,不僅能迎風轉動,還能敲鑼打鼓、噴煙冒火,“孫悟空”還能在放飛中七十二變。

風箏運動

操作原理

放風箏 放風箏

眾所周知,風箏上天有兩個必要的條件:

(1)風箏要在有風的天氣下,風箏才能放飛,但是盤鷹風箏除外。

(2)風箏都需要有提線的牽引,“斷線的風箏”在短暫的飄遠之後必定會掉下來。

揚力作用

揚力的產生:風箏在空中受風,空氣會分成上下流層。通過風箏下層的空氣受風箏面的阻塞,空氣的流速減低,氣壓升高;上層的空氣流通舒暢,流速增強,致使氣壓減低;揚力即是由這種氣壓之差而產生的,這正是風箏能夠上升的原因。

以上可知,揚力的產生有2個要素:(1)風力;(2)牽引力;這就解釋了開頭提出的問題。在風力、牽引力和由此產生的揚力三個力的作用下,風箏在空中基本上是達到受力平衡的。

風箏在空中的受力:風力的方向基本上是水平方向,而風箏受風的角度和上揚力的大小,可以由提線方便地控制。幾次練習後放風箏者會很快掌握控制風箏的技巧:放風箏的時候,一般是一抽一放。

抽的時候,因為風箏提線一般放在風箏面靠上的位置,加大牽引力可以控制風箏角度變小,上揚力增加,風箏穩步上升;放的時候,即平衡的風箏牽引力變小,在風力和揚力的合力作用下,風箏會飛高飛遠,但是必須很快又抽,以再次保持風箏的角度穩定。

風力正盛的時候可以多放線,當風力稍有下降,就收一些線。

對健康的好處

風箏 風箏

春天放風箏,對人的身體健康是非常有益處的。傳統中醫認為,放風箏者沐浴和煦的陽光和春風,有“疏泄內熱,增強體質之益。”史書《續博物志》也有“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泄熱”之說。現代保健醫學的研究也表明,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風箏,可以舒展筋骨,讓身體隨著放飛的風箏而不停地移動,從而活動四肢百骸;同時,由於盡情呼吸著新鮮空氣,吐故納新,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狀態,從而獲得消除冬日氣積鬱、祛病健身之功效。此外,放風箏時,雙眼面對藍天,飛行的風箏千姿百態,可以消除眼肌疲勞,調節和改善視力,預防近視和弱視。

近年來,國內外有些醫院和療養院採用“風箏療法”治療精神抑鬱、神經衰弱、小兒智力不全等症,也收到了神奇的療效。

放風箏也是一項健腦運動,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僅僅處理好放風箏和風向風速的關係,就得讓放飛者動一番腦筋:風箏飛起來的必要條件是地面有風,但風速過大也不好放飛,因為這時空氣水平方向力量過大,風箏不易“抬”上來,也很難控制;放風箏最怕的是風向不定,因為此時風箏最容易“栽”下來。古人認為放風箏的較高境界是:放時相牽,一線相連,未放之時,如馬臥槽,放飛後如同進了賽馬場,要精神抖擻,把線看作韁繩緊拉,如同馴馬一般,然後望天入靜,隨飄移而前後奔走。

放風箏能使人情緒開朗、心境愉悅。放飛時,大腦高度集中,無疑會消除人的內心雜念;放飛者極目藍天,其心胸也會感到開闊;此外,春季草長鶯飛,觸目皆景,放飛風箏,是一次人與自然的美好對話。

放風箏時間

人們說春天最適合放風箏,因為放風箏需要不大不小的風,然而春天的風不大也不小,而且天氣不會很冷也不會很熱,所以在春天放風箏最好。在放風箏的時候,儘量不要選擇陰天或雨天,因為光線太暗和視覺的集中會導致近視。

風箏之最

中國濰坊萬人放風箏 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世界最長風箏亮相重慶 世界最長風箏亮相重慶

2011年4月16日,英國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官吳曉紅在此間宣布,中國濰坊舉辦的萬人同放風箏活動,以10465隻同時放飛的風箏,刷新了2010年加沙6198人在此項目上保持的金氏世界紀錄。

16日上午,在中國濰坊濱海海邊,當地萬餘市民同時放飛出五顏六色的風箏。在海風吹拂下一躍而起,萬千彩鳶飄然起舞,密密麻麻,綿延數公里,場面蔚為壯觀。

為體現此次創紀錄活動的權威性,整個活動嚴格按照世界吉尼斯的規則,對放飛、場地、計算等規則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參與活動的每名放飛者只放飛一隻風箏,線的長度10英尺以上,所有風箏在空中持續30秒以上。

活動舉辦方表示,由於參與人數眾多,放飛時按照金氏世界紀錄許可的方陣式計算方法,將放飛人員分成了22個放飛區,每個放飛區500人。整個活動在獨立監督員監督下進行,最後報吉尼斯現場認證官進行了確認並現場公布。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濰坊風箏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巨型風箏

巨型風箏 巨型風箏

2014年8月5日,一隻面積為1500平方米的“章魚”軟體風箏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希拉穆仁草原舉行的草原風箏節上放飛升空。這隻軟體章魚風箏曾是世界最大風箏吉尼斯紀錄的創造者,由來自天津的黑哥風箏隊於2013年曆時3個月製作而成,要放飛這隻最大的風箏必須由草原上的重型推土機牽引。

世界上最長的風箏

世界上最長的風箏 世界上最長的風箏

2015年4月4日,重慶武隆2015國際風箏放飛節開幕,專業人士現場舉行世界最長風箏(6000米)放飛表演,遠超5000米的金氏世界紀錄。該風箏由2000片印有“中國夢”的片葉組成,全部放飛升空需要花上6-8個小時。長達6000米的世界最長風箏放飛。

中國風箏

濰坊風箏文化

濰坊浮煙山風箏放飛場 濰坊浮煙山風箏放飛場

山東濰坊市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比新來春燕多。”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濰縣誌》也有記載:“清明,小兒女作紙鳶、鞦韆之戲,紙鳶其制不一,於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末,濰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風箏市場,全國許多地方的商賈都來濰坊購買風箏,一時間“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湧現出了一大批手藝高超的風箏藝人。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式、硬翅式和簡形式。其中串式以龍頭蜈蚣最突出,據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製造的。現已發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型、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海”,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

濰坊國際風箏節

世界風箏都紀念廣場 世界風箏都紀念廣場

濰坊國際風箏節是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每年4月20日至25日在風箏都濰坊舉行。自1984年開始,迄今已連續舉辦33屆,吸引著大批中外風箏專家和愛好者及遊人前來觀賞、競技和遊覽。

世界風箏都——濰坊

濰坊是舉世聞名的世界風箏都。1984年4月1日,濰坊市人民政府根據美國友人大衛.切克列的建議,舉辦了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從此,一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會在濰坊舉行。1987年4月,濰坊被第五屆國際風箏會主席團確定為“世界風箏都”。國際風箏聯合會還做出決定,將國際風箏聯合會的總部設在濰坊。

陽江風箏

廣東陽江於1993年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風箏之鄉”,此後,陽江市把每年重陽節定為風箏節。陽江市最有自己特色的風箏要算“靈芝”。其呈橢圓形,頂上是一片白雲,下面是一隻活蹦活現的小鹿,口含一靈芝草在不停跑動。風箏的頂端,用一根很薄的藤片塗上油,接在弓架上張開,在空中迎風“汪汪”作響,方圓數公里都能聽到它的鳴叫聲。它在飛行時類似硬翅風箏,可形成一對稍向下彎的“膀兜”呈弧形翼剖面。它的中間有一長桿,下扎鹿口靈芝的圖案,造型別致精巧又獨具特色,是傳統中國風箏中一個可與北京“沙燕”,南通“六角”媲美的獨特的品種。而且靈芝風箏上帶長弓,緊張藤弦,風吹弦鳴,聲傳天外,是名副其實的“風箏”。靈芝風箏還有很多變種,如“蓮花荷葉”等。

1990年,在第七屆國際風箏會上,陽江市取材於民間傳說《白蛇傳》扎制而成的“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十絕風箏”之一。除“靈芝”“蜈蚣”外,陽江風箏的最大特色便是“花草鷂”。這種風箏的民眾扎制基礎最廣,品種也最多。從花草魚蟲、鳥獸動物、人物圖像一應俱全,常見的有雙桃、雙鳳、石榴、百鳥歸巢、孔雀開屏等,陽江市由此被稱為“紙鷂城”。

開封風箏

開封風箏歷史久遠,種類繁多,扎工精細。開封風箏大體可分為6類:硬翅類風箏:如大腳燕、蟬、等;軟翅類風箏:如鷹、蝴蝶等;串類風箏:如串雁、巨龍等;桶形類風箏(或稱立體風箏):如龍亭、火箭;板子類風箏:如七星、八卦等。其中以龍亭風箏和巨龍風箏最有名氣。“巨龍飛騰”大型風箏長200餘米,頭部重20千克,騰空後,氣勢恢宏,動人心魄。此外還有無骨架類風箏。開封還開發出精美的微型風箏,嬌小精美,可放於掌上,令人愛不釋手,可收藏,還可放飛。開封風箏已成為中外風箏愛好者收藏欣賞的佳品。開封風箏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在開封民間延續著一個風俗,清明節這天把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後有意將風箏線割斷,讓風箏隨風飄去,意思是把來積下的“鬱悶之氣”徹底放了出去,可以不生病。而且風箏寄託著希望,如在燕子風箏上畫了魚,隱含著年年有餘的意思,如在風箏上畫了蝙蝠、桃子、松樹、仙鶴,意思是有福、有壽,松鶴延年。

開封人把放風箏視為一種投身於大自然的娛樂健身活動,四月春風放風箏,是開封市民家家戶戶喜愛的活動。這項活動也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老少皆宜,通過在田野郊外放風箏吸收了新鮮空氣,鍛鍊了身體,陶冶了情操,增強了體質,使身體更健康、心情更愉悅。

外國風箏

雖然對於風箏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風箏的起源在中國,大約在8世紀時傳播到世界各國。一般而言,由於亞洲地區盛產竹材,適合各種自由曲線的結構設計,並且與神話傳說相結合,所以風箏造型千變萬化且富個人色彩;而西方國家因為缺少竹材而以玻纖或碳纖為材料,在風箏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鮮明、簡潔,多以單純的色塊來表現。不過由於材料、氣候和民俗習慣的差異,而演化出各式各樣、形態多變的風箏,例如北方的沙燕傳到東南亞後,就轉化成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印度、泰國等各型月箏;而硬拍和米字結構傳到韓國發展成風穴風箏,傳到日本,則以浮世繪風格傳揚於世。至於傳到歐美地區的風箏以風箱、傘翼及十字結構為主,因此以各種立體造型及三角翼等幾何圖案為設計主流。

馬來西亞:美麗的 稻神 傳說

馬來西亞人喜歡放風箏,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據說是為了向稻神致意。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窮莊稼漢在田裡遇到一個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領回家,悉心撫養,女孩越長越漂亮,他和鄉親們的收成也越來越好。誰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趕出了家門,從此,村子裡莊稼的收成就越來越壞了。原來,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訴他,必須做一個漂亮的東西,放到空中稻神之處,向她表示懺悔。這莊稼漢便做了風箏。隨著風箏的升空,人們的日子又富裕了起來。馬來西亞風箏的長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間,寬與長相仿。風箏的製作相當講究。首先挑選面向東方生長的竹子,據說這能保證太陽神始終附在風箏上伴隨你度過一生。馬來西亞風箏的形狀有魚、鷹、貓、鸚鵡等,然而人們最喜歡的卻是月亮風箏。月亮風箏因形似月牙而得名,這種風箏有的像鳥、有的像魚,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點。在正式的官方場合,馬來姑娘常常手執精心製作、圖形優美的月亮風箏迎接貴客。馬來西亞政府經常組織風箏比賽。馬來西亞航空公司還把風箏作為公司的標誌。

韓國:風穴風箏獨樹一幟

韓國自行發展出代表性的風箏——風穴風箏,這是由米字結構的風箏轉化而來。一般的米字風箏是以十字交叉與對角線交叉的骨架結合在一起,加強結構與增加受風。而韓國的風穴風箏更進一步地在平面上挖一個風穴,巧妙地運用受風與排風的位置,讓背風轉為浮力,使風箏的動作更為靈活,屬於打鬥風箏的一種。

荷蘭:曾造出世界最大

荷蘭風箏多沒有骨架,材料多為尼龍布和塑膠紙。荷蘭曾在1984年展示一隻世界上最大的風箏,無骨架,以尼龍布製成,放飛前要先充氣,並由8噸的汽車牽引才能順利升空。

英國:風箏監視潛水艇

在英國,風箏原先是作為航空學的裝置之一。20世紀20年代,以風箏進行廣告宣傳已是常見的宣傳手法,而二次大戰中,英國曾用風箏載人來監視德國潛水艇的活動。20世紀40年代,英國海軍還曾把風箏作為防衛空中攻擊的裝置配置在驅逐艦上。

美國:特技風箏來自靶機

放風箏,在美國被視為一種老少鹹宜的體育活動,所流行的風箏多為尼龍布制,不怕風吹雨淋。1956年發明軟體風箏後,不僅放飛時只靠尼龍布或塑膠材料來支撐,更可將風箏摺疊起來,攜帶相當方便。美國相當流行的特技風箏,據說就是根據飛彈射擊試驗的靶機設計出來的。濰坊、開封、北京、天津、南通、陽江並稱中國六大傳統風箏產地。

日本:浮世繪風格

風箏傳入日本的時間,一般以為是在中國唐代時,通過遣唐使從中國帶往日本的。風箏傳入日本後,原是作為同事方面傳遞訊息之用,直到江戶時代才在民間流傳開來。早期的風箏多為長方形和金半圓形,上面沒有任何裝飾。到了明治時代,浮世繪的畫風已形成日本風箏的獨特風格,讓風箏的藝術與欣賞價值更為提高。

美國風箏能“避雷”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克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泰國風箏有“性別”

泰國的風箏有男、女之別,男箏稱之為鳥箏,女箏稱之為魚箏。鳥箏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魚箏形如鑽石,也稱“白寶”,放飛時要由7個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傳統放風箏季節,常舉辦多風箏賽會。

據記載,泰國人自古以來就陶醉於放風箏的樂趣中。在一些著名的廟寺中,可看到不少描述古代風土人情的壁畫,其中就有放風箏的篇章。放風箏幾乎在泰國歷史的每一個朝代都十分盛行,在大城王朝時期,甚至頒布法令禁止在皇宮上空放風箏。在一些史書上甚至還有把風箏作為交通工具和戰爭武器的記載。當您看到一個個精美別致、多彩多姿的風箏翱翔在藍天時,您必定確信泰民族真正是擅長製作和精於此項技巧的行家了。

泰國以風箏為主的活動有許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鬥風箏比賽了。鬥風箏賽風箏或者也可講是“鬥風箏”,是需要專業的技巧和策略的。在風箏比賽中,時間的選擇,操縱的技巧,力度的掌握以及風向的利用等,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同時操作者特別是雙方隊長的臨場發揮和指揮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曼谷王朝的早期,即多年前就有特為比賽製作的風箏來參加比賽的記載,例如有一種“朱拉”風箏,為五角星形狀,雖體型巨大,飛翔起來卻非常優雅。做時要會精於計算,要有豐富的經驗及有製作風箏的技巧才能制出理想的風箏。而和“朱拉”風箏相鬥的則被叫作“帕拋”風箏,為菱形帶個長尾,個型小巧但戰鬥力卻非常強。

在風箏比賽中,小巧的“帕拋”風箏會去挑戰強大的“朱拉”,先是把“朱拉”引到另一邊,當“朱拉”進入它的圈套後,被它緊緊地纏住拉了下來。許多“帕拋”還會結成一隊共同去對付一隻“朱拉”。一般來講,“朱拉”風箏可輕易鬥敗織小的“帕拋”風箏,但更多的情形卻是被一隻或幾隻“帕拋”纏得失去平衡,一頭栽了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