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6年5月,安徽省地質礦產陳列館籌建,隸屬於安徽省地礦局下屬的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1987年9月,安徽省地質礦產陳列館更名為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1997年,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劃歸安徽省地礦局下屬單位安徽省地質試驗研究所。
2004年2月26日,經安徽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安徽省編制委員會批覆,同意在原屬安徽省地質試驗研究所的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基礎上組建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同時加掛安徽省古生物化石科學研究所、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兩塊牌子,為安徽省國土資源廳直屬事業單位。
2008年4月1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新館正式開工建設。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新館建設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被列入省“十一五”發展規劃和安徽“861”行動計畫。
2012年,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主名稱變更為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同時加掛安徽省古生物化石科學研究所、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兩塊牌子。10月10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並免費對外開放。
2013年7月19日,臨時閉館,進行了整改和完善。
2014年11月2日,重新開館,免費對外開放。
場館組成
綜述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常設序廳、地球廳、生命演化廳、恐龍廳、資源環境廳、礦物岩石廳,附設4D科普影院、中庭休憩區、多功能學術報告廳、臨時展廳、室外景觀區,並以標本、圖片、文字、場景,結合現代科技手段,系統地展示地球結構,海陸變遷,化石奧秘,生物演變,岩石礦物等。
序廳
序廳位於南樓東一層入口處,面積480平方米,層高6.6米,此區域是各類參觀人員集中分散的場所,空間高大開闊。序廳進門中間位置擺放的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天然水晶球,其直徑達1.61米,重達5.7噸。右手邊是漢白玉浮雕牆,描繪的是地球生命進化簡圖;左手邊是服務台,提供諮詢引導服務。
地球廳

地球廳位於北樓東一層,面積約1000平方米,大廳前半部分層高10米,後半部分層高2.6米(包括二層休息區)。地球廳以“地球——生命的搖籃”為主題,突出表現地球形成、構造、演化的過程,進而揭示地球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與生命起源和演化之間的相互關係。大廳進門以一個曲面LED地球(直徑達4米,目前國內最大)動態的介紹地球的演化歷史,並且四周以展板的形式輔以圖片文字說明。後半部分主要是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以場景的形式模擬火山噴發、風化運動、冰山運動等地球的內外動力作用,並以多媒體結合圖片及文字說明的形式重點介紹了安徽大別山的造山運動和中國實時地震帶分布圖。
生命演化廳
生命演化廳位於北樓西一層,面積約1800平方米,以生命演化為主題,地質時代為主線,採用實體化石標本、模型標本、圖文展板、復原場景景觀和互動多媒體等展示形式,按生命演化的各個階段分別介紹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發展和演化的進程。精選的651件化石珍品是本廳的展示亮點(其中藍田生物群、巢湖魚龍及帶毛恐龍等化石尤其珍貴),不僅選擇了各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化石,而且在陳展中注意保持主要古生物化石群的完整性。
恐龍廳

恐龍廳位於北樓西二層、西三層迴廊、西四層迴廊,布展面積4326平方米,大廳中央二——四為中空部分,層高近18米。以“恐龍的世界”為主題,利用現代的空間美學元素將恐龍知識介紹、標本展示、生態景觀復原和互動多媒體等有機結合分專題展示恐龍起源、進化、發展、滅絕的歷史。二層是恐龍基礎知識、大型恐龍骨架和生態復原展區,大廳中央展示了有代表性的9具恐龍骨架;三層是恐龍專題知識展區,設定安徽尋龍、恐龍食性、恐龍生殖、恐龍飛向藍天、恐龍近親、恐龍滅絕事件等專題;四層是恐龍互動展區,設定恐龍大合影、恐龍復活大猜想、魔幻小屋、與恐龍賽跑、恐龍小樂隊、畫出我心中的恐龍等13種互動展項。
礦物岩石廳
礦物岩石廳位於南樓西一層,面積935平方米,層高6米。展廳分為礦物學基本知識展區、常見礦物展區、寶玉石展區、觀賞石展區等幾個部分。展廳是以“精美的石頭”為主題,以礦物岩石學基礎知識的介紹為起點,從美學角度出發,讓觀眾欣賞自然界中各種精美的礦物和岩石。
資源與環境廳
資源與環境廳位於南樓西二層,面積約1695平方米,該廳為躍層式分三個展示層面。資源環境廳以“富饒美麗的安徽”為主題,重點圍繞安徽省的國土資源和地質環境進行展示,突出展示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及測繪成果等安徽國土資源情況,以及安徽地質環境包括地質遺蹟、地質公園、地質災害的情況。使用先進的現代化手段建立安徽省礦產、土地等資源的電子演示大沙盤(長約12.5米,寬約9.5米),集中展示安徽省地質、地貌以及礦產等。
休閒區
附設中庭休閒區位於南北樓之間的公共區域,以斷裂的岩層中裸露出的化石為設計理念,簡潔的牆面石材裝飾和精美的化石標本形成完美結合。分為地面一層和地下一層,主要功能為休息等候和餐飲休閒。多功能學術報告廳位於南樓西側一層,面積529平方米,設定約273個座位,具有學術報告、會議、影院、小型演出等多項功能。臨時展廳位置位於南樓負一層,面積約1780平方米,展廳可根據實際展出需要進行分隔、組合,既可以和國內外同行做展覽交流,接納各類巡展,也可以配合各級政府和組織對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做一些專題展覽,如各種紀念日的專題科普展覽。另外可根據臨時展出的需要,使用室外的臨時展區。室外展區作為開放式的、以休閒為主的展區,不僅可營造出古生物博物館周邊特有的環境氛圍,並與室內展示內容進行有機的結合和補充。
館藏標本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館藏標本約4.5萬件,匯集了各種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及觀賞石和寶玉石精品等,其中安徽的隕石、巢湖魚龍化石、皖南恐龍蛋、恐龍骨骼、恐龍足印化石等尤其珍貴。這裡有安徽僅有的“天外來客”——石隕石,一塊於1994年來到廬江,一塊於1977年來到亳州。
巢湖龍 全名為龜山巢湖龍,是產於安徽巢湖地區早三疊世地層中的一種已滅絕的海生爬行動物。它也曾被稱作安徽龍、陳龍。巢湖龍屬於體形較小的魚龍,成年個體身長達0.7米,因體型似魚又似蜥蜴而得名。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魚龍之一,自由徜徉於距今約2億4千萬年前(早三疊世)的海洋中。 | ![]() |
綠簾石 莫氏硬度6~6.5,比重3.38~3.49。 綠簾石為單斜晶系,晶體呈柱狀,柱面有條紋;集合體常呈粒狀。顏色呈各種不同色調的草綠色,隨鐵含量的增加顏色變深,玻璃光澤,底面解理完全。 | ![]() |
喜馬拉雅魚龍 喜馬拉雅魚龍是一種大型海生魚龍,全長約10米。頸部消失,長而尖的頭部與身體連成了一條線。肩部以後最為寬闊,然後向尾部縮小。尾鰭呈豎立的月牙狀。吻部細長,口中長滿了又大又尖的牙齒。眼睛大而圓,視覺及聽覺良好。 | ![]() |
重要活動
2013年4月21日,由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安徽省地質學會、安徽省公益性地質調查管理中心、安徽省土地學會、合肥市國土資源局、安徽省觀賞石協會聯合在該館門前廣場,圍繞“促進生態文明、共建美麗中國”的主題,舉辦了一場廣場科普活動。2013年9月17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黨支部一行3人赴亳州市譙城區顏集鎮李溝村開展結對幫扶和共建活動。
2015年4月19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圍繞“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益”的主題,舉辦了多項活動。
2016年4月17日,安徽省第47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在該館正式拉開帷幕。
2016年4月23日,安徽經濟生活頻道《第一時間》欄目組來到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內開展“映山紅”愛心捐贈活動。
2016年5月12日,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黨組書記庫熱西·買合蘇提一行蒞臨該館考察調研。
2016年5月21日,安徽省少工委、省地質博物館組織部分縣區與合肥的少年兒童結對互動,共同參加了2016年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科技活動周活動。
2016年6月1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聯合鳳凰網安徽頻道組織開展“亮黨員身份、送愛心服務”--關愛自閉症兒童公益行動,給“星星的孩子”一個不一樣的“六一”兒童節。
取得成果
該館黃建東博士與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尤海魯研究員等合作在《古脊椎動物學報》以“安徽黃山中侏羅世蜥腳類恐龍一新屬種”為題的學術論文,這是該館在皖南地區中生代恐龍動物群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安徽省地質博物館何學智博士等在山西壽陽地區發現並報導了一種確切的大羽羊齒屬植物——闊葉大羽羊齒。這種植物發現於上石盒子組地層中,在時間上相當於卡匹敦期至吳家坪期。這是在山西省腹地首次發現確切的大羽羊齒屬植物,這一發現表明山西地區具有典型的華夏植物群。通過研究發現,闊葉大羽羊齒對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夠在濱海沼澤及河流泛濫平原環境中生存。這一發現對研究大羽羊齒屬植物的分布、生態習性提供了新的材料,同時也為探討晚二疊世華北板塊腹地的古氣候、古環境提供了新的證據。
所獲榮譽
2014年4月,該館在安徽省直團工委舉辦的省直“青年文明號”評選表彰活動中,被命名為“青年文明號”。2014年12月,該館被合肥市教育局命名為合肥市首批中國小生校外素質教育基地。
參觀指南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7:00(16:00起停止取票、入場);星期一(除國家法定節假日外)閉館。
交通信息新館:乘13路到平塘站下,向東直行200米到安徽文博園內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乘129路到安徽合肥體育中心下,向北直行600米到安徽文博園內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乘166路到安徽合肥體育中心站下,向西行100米至懷寧路再向北直行500米到安徽文博園內安徽省地質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