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顧涇凡小辨軒記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湯顯祖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凡天下從大而視小不精,從小而視大不盡,此夫以識為大小者。居明不可以見暗,在暗可以見明,此夫以境為辨塞者也。惟道“顯諸仁,藏諸用(2)”。其藏也復,其顯也辨。物無非用,用無非仁。逝而反,廣而微。非心之所為也,道也有然。而舉九德之卦(3),復若小焉耳。
言復者,莫辨於大學之道,知止而後有定(4)。以能慮止者,復也,不復不止。止而慮,則其辨也。天下而反之身心意,遞相復也,遞相小也。而意復於知,復於知則彌小耳,乃又在乎格物(5)。物,天下之物也。格,則其辨也。心不在焉,乃至視不見,聽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不在者,不復也。不復,雖食味聲色不可知,而又奚辨焉。
學道者,因“至日閉關”之文(6),為主靜之說。夫自然之道靜,知止則靜耳,安所得靜而主之。《象》曰:“商賈不行,後不省方。”此非主靜之言也。環天下之辨於物者,莫若商賈之行,與夫後之省方,何也?合其意識境界,與天下之物遇而後辨。夫遇而後辨,固有所不及辨者。若夫不行而行,不省而省,所謂自然之辨也與。
然則聖人何小乎復而大乎乾?復之小,乾之小也。乾之大,復之大也。乾大而明始終,復小而辨於物,其知一也。聖人於顏氏子問仁,告之曰:“克己復禮為仁(7)。”此亦顯仁藏用之說。至視聽言動皆復,而天下之能事畢矣。故曰“不遠復”,“有不善有嘗不知(8)”。
吾友涇凡君,懷顏氏之資,幾學《易》之年,有意乎是,以名居。稱名以小而取數大,予故廣其義以貽之,具以諗於諸君子知復之所在者。
作品注釋
(1)顧涇凡:顧允成,字涇凡。理學家。晚明東林黨人顧憲成之弟。
(2)“顯諸仁”二句:語本《易經·繫辭上》。
(3)九德:古謂聖賢所具備的九種優良品德。《書·皋陶謨》:“皋陶曰:‘寬而粟、柔而立、愿而恭、秘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
(4)“莫辨於”二句:《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5)格物:推究事物之理。《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6)“至日閉關”:《易經·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閉關,閉塞關門。
(7)“聖人”三句:語見《論語·顏淵》。顏子,顏淵,孔子的學生。
(8)“不遠復”二句:見《易經·繫辭下》。
作品賞析
湯顯祖在這篇《顧涇凡小辨軒記》中,談論了他對“復”、“辨”關係問題的看法。他強調”遇而後辨”,即先與外部事物接觸,然後才能產生情感和認識。審美情感緣於環境而生,但這還只是審美創造的契機、動因,只有進一步”因情作境”,並造成體現此種“境”的藝術作品,這才是審美創造活動的完成。湯顯祖與當時的東林人士是有一定的共同學術話題的,但在學術思想上,卻有各自的分野。
作者簡介
湯顯祖(1550—1616),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字義仍,號若士。十四歲進學,二十一歲中舉,三十四歲考中進士。歷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等職。1591年(萬曆十九年)因上奏章抨擊朝政,被貶為廣東徐聞典史。兩年後轉任浙江遂昌縣知縣。在任五年,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春棄官歸里。他下了豐富的作品,《紅泉逸草》、《問棘郵草》、《玉茗堂集》以及《紫簫記》和《臨川四夢》都有明清刻本傳世。《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他的思想和創作對當時和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中國和世界戲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