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賞析
原文題張十一旅舍
唐·韓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青苔落絳英。
“五月榴花照明眼”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榴花的晶瑩、繁多與茂盛。
這首詩開頭兩句點明時令,寥寥數語就勾畫出了五月里石榴花開時的繁茂爛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動傳神。詩人即寫了花,也寫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後兩句點明地點,這是生長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沒人去攀折損害他的花枝,殷紅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紅青相襯,畫面十分優美,使人覺得幾多可愛和惋惜。其實詩人正是愛其無遊人來賞,愛其滿地“青苔”“絳英”,倘有人來賞,則車轍馬蹄踐踏得不堪了,還不如任其花開花落、果熟果爛,來得自然。委婉的表達了詩人孤獨的心境。
韻譯五月盛開的榴花紅似火,
綠葉掩映著初結的小果。
靜冷角落沒有車馬經過,
任那謝了的花開了又落。
石榴原產伊朗,引入我國栽培已有二千多年歷史。相傳漢朝張騫從安西國(今伊朗西部)帶回,故名。據晉人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記載:“張騫出使西域,得徐林安石榴以歸,故名安石榴。”唐詩人元稹《感石榴二十韻》詩:“何年安石國,萬里貢榴花;迢遞河源道,因依漢使槎。”反映了這一史實。唐詩人李商隱《茂陵》詩云:“漢家天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只待綠蔭芳樹合,蕊珠如火一時開。” 這首詩不僅描寫了石榴花的優美,也道出了石榴的來源。
仲夏季節,燦爛紅似火的石榴花破蕾怒放,艷麗如錦;繁花似火,凝紅欲滴。晉代詞賦家潘岳有《安石榴賦》:“安石榴者天下之奇樹,九洲之名果。植於堂隅,華實並麗。朱芳赫奕,紅萼參差。含英吐秀,乍合乍披。遙而望之,煥若隋珠耀重川;詳而察之,灼若列宿出雲間。”
石榴花“丹葩結秀”,它的素莖、翠葉、紅蕤、朱實、金房、皓齒、冰肌,曾激發了唐代文人墨客的激情,留下了許多詠石榴花的佳句。“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艷中閒。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雲鬟!“這是杜牧詠石榴的一首絕句,別其巧思,把石榴寫活了。唐詩人子蘭的《千葉石榴花》云:“一朵花開千葉紅,開時又不藉春風。若教移在香閨畔,定與佳人艷態同。”以美人擬花,遺貌取神,人花融一,情興豐沛,寄慨頗深。 唐詩人孔紹安《詠石榴》云:“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臣。只為時來晚,開花不及春。”借榴花而述志,別有趣味。如唐代詩人李商隱也唱道:“榴枝婀娜榴實繁,榴膜輕明榴子鮮。”為石榴花的麗色傾倒。如唐方九功的“流霞色染紫罌粟,斕斑似帶湘娥泣”並傾注了火熱的深情。尤其唐詩人許渾《游楞伽寺》:“碧煙秋寺泛潮來,水浸城根古堞摧。盡日傷心人不見,石榴花滿舊琴台。”充分寄寓詩人滿腔孤憤的感慨,這一切更增添了人們對石榴花的嚮往和喜愛。
石榴花,有紅、黃、白三色。人們特別欣賞紅花。夏天繁花如火如荼,蔚為壯觀。還有一種觀賞類石榴,枝梢生花兩朵,並蒂而開,似對對紅鈴掛在綠色枝頭,也很可愛,叫作並蒂榴。還有一種重台榴,《花鏡》說:“南中有一種四季花者,春開夏實這後,深秋忽又大放,花與子並生枝頭,碩果罅裂,而其傍紅英燦爛。又一種中心花瓣如起樓台,謂之重台榴,花頭最大,而色更紅艷。海榴花跗萼皆大紅,心內須黃如粟密。又有紅花白緣、白花紅緣者,亦異品也。”
雲鬢上斜插石榴花,恰如石榴迎火而出的剛烈。蓮步輕移,石榴裙擺,帶動如水柔情,留下一路火紅。一朵含苞欲放的石榴花一如熾熱的思念,那樣流光溢彩。青春的容顏在五月南風的吹拂下,鏇轉成一片恣意的嬌媚,中國古代女子就這樣把愛情演繹得盪氣迴腸。只是現代社會女人似乎都很匆忙,並不懂得如何打扮自己來贏得寵愛,因為她們往往忽略了路邊的石榴花開的美麗。
《榴花欲燃》·據記載,唐代臨潼華清官四周遍植石榴樹,均系楊貴妃所植,每年榴花開放,嬌艷的花朵給華清官增添了無限情趣。當地有一位姓楊的青年,來此讀書。月明風清之夜,一位身穿紅色裙衣的姑娘輕歌漫步而來,天長日久,互生愛慕,遂結為夫妻。華清官老僧發現此事,競仗劍追刺姑娘。姑娘逃往榴園,不見蹤影。氣急敗壞的老僧用劍在榴花叢中亂砍,結果朵朵榴花落地,滴滴鮮血入土......據說,這位紅衣姑娘,就是榴花的化身,那滿坡遍野紅榴花,就是榴花姑娘的血染的。
《榴花洞天》·閩縣東山有榴花洞,唐代永泰年間,有個樵夫叫藍超,遇見一頭白鹿,一直追到榴花河口。洞門極窄,進入深處,豁然開朗,內有雞犬人家。藍超見一老翁,說是避秦時戰難來到此地,也不知道現在是什麼世道了。並勸他也留下,藍超說回去辭別妻子再來,老翁臨別時贈予石榴花一技。藍超出來後像是做了一場夢,不久再欲前往,但已經找不到洞口在哪裡了。這個故事和陶淵明作的《桃花源記》頗類似。不過也說明古人也許因愛石榴而想塑造一個“榴花源”式的理想世界。
《石榴裙下》·唐天寶年間,楊貴妃非常喜愛石榴花,唐明皇投其所好,在華清池等地廣種石榴。每當榴花競放之際,這位風流天子即設酒宴於“熾紅火熱”的石榴花叢之中。楊貴妃飲酒後,雙腮緋紅。因石榴可以醒酒,唐明皇剝石榴餵她,這些情狀為大臣們所不滿,因此對貴妃側目,拒不施禮。唐明皇邀楊貴妃獻舞助興。可貴妃向皇上道:“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側目而視,不使禮、不恭敬,我不願為他們獻舞。”唐明皇聞之,感到寵妃受了委屈,立即要求所有文官武將,見了貴妃一律使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眾臣無奈,凡見到楊貴妃身著石榴裙走來,無不紛紛下跪施禮。大臣們私下都以“拜倒在石榴裙下”之言解嘲。於是“石榴裙下”的典故流傳至今,成了對女子的傾心迷戀,崇拜女性的俗語。石榴裙其實就是大紅裙,藉喻女子。因榴之花和果皮,古時長搗碎成紅汁來染布,製成紅裙。如南朝梁何思澄《南苑逢美人詩》云:“風卷蒲萄帶,日照石榴裙。”唐武則天《如意娘詩》云:“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阱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韓愈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雖孤貧卻刻苦好學。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而重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