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母莊村

顏母莊村

顏母莊村古稱顏母故里,時因孔子的母親顏徵在居住在該村而得名。現全村共有235戶,932人。 顏母莊村位於山東省曲阜市東南部,東與鄒城市田黃鎮相鄰,西靠孔子湖國家濕地公園,可觀古昌平山,北依顏母山且與田黃鎮宋山頭村接壤,南臨小沂河。 受儒家文化影響,村內民風淳樸,村民勤勞勇敢,熱情好客。是一個愛國愛黨、村風文明和諧的、以農耕為主的自然村。 該村原隸屬於山東省濟寧市鄒縣(現名鄒城市)田黃鄉(現為田黃鎮),於1968年劃歸曲阜縣南辛公社,1970年劃歸曲阜縣(現名曲阜市)尼山公社,2000年劃歸曲阜市南辛鎮,現南辛鎮更名為尼山鎮,鎮行政中心設在南辛。

顏母莊村景 顏母莊村景

顏母莊村舊址主幹道東入口處原有一石碑,刻有“顏母故里”四個大字,為晚清康有為手書;村舊址西南部有河流經顏家附近流入小沂河,其上有一青石板橋,相傳為顏家所建,故稱顏家大橋。因1958年興建尼山水庫,村莊原址被水庫淹沒,石碑和大橋去向不明。

魯國沒落貴族叔梁紇七十二歲時娶十八歲的顏徵在為妻,生孔子。

顏母莊村景 顏母莊村景
顏母搬倒井 顏母搬倒井

神話或傳說:叔梁紇與顏徵在曾去尼丘山(現名尼山)祈禱求子,後顏徵在果然懷孕。為感激尼山的靈驗,叔梁紇夫婦遂去山前還願,彼時顏徵在已近臨產期。不料返回途中顏徵在於顏母莊村西山坡草地上生下一男孩,時逢天氣火熱,遂移至山下河對面的尼丘山角下的天然山洞內避暑,後人稱此洞為“夫子洞”;顏徵在生子後草地上的青草隨後變為紅草,且累年如此,故後人稱此地為“紅草坡”;紅草坡附近有24棵柏樹,後人稱“文德林”;叔梁紇本孔姓,其子生於尼丘山下,故起名為孔丘,字仲尼。在抱子返家途中顏徵在口渴難耐,遇一深水井,想喝水而不得,順口說了一句“如果能將此井扳倒該有多好呀”,果然那井由直立變為橫向倒下,井水自已流出,顏徵在便喝到了井水,後人稱之為“扳倒井”,並在井旁立有石碑,其上刻隸書“扳倒井”三個大字。該水井原是泉水上涌自流,由於“文革”時期被破壞,斷了水脈而不再自流。

顏母莊村孝賢文化廣場 顏母莊村孝賢文化廣場

後人為了紀念顏徵在,在村北興建了顏母祠,祠堂三間,始建於明弘治三年(1488年)。近幾年來各級政府十分重視保護、發拙與修復與孔子相關的文物和遺址,尼山鎮、顏母莊村現已在村南邊修復了紀念顏母的廣場,在廣場中修建了顏母教子的塑像,名曰“慈母”,紀念廣場取名“孝賢文化廣場”,以期達到尊崇儒學、教育後人、倡禮教孝道、樹文明鄉風的效果。此外,依託古昌平山建成的尼山水庫,2012年12月通過國家林業局專家組評審,更名為孔子湖國家濕地公園,也稱孔子湖,國家已批准在尼山和聖水湖一帶打造“尼山聖境”國家級旅遊風景區。

顏母莊村孝賢文化廣場 顏母莊村孝賢文化廣場

在顏母莊村向西向北5公里的範圍內,與顏母莊村、孔子及其母相關傳說有關的景點已有或將會有:夫子洞,尼山孔廟,尼山書院,顏母山之紅草地、文德林,“顏母故里”石碑,顏家大橋,扳倒井,顏母祠,孝賢廣場,顏母教子塑像,孔子湖國家濕地公園,“尼山聖境”國家級旅遊風景區等。

誠然,因歷史變遷及年久失修,有些景點陳舊如顏母祠,有些景點則失傳如“顏母故里”石碑,顏家大橋等。不過各級政府及文物保護、旅遊等部門正在積極努力,爭取早日還原失修或者失傳的珍貴文物和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