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聖寺

顯聖寺

神池縣顯聖寺,位於山西省神池縣龍泉鎮窯子上村,新建於2005年,現任主持上釋下義法師,有出家弟子兩男一女,住寺居士12人。

山西省神池縣顯聖寺

簡介

神池縣顯聖寺,位於山西省神池縣龍泉鎮窯子上村,新建於20

忻州顯聖寺

[1]05年,現任主持上釋下義法師,有出家弟子兩男一女,住寺居士12人。
2006年經縣宗教局同意,由河南籍出家弟子釋義法師主持寺院,步入正規化。[2]

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龍泉鎮窯子上村
編輯本段

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顯聖寺

顯聖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境內,是井陘最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於隋開皇年間(公園585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
隋文帝即位後,大肆尊崇佛教,下詔大建佛寺,令井陘修建寺院一座,當佛像塑成之後無錢貼金,發起人很犯愁,有一天,見一個人推一輛小車,以無店住,就住在這個廟裡,第二天,他就把小車舍下走了,小車上有兩個箱子,等這個人等了許多日,也沒有回來,打開這兩個箱子看,完全是在赤金箔,於是,就用這些金箔貼了佛像,後來這個人,始終沒回來,知道這是佛顯聖,因此就提名顯聖寺。
顯聖寺座落在井陘舊城北關外(今稱天長鎮),距今縣城微水15公里,東南有石太鐵路、307國道經過。距井南火車站1.5公里,南鄰井陽公路,東臨北關至礦區公路,且右依天長嶺。左依綿蔓河,可謂地靈之所在。[3]
編輯本段

浙江湖州顯聖寺

顯聖寺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仙山(俗稱“浮雲山”),因其山
湖州顯聖寺
[2]峻拔挺立,俗稱“尖山”。唐天寶中建寺於浮雲山上,名“空隱教寺”,元末寺毀。是洪武二年重建,立為叢林,後又毀。清順治十三年,僧孤標重建地藏寶殿于山頂,取名“顯聖寺”,更山名為“仙山”。清詩人鮑珍至此涉足,曾留墨贊曰:“路轉山坳望上方,翠微松頂出紅牆。林深只只無人覺,已有方袍道旁。”
長興仙山自古以來佛事興旺,招來八方香客,南達杭嘉湖,北坻桃宣州,波及上海、南京等地,特別自清以來,仰仗各地香客慷慨解囊,更是佛事昌盛。寺院規模宏大,殿堂屋宇建有三進計99間半;迥廊相銜,融殿、閣、堂、房、池、並於一體。住寺和尚二十餘人,置田地五百多畝,進山“聖道”十里,全用精工石條鋪成,設“天門”三處,恢宏博大,世人登山,猶人仙境。每逢佛教聖事,士女進香紛至沓來,肩摩於道,漫山遍野,有“小九華”之稱。後因日寇焚燒,遂遭浩劫。現經多方努力,古剎已在恢復重建之中。[4]
編輯本段

江蘇宜興顯聖寺

顯聖寺位於距宜興東南十四公里的丁蜀鎮。此鎮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太湖之濱,以盛產陶瓷與紫砂而聞名中外,素有“陶都”之稱。丁蜀鎮境內山雋水秀,環境優美,東部為太湖平原,湖泊蕩漾,是富饒的魚米之鄉;西南山區系天目山余脈,山巒疊嶂,
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顯聖寺
[5]資源豐富。鎮區地帶為沖積平原,地勢較低,南有均山、楚山;西有象牙山、團山;北有青龍山、黃龍山;東北有蜀山;鎮中有丁山、台山和龜山。丁蜀鎮附近山區有靈谷洞、張公洞、善卷洞、慕蠢洞等江南遊覽勝地。丁蜀鎮以丁山和蜀山而得名,顯聖禪寺即座落於蜀山。
明清之際,宜興素有“禪窟”之稱,蜀山則擅荊溪之勝,大遊覽家蘇東坡居士,歸老獨山,躬耕二頃田,見獨山峰巒如黛,清溪縈繞,脫口贊曰:“此山似蜀”。自此宜興獨山易名蜀山,顯聖禪院就座落於這蜀山東麓,山水對峙,秀不可掩。
相傳,顯聖寺起源於漢光武帝劉秀時期。寺院原名“三姑夫人廟”,是劉秀為其在與王莽激戰時的救命恩人——蜀山陳氏三姊妹所建。劉秀與王莽軍於安徽廣德縣境內交戰,劉軍大敗,幸得蜀山陳氏三姊妹所救。劉秀登基後,派都尉資金綢至蜀山報救命之恩,不料得知三人為救自己而自溺,悲痛萬分,下旨在蜀山建“三姑夫人廟”,並敕封為“神州聖母三姑夫人”,民間一直稱為“三聖娘娘”。
自東漢王朝建立至今將近兩千年歷史,“三姑夫人廟”迭經興廢,屢毀屢建,香火連綿不斷。三國孫權在位時,寺院進行了一次重建,到了明代弘光元年,又進行了一次重建,並賜封為“顯聖禪院”,清乾隆年間又敕封“顯聖禪寺”。
蜀山顯聖禪寺原址座落於蜀山東麓新安村,解放前夕占地面積20餘畝,寺內為三進,有東看樓六間,西看樓六間,大殿十九間,後宮樓五間,觀音殿三間,大門十幾間,地屋兩間,灶屋二間,望湖亭一座,大殿內塑有釋迦大佛一尊,高達四米,菩薩二百多尊,寺內有歷代石碑二十多塊,法師多時達二十多人,平時每日前來進香的香客有百餘人,到了陰曆八月初一到初十廟會期間,平均每天有善信萬餘人,香客除宜興地區外,其它有來自上海、南京、常州、無錫、深陽、杭州、湖州、蘇州等地。
解放前的蜀山,是丁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原因是由於那時的陸路交通不發達,主要靠水路運輸。而水路運輸,蜀山是咽喉,所以丁蜀山的陶器必須經蜀山運銷各地。二是顯聖禪寺的存在對蜀山的經濟繁榮起了極大的作用,尤其到了廟會期間(陰曆八月初一到初十)蜀山更是熱鬧非凡,各地的商人都雲集到蜀山來做生意,與其說是廟會,倒不如說是“物資交流”、“文化交流”更為切實,蜀山顯聖禪寺毀於1956年,寺院的舊地後建成了“紫砂新村”,不久前由於附近興建高鐵,“紫砂新村”已拆遷至它處。
1991年後,當地護法居士曾多次上書要求宜興市人民政府落實宗教政策,恢復重建顯聖禪寺,並在申請中闡明開放顯聖禪寺的積極作用。1994年1月18日,經宜興市人民政府十一號檔案批准,同意恢復開放丁蜀顯聖寺佛教活動點。[6]
編輯本段

鄭州顯聖寺

寺院簡介
顯聖寺原名“報恩寺”,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南郊黃崗寺村。顯聖寺始建於唐,因其臨近驛道,香火旺盛,至清朝乾隆年間已經發展成為規模宏偉之十方叢林,在中原佛教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清乾隆年間名,皇帝南巡至少林寺進香路過此寺,因經歷了“伽藍顯聖”救駕之聖跡而將此地賜為“顯聖寺”,並敕令重建關帝殿。[7]
相關文物
乾隆在該寺為當地官員題寫的勸誡詞。長約2米、寬約1米的木匾中題
[8]有“樂事勸功”四字,字正上方有“欽賜”兩字,左下角寫著“乾隆書”三字,匾上首為“欽命河南承宣布政使司”,落款為大清乾隆丁巳年二月。四周銅皮鑲邊,飾以銅花,做工精美,雖歷經滄桑,但是銅色以及鎦金的裝飾品依然如故。釋永善大師說,經過他們查閱,題寫匾的時間是1737年,距今有272年。
聖旨碑該寺大雄寶殿門口,放著一通寫有“聖旨’二字的碑蓋,碑身只剩下三分之一。一側放著光緒九年(1884年)的碑刻,記載著該寺當時的盛況。寺院初建於唐,原名報恩寺,香火鼎盛。清光緒年間重修顯聖寺,用的是村裡的樹木,寺建成後,整個村落只剩下一片黃土崗。寺原有三進院和大牌坊甬通,但現在只剩一個小院,殿內有如來佛祖和關公。
相關傳說
關公顯聖救御駕,二十武僧護清帝。乾隆二年,皇上至少林寺進香,路過報恩寺。隨行士紳勸稱少林寺在深山,恐有刺客。乾隆一聽,猶豫不決,暫住於報恩寺內。是夜,夢中遇強人行刺,乾隆把劍還擊,此時窗外有人高呼:“皇上少安毋驚,雲長奉佛祖之命前來護駕。”乾隆喜極夢醒,命手下查尋,果有強人。僧徒稱寶殿內佛祖身邊的關公銅像不見了,找來找去,銅像卻在乾隆所住房間窗前站著。乾隆龍心大悅:“我有關公顯聖護駕,還有什麼可怕的?”去了登封,下旨免糧稅,賑災民。從此,乾隆特意將報恩寺賜名為顯聖寺,成為少林寺的下院。[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