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記

項脊軒,書齋名,是作者家中一個只有一丈見方的斗室。為什麼給書齋取這么一個名字呢?據說有雙重意思:一是說它窄小,如在項脊之間;一是因作者遠祖歸道隆曾在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住過,有紀念意義。“記”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本文是歸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原文

項脊軒志①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②。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③,雨澤下注④;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⑤。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⑥,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牆周庭⑦,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⑧。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⑨,亦遂增勝⑩。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11),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12),風移影動,珊珊可愛(13)。
然予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14),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15)。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16),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17)。乳二世(18),先妣撫之甚厚(19)。室西連於中閨(20),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予曰:“某所,而母立於茲(21)。”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22),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23)。”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余自束髮讀書軒中(24)。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25),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26),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27),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28)。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29),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30):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台(31)。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32)。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33),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34),方揚眉瞬目(35),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36)?)
余既為此《志》(37),後五年,吾妻來歸(38)。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39),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其後六年,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40)。

注釋

①本文記述與項脊軒有關的人事變遷,流露出對家庭盛衰的感慨和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懷念。項脊軒,作者的書房。歸有光祖父歸隆道,曾居住太倉縣之項脊涇,故以項脊名軒。志,記事的文或書,同“記”。
②閣子:指小屋。
③滲漉(lù鹿):即滲漏,水從孔隙漏下。
④雨澤下註:雨水如注而下。下:名作狀,向下。
⑤顧視:環顧四周。
⑥修葺(qì乞):修補。葺,修補房屋。
⑦垣牆周庭:在庭院的四周築起圍牆。
⑧洞然:明亮的樣子。
⑨欄楯(shǔn吮):欄桿。楯,欄桿的橫木。
⑩增勝:增加美觀。
(11)冥然兀坐:靜靜地獨自坐著。冥然,靜默的樣子。
(12)桂影斑駁:桂樹的影子錯落成斑。
(13)珊珊:亦作姍姍,女子緩緩行動的樣子。
(14)迨:及,到。諸父:幾位伯父叔父。異爨(cuàn竄):各自起灶燒火做飯,指分家。
(15)往往而是:指到處都是門牆。
(16)逾皰而宴:穿過廚房去赴宴。庖,廚房。宴,名作動,赴宴。
(17)先大母:已故的祖母。
(18)乳二世:餵養過兩代人。
(19)先妣:已故的母親。
(20)中閨:婦女住的內室。
(21)而:同“爾”,你。
(22)門扉:門扇。
(23)板外:門外。
(24)束髮:成童。或說八歲,或說十五歲,成童時把頭髮束於頭頂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
(25)比去:臨走。比:等到
(26)象笏(hù戶):象牙笏板。笏,笏板,亦稱手板,古時官僚朝見皇帝時手中所持的狹長板子,用以記事。用玉或象牙製成。
(27)吾祖太常公:歸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永樂進士,官至太常寺卿。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號(1426-1435)。(28)長號(háo嚎):引聲長哭。
(29)扃牖(jiōngyǒu垌友):關著窗戶。扃,門窗、箱柜上的插關。這裡用作動詞。
(30)項脊生:作者自稱。
(31)“蜀清”三句:《史記·貨殖列傳》:“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始皇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丹穴,丹砂礦。客之,待以賓客之禮。
(32)隴中:當作“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樊市西。諸葛亮未遇到劉備前,隱居於隆中。(33)方:當,正在。昧昧:不明,指不出名。一隅:一個角落。
(34)區區:渺小的樣子。這裡是謙詞。
(35)揚眉瞬目:神采飛揚,形容得意。
(36)埳(kǎn坎)井之蛙:《莊子·秋水篇》中說:埳井之蛙向東海之鱉誇耀它所處的水坑很寬廣。後來比喻孤陋寡聞的人。《荀子·正論》:“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和,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埳井,小水窪。埳,同“坎”。
(37)此《志》:即這篇《項脊軒志》。自此以下是補寫。
(38)吾妻:即作者妻魏氏。來歸:嫁過來。
(39)歸寧:回娘家探親。
(40)亭亭:高高直立的樣子。如蓋:形容枝葉繁盛,樹冠如蓋。蓋,傘。

譯文

項脊軒,就是原來的南閣子。室內面積僅一丈見方,可容一人居住。由於是一間有百年歷史的老房子,灰塵與泥土常從屋頂上漏下來,特別是下雨時,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動桌子,看來看去沒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門朝北開,不能直接受到陽光的照射,一過中午,太陽偏了,屋裡就暗了下來。我稍微給它加以修補,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開四扇窗戶,院子四周砌上圍牆,用來擋住南邊射來的陽光,經日光反照,屋子裡才明亮起來。在庭前我又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往日的欄桿,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來的圖書堆滿了書架,我在這裡生活悠然自得,有時長嘯或吟唱,有時靜悄悄地獨自坐著,自然界的聲響都能清晰地聽到;庭前、階下卻異常寂靜,小鳥不時飛下來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離開。在農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懸,照在牆上。月光下,庭中桂樹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風吹來,花影搖動,美麗可愛。
可是我在這裡居住,喜悅的感受多,悲愴的感受也很多。 在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個整體。等到伯父叔父們分家以後,室內外小門多了,隔牆到處都是。東家的狗對著西家叫,客人得越過鄰居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內棲宿。庭中開始用籬笆隔開,後來又用牆隔離,總共變動了兩次。家裡有一個老婆婆,曾經在這裡居住過。這位老婆婆,是侍候我死去的祖母的僕人,在我家曾做過兩代人的乳母,母親在世時待她很好。軒的西邊和內室相連,母親曾經到軒中來。老婆婆時常對我說:“這地方,你母親曾經站在這兒。”老婆婆還說:“你姐姐小時候,我抱在懷中,她孤弧地哭著;你母親聽見了就用手指輕敲著房門說:‘孩子冷嗎?想吃東西了么?’我在門外—一向你母親作回答。”老婆婆的話沒有說完,我感動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激動的眼淚。
我從十五歲起,就在軒中讀書。一天,祖母來看我,她說:“我的孩子,好長時間沒看到你的影子。為什麼整天默默地在這裡,真像個女孩子了?”臨走時,她用手輕輕地掩上軒門,自言自語地說:“我家的人長期以來讀書沒有得到功名,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會兒,又拿了一個象笏到軒里來,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間拿著去朝見皇帝用的,日後你應當用到它!”回憶舊日的這些事,好像昨天剛發生,真叫人長聲悲號不已啊!
項脊軒的東邊以前曾經做過廚房,人們到廚房去,必須從軒前經過。我關著窗子住在裡面,時間長了,能根據外面人們走路的腳步聲辨別是誰。項脊軒共遭過四次火災,竟然沒有焚毀,大概是有神保護的緣故吧。
我說:“蜀國的寡婦清繼承並守住了硃砂礦,利潤天下第一。後來秦朝皇帝為她建造了懷青台。劉備與曹操爭奪天下,諸葛亮從隆中起家,當諸葛亮和清在角落不被人知道的時候,世人怎么能夠知道他們兩?我渺小地在項脊軒,正揚起眉毛眼睛一睜一閉,以為會有奇特的景象,知道這種情況的人認為我和淺井的青蛙有什麼區別。
我已經作了上面這篇志,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她時常到軒中,向我問及一些歷史故事,有時靠著桌子學寫字。妻子回娘家去省親,回來以後轉述她的小妹妹們的話說:“聽說姐姐家裡有閣子,那么什麼叫閣子呢?”以後過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項脊軒逐漸破敗,也不修理。此後又過了兩年,我臥病在床,閒極無聊之際,才派人再次修繕南閣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後我長期羈留在外,不常回到軒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親手種下的,今天已經高高地矗立著,枝葉繁盛,像一把撐開著的巨傘一樣了。

作者

歸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是“唐宋八大家”與清代“桐城派”之間的橋樑,被稱為“唐宋派”。江蘇崑山人。早年從師於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後曾八次應進士試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安亭,讀書講學,作《冠禮》、《宗法》二書。從學的常數百人,人稱"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蹟,認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吳淞江,而吳淞江狹窄,潮泥填淤,漸漸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東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勞而治,為此寫了《三吳水利錄》後來,海瑞以右金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興修水利,主持疏通吳淞江時,許多方面均採用了他的建議。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守御,作《御倭議》。嘉靖四十年他60歲始成進士,授湖州長興縣(今浙江長興縣)知縣。他重視教化,治政廉明。每逢處理訴訟事宜,務明事實真相。當時長興縣內盜賊極多,官府亂抓一批無辜者,他用計擒獲盜首,使獄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獲釋。後任順德府通判,專門管轄馬政。隆慶四年(1570年)為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修《世宗實錄》,卒於宮,卒年六十六歲。 葬於崑山城東南門內金潼里(今郵電局附近)。(今崑山有歸有光墓,為旅遊景點一)文學上,歸以散文創作為主,與擬古主義者對抗,力矯前後七子"文必秦漢"之論,並且取得較高的成就,使當時的文風有所轉變,對後世也有一定的影響。
項脊軒,歸有光家的一間小屋。軒,小的房室。歸有光的遠祖曾居住在江蘇太倉的項脊涇。作者把小屋命名為項脊軒,有紀念意義。
歸有光出生在一個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學,9歲能作文,20歲時盡通五經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歲時,鄉試中舉。但以後8次會試都未及第。嘉靖二十一年(1542)遷居嘉定安亭江上(四川樂山),讀書講學,遠近從學者常達數百人。直到60歲時,才中進士。初任浙江長興縣令,因得罪豪門與上司,調任順德(河北邢台)通判。後被大學士高拱推薦,任南京太僕寺丞,參與撰修《世宗實錄》,以勞成疾,卒於南京,歸有光對前後"七子"的盲目擬古傾向不滿,與當時主張「文必西漢」的王世貞意見相左,世貞雖大憾,亦推重之。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被稱為「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所作散文樸素簡潔,善於敘事。著有《三吳水利錄》、《馬政志》、《易圖論》、《震川文集》、《震川尺牘》、《震川先生集》等。
歸有光散文繼承歐陽修、曾鞏的文風,有較大成就,且把家庭瑣事引到古文中來,使散文擴大了表現範圍。其散文記敘家人之誼,朋友之情,感情真摯,神態生動,風韻悠遠。
《項脊軒志》是 歸有光的名篇。借項脊軒的興廢,寫與之有關的家庭瑣事,表達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也表達作者懷念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感情。
黃宗羲推宗氣為明文第一人。
本文被編入人教版、蘇教版高二語文課本。

分析

1 段。
提問:文章開頭,作者是怎樣具體地寫他的書齋項脊軒的小、舊、破、漏而又陰暗的?
明確:①寫項脊軒的小:舊稱“閣子”,“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納;②接著寫舊:直接點明是“百年老屋”;③寫破漏:“塵泥滲確,雨澤下注”,以至於“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則又見其小;④寫陰暗;“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點撥:這樣寫,形象而具體,能給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別是“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一句,尤為生動。屋頂上東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動書桌,看來看去沒有可以安放的地方,顯得有點狼狽。
提問:作者對這樣的書齋,是懷著怎樣的感情來寫的呢?
明確:作者並沒有嫌棄它,鄙薄它,相反,對它卻懷有深摯的眷戀之情。
點撥:開頭這樣寫,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跟下面寫修葺後的項脊軒形成鮮明的對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書齋,頗有情趣,十分可愛,確是個讀書的好地方,以便進一步表現出作者對它的喜愛。
提問:經過修葺後的項脊軒變得怎樣了?
明確:變得不漏、不暗了。辟,開。垣牆周庭,在院子周圍築起了牆。庭院裡又種植了蘭、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欄桅,“亦遂增勝”,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問:在這樣環境裡讀書,你覺得如何?(問題提出後並不要求學生回答,而讓大家反覆朗讀下面幾句來加深體會。這幾句是:“借書滿架,僵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讀後由教師講解。)
“借書滿架”,足見軒中人的好學,書未必真的都是借來的。“偃仰嘯歌”,見課文注釋、,這是就字面意思解釋。其實這是極寫讀書之樂,只有當讀書有所得的時候,才會高興得這個樣子。至於作者為什麼一會兒又“靜靜地獨自端坐著”呢?顯然又是在進一步考慮書中的問題,有更大收穫。
提問:“萬籟有聲”是什麼意思?
明確:指自然界發出的一切聲響都能聽到。籟,孔穴里發出的聲音,也泛指聲音。
再問:是寫環境幽靜還是寫喧囂?
明確:寫幽靜。
進一步問:“萬籟有聲”與“萬籟俱寂”哪一個更幽靜?(這個問題提出後估計課堂氣氛可能比較活躍,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爭辯那就更好。最後仍由教師歸納講解。)
“萬籟有聲”是寫作者凝神專思時書齋里靜得連最細微的聲音也能聽到。以有聲寫無聲,這與“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以有聲反襯“靜”字。而這種靜是有靈氣的“幽靜”,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謂“此時有聲勝無聲”啊。
下文寫白天書齋的幽靜,用小鳥啄食來點染:到了夜晚,書齋的景物、境界則更幽美。更靜謐。寫明月,用“半牆”來烘托;寫桂樹,以“斑駁”的倩影來描摹;接著,由靜而動,寫清風徐徐吹拂,用“影動”來襯托,又以“珊珊”(課文注為“美好的樣子”,有的書上解作“形容樹影晃動時輕盈、舒緩的樣子”)之語來渲染,既描繪出桂樹的搖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靜、閒適。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畫面!(講讀至此,讓學生掩卷而思,並自由地朗讀課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為止。最後集體背誦一遍。)
第2段。
提問:“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這一句從文章的結構上說起什麼作用?
明確:由喜而悲,轉為懷舊。這句從文章結構上說,承上啟下,接榫自然。
2.劃分層次並概括層意。
明確:共分三層,第一層從“先是……”至“……凡再變矣。”先泛寫項脊軒外的變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層從“家有老姬……”到“……語未畢,余泣,姬亦泣。”寫軒內,回憶母親遺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層從“余自束髮讀書軒中……”到這一段末,繼寫軒內,回憶祖母遺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一層
提問:作者抓住了哪幾個富於特徵性的細節,寫舊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的?
明確:寫了“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教師講解:寫三件典型性的事情,總共也不過用了13個字,寥寥幾筆,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後所產生的那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和盤托出了。凡,總共;再變,變了兩次。
4.分析第二層
(1)指名學生朗讀
(2)教師講解:作者幼年喪母,有些兒時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媽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實,親切而感人。特別是寫到母親關懷兒女,叩門問寒問暖,“兒寒乎?欲食乎?”情意纏綿,感人至深。雖僅一言半語,卻純是慈母心腸。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動人的生活畫面啊!
5.分析第三層
(1)找兩名同學朗讀(一名同學讀“大母”的話;另一名同學讀其他內容)
(2)教師講解:束髮,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時。古人在兒童時代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上。吾兒,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寫這個細節,巧妙地寫了三個動人的場面。先是敘述祖母來到軒中只寫了一句話,語氣親切而風趣,既表愛憐,又隱含著夸譽,表現了慈愛的長者對小輩的疼愛。次寫祖母關門而去,哺哺自語,話中有些許憂慮,但更多的是相信,對孫子的功成名就充滿著希望。這話沒有當著孫子的面講,更見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誠。接著寫祖母“持一象笏至”,進一步表露了她對小輩的期望和鼓勵。平平常常的幾個場面,平平常常的幾句說話,平平常常的幾個個動作,就把老祖母對孫兒極其疼愛、關懷的感情,寫得淋漓盡致。足見作者攝取生活細節功力之深。這一段末一句“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既是對回憶祖母遺事而言,也是對上一層回憶母親遺事而說,結構謹嚴,感情真摯。
三、本課小結:
這一段是課文的第一部分,寫可喜事,記項脊軒內外的景物,著意寫自己在軒中讀書怡然自樂的情景。作者對項脊軒這種深摯的眷戀之情,是貫穿全篇的一條感情線索。這段寫喜悅的心情,恰與下文寫可悲的事相映照。
第3段。
讀後簡述:這一段記述一些瑣事,寫作者為項脊軒能長時期維持原狀而感到欣慰。
2.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4、5段(即最後兩節)。
讀後講解:十幾年後作者又補記了這一段,懷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問:在寫法上與上文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明確:因為都是懷舊,所以情調和諧。懷念亡妻,同樣是抓住了富於特徵的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來寫。例如,“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等等。
接著問:請再想一想,寫法上還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明確:可寫之事很多,但只寫與項脊軒有關的事情,可見選材之嚴,取材之精。“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更是生動,一種天真無邪的情態,躍然紙上。
繼續講解:文中沒有“相親相愛”或“相敬如賓”之類字眼,而伉麗深情自見。這種寫法,是以當年小夫妻在軒內唱和相隨的歡樂來襯托今日喪偶的悲哀。補寫的這一段,就文意看,寫到“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瀾,轉而寫庭中一棵亭亭如蓋的枇杷樹,使文章的餘韻悠然不盡。亭亭,高高聳立的樣子。蓋,傘。
提問:寫感情,可以明寫,也可以暗寫。試聯繫上文舉例說明。
明確:明寫,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愛”,第2段末的“令人長號不自禁”等;暗寫,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於茲”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蓋矣”等。暗寫的好處是含而不露,耐人尋味。
繼續講解:這個結尾,是畫龍點睛之筆,睹物思人,抒發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讀者回味不盡,對項脊軒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討論整理課文結構:
1.第一段,主要寫項脊軒修繕前後的不同情況以及作者在這裡生活、讀書的情趣。
2.第二段,過渡段,承上啟下,“多可喜”承上,“亦多可悲”啟下。
3.第三段,重點寫悲,從家庭的變化寫到對親人的思念。
4.第四段,進一步寫悲,記述自己閉門讀書的情景,以及小軒多次遭火未焚之事。
5.第五、六段,補記婚後與項脊軒有關的一段生活,抒發自己對亡妻的強烈的懷念之情。
寫作特點
結構嚴謹、文脈貫通是本文在寫作上的主要特點。文章雖然作於不同時期,同一時期又敘寫各種不同的瑣事,但並不給人以鬆散、拖沓的感覺。相反,由於文章緊扣項脊軒來寫,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為貫通全篇的意脈,因此,那些看似散漫無章的生活瑣事就構成了一個完整有機的整體,使得全文結構嚴謹、文脈貫通。
善於擷取生活中的細節和場面來表現人物也是本文的一大特點。作者善於從日常生活中選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細節和場面,表現人物的風貌,寄託內心的感情。如寫修葺後的南閣子,圖書滿架,小鳥時來,明月半牆,桂影斑駁,把作者的偃仰嘯歌、怡然自得的情緒充分表達了出來。又如寫老嫗敘述母親之事,寥寥數語,老嫗的神情、母親的慈愛無不盡現紙上。對祖母的回憶尤其感人。祖母愛憐的言辭、離去時的喃喃自語、以手闔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動作等,把對孫兒的關心、疼愛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現了出來。此外,妻婚後來軒的往事,從娘家回來後轉述的諸小妹語,亭亭如蓋的枇杷樹等細節,無不真切感人。
課文小結:
在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過對項脊軒前後變化的記述,寫出了對於它的親切感情,也寫出了對於親人的深沉懷念。作者對自己的書齋項脊軒的無限眷戀的感情,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無論寫景、敘事或抒情,看來似乎信手拈來,散漫無章,但實際上都與項脊軒息息相關,由狀物而懷人而抒情,三者融為一體,做到了形散神不散,這是本篇組織材料、安排結構的一大特點。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於通過選取富有特徵的生活細節,曲盡其妙。作者用家常語敘家常事而情意纏綿動人,尤其善於用簡樸生動的人物對話、口語,盡傳人物的神情、儀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