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顏集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宋朝末期形勢動盪,戰亂不斷,山東顏姓家族(傳說是顏回後代)為躲避戰亂,舉家數百人遷徙,原想遷至長江以南,因情況緊急,未能如願,至此地時,見此地民風淳樸,土地肥沃,逐定居於此,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顏集。顏集鎮自古就是兵家要地,抗日戰爭時期,著名抗日名將楊靖宇帶領當地民眾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為全國的勝利解放打下了基礎。
上世紀50—60年代,顏集鎮隸屬於顏樓區,後並於五馬區。1992年,五馬區調整行政區劃,撤區並鄉,把原來的顏集鄉與李集鄉合併成為顏集鄉,鄉址設在原顏集鄉所在地,全鄉土地面積87平方公里,人口約43000多人,耕地69127畝,主要經濟作物以辣椒、棉花、蔬菜為主,菸葉、瓜果為輔。
行政人口
1995年7月,隨著顏集鄉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為增強區位優勢,經省民政廳批准,撤銷原顏集鄉,設立顏集鎮,鎮址設在顏集鄉原鄉址,轄28個行政村。
全鎮轄11個行政村,173個自然村,面積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9000畝,人口47638人,轄區地勢平緩,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地面高程一般在36.5—38.0之間。
自然地理
顏集鎮地處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地帶,屬暖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4.5度,年平均降水量821.3毫米,無霜期210天,年日照數2425.3小時,積溫達4769.6度,由於氣候具有過渡特徵,6—9月份年降水量約占全年60%左右,季節降水分配不均,降水年際變化大,土壤主要以混合土和淤土為主,有部分鹽鹼土。
顏集鎮境內地勢較為平坦,地面坡降約萬分之一,土壤有沙壤土、混合土、淤土。氣候條件比較優越,屬溫帶半濕潤地區,土地肥沃,適宜種植一年兩熟以上作物。農業生產以種植作物為主,有小麥、大豆、玉米等。油料作物有芝麻、油菜、花生等。境內有武家河、楊河、包河等三大河流穿過,另有朱黃溝、瘦馬溝、友誼溝、張王溝、小渾河、擋馬溝等十條大中溝,橫貫其中。
農業發展
顏集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主要經濟作物以辣椒、棉花、黃瓜、多苔韭菜、藥材為主,其中,顏集辣椒久負盛名,有“顏集辣椒,辣天下”之美譽。近一時期以來,特別是以鎮委書記吳建華為首的新一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鎮黨委、政府一班人,以紮實苦幹的作風,敢為人先的超常戰略,充分利用區位和資源優勢,緊緊依託市場,加大工業園區建設。目前已形成二大品牌(李集辣椒、丁雙苔韭),三大產業(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畜禽養殖)四大基地(後樓、後湖大棚蔬菜、李集棉花、王莊西芹、李溝優質小麥)的良好發展格局。
民俗文化
高蹺
高蹺在中國民間廣有市場,亳州高蹺很有特色,且技藝高超。據傳十八里集有 一位施先生,踩高蹺站在八張方桌疊起的高台上,雙手捧一簸箕米,倒折布而 米不撒出,人送綽號"倒拐",人踩在木棍上表演...
鬼會
鬼會,也叫大班會,是一種鬼戲,它十分精彩奇特。每逢正月十五鄉間大班會 演出,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判官、小鬼,紛紛登場。真是牛鬼蛇神,群魔 亂舞...
三斗
亳州作為商業都會,文化古城,在社會市井生活中有許多消遣娛樂活動,如鬥雞、鬥蟋蟀、鬥鵪鶉、踢毽子、聽書、聽戲、養鳥、養花、下棋、搓麻將等。 最有特色的是前三種,被稱為"民間三樂"...
肘擱
肘擱是亳州民間舞蹈的一種,已有數百年歷史。肘擱分"座子"和"架子"兩 部分。"座子"由體格強壯者擔任,回族尚武,故多由回民擔任...
地方戲
二夾弦劇種起源於河北,發展于山東荷澤,流傳於蘇、魯、豫、皖四省邊界地區,解放後在亳縣受到重視,得以迅速發展,並逐步形成自己的特點... 梆劇,又稱豫劇,,是亳州最受歡迎的又一劇種。解放前,主要由外來劇班和地方一些不正規毀戲班子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