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介紹
楊鳳年,女,清嘉慶年間荊溪人(一說浙江桐鄉人),紫砂制壺高手。楊氏“風卷葵”壺,留存於世僅有一件,現藏宜興陶瓷博物館。它典雅別致,雍容大度,名氣很大.
1993年春,台灣著名收藏家王先生來到宜興陶瓷博物館,筆者陪同參觀。走到“風卷葵”面前,王先生被壺的形態、氣勢、韻律所震撼,講:“見了這把壺,才知道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匠器!”他戲問筆者:“我以八十萬港元買下,閣下能否作主?”筆者笑答:“如果先生知道這把壺的來龍去脈,大概就不會提這個問題了。”當我把一位老人,用大半生的心血為保存該壺,而最後捐贈給國家的故事講給王先生聽後,他大笑而答:“我真的是買得起而買不動了。”
在1980年左右,該壺原收藏主人華蔭棠曾借給紫砂廠陳列室。當代壺藝泰斗顧景舟想仿製一把,但時近三年,泰斗一直未動手,最後原壺奉還。筆者曾請教泰斗,泰斗笑答:“仿像了,只不過是像而已:如果仿不像倒顯出笑話,而且故人的心態、故人的氣度仿也難。”
今年99高齡的華蔭棠在1982年將壺贈給宜興陶瓷博物館。華老經手送人的名壺,不知其數,唯有這把“風卷葵”壺,他一直珍藏著。上世紀30年代初,丁山白宕一蔣姓人士在老屋地下發現一瓮,內藏一壺,送華蔭棠過目,華當即出高價買下,這就是楊氏“風卷葵”。
有關歷史
直到日寇侵略中國,日軍駐宜興一頭目也對該壺垂涎欲滴,幾次派兵搜尋。可華先生早早地就把該壺送到鄉下阿舅家,砌在浴鍋間的夾牆裡。國民黨江蘇省主席王懋功也想占為己有,高壓之下,華老只好忍痛拿出邵大亨壺,保住了“風卷葵”。
“文革”期間,華老把“風卷葵”與其他雜物一起放在最顯眼的窗台上,越是最不安全的地方卻往往越保險,“風卷葵”又躲過一劫。1982年,華老無償捐贈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