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淋巴結切除術

頸部淋巴結切除術

頸部淋巴結切除術,手術名,需要實施局部麻醉,淋巴結結核切除術後,應繼續用抗結核藥物治療。

介紹

頸部主要淋巴結,在頦下淋巴結群、頜下淋巴結群和頸淋巴結群等幾組[圖1]。

1.頦下淋巴結群 在下頜舌骨肌淺面,收集下唇中部和口底部淋巴液,注入頜下及頸深淋巴結。

2.頜下淋巴結群 約有3~5個,位於頜下腺淺部,收集面部、鼻、上唇、頰、下唇外側部和舌前部淋巴,注入深淋巴結。

3.頸淋巴結群 又分頸淺淋巴結群和頸深淋巴結兩組:

⑴頸淺淋巴結群主要沿頸外靜脈鎖乳突肌的後緣及其淺面排列,收集來自耳下部及腮腺部淋巴,注入頸深淋巴結。

⑵頸深淋巴結群在頸內靜脈周圍,是頭、頸部淋巴管匯合處,其最高者位於咽旁。在口腔器官(如舌後和鼻咽部)發生癌腫或炎症時,頸總動脈分叉平面(即頸內靜脈和面總靜脈所形成的分叉處)的淋巴結最早被侵犯;胃和食管下段癌腫,則常轉移至左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角鄰近的淋巴結。頸深淋巴結最後流入頸淋巴乾,左側極大多數直接流入胸導管,而右側與鎖骨下及支氣管縱隔淋巴乾匯合成右淋巴導管,或直接流入右側頸內靜脈

頸部淋巴結切除術頸部淋巴結切除術

圖1 頸部淋巴系統
頸部淋巴結切除術頸部淋巴結切除術

圖2 頸部淋巴結切除術的各種切口
頸部淋巴結切除術頸部淋巴結切除術

圖3 右前斜角肌旁淋巴結切除術

頸部淋巴結切除術頸部淋巴結切除術

適應證

1.性質不明的淋巴結腫大,或可疑的淋巴結轉移,需作病理組織學檢查以明確診斷者。

2.孤立的淋巴結結核,病情穩定,無其他活動性結核病灶,長期抗結核治療無效,與周圍無粘連,無急性感染破潰者。

術前準備

1.採取淋巴結作病理檢查者,應詳細全面體格檢查及必要的特殊檢查;疑為轉移癌者,應尋找原發病灶。預先作好切口標記。

2.對淋巴結結核,術前應先用抗結核藥物1周。

麻醉

局麻。

手術步驟

以前斜角肌旁淋巴結切除術為例。

1.體位 仰臥位。上半身稍高,背部墊枕,頸部過伸,上仰並轉向健側。

2.切口 根據病變部位選擇。原則上切口方向應與皮紋、神經、大血管走行相一致,以減少損傷及瘢痕攣縮[圖2]。

前斜角肌旁淋巴結切除時,採用鎖骨上切口。在鎖骨上一橫指,以胸鎖乳突肌外緣為中點,作一長3~4cm的橫切口。

3.切除淋巴結 切斷頸闊肌,向中線拉開(或部分切斷)胸鎖乳突肌,辨認肩胛舌骨肌。於鎖骨上三角內將頸橫動、靜脈分支結紮,鈍性分離位於斜角肌叢神經前面的淋巴結,結紮、切斷出入淋巴結的小血管後,將淋巴結切除[圖3]。

術中注意事項

1.頸部淋巴結周圍多為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術中應作細緻的鈍性分離,以免損傷。

2.鎖骨上淋巴結切除時,應注意勿損傷臂叢神經和鎖骨下靜脈;還要避免損傷胸導管或右淋巴導管,以免形成乳糜瘺

3.淋巴結結核常有多個淋巴結累及或融合成團,周圍多有粘連。若與重要組織粘連,分離困難時,可將粘連部包膜保留,儘量切除腺體。對有竇道形成者,則應梭形切開皮膚,然後將淋巴結及其竇道全部切除。不能切除者,應儘量刮淨病灶,把傷口開放,換藥處理

術後處理

1.注意防止出血、感染。

2.淋巴結結核切除術後,應繼續用抗結核藥物治療。

3.病理檢查確診後,應根據病情及時作進一步治療(如根治性手術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