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沖穴

頸沖穴;頸沖穴即臂臑 nao 穴,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皮膚由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稍厚,富胃脂肪組織。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過三角肌中點。該肌由臂叢後束腋神經支配。手陽明絡之交會穴。本穴物質為大腸經各穴中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陽氣強盛,其運行為從天部層次直上頭頸,故名。

名解

1)臂臑。臂,指穴所在的部位。臑,動物的前肢,為靈巧、好動之意,此指穴內氣血物質為陽氣。該穴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本穴位處臂部,穴內氣血由大腸經各穴中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陽氣充盛而使臂能活動自如,故名。
2)頭沖、頸沖穴。頭、頸,指穴內物質運行的部位和方向。沖,指穴內物質的運行狀態。頭沖、頸沖名意指本穴的陽氣上沖頭、頸各部。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本穴物質為大腸經各穴中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陽氣強盛,其運行為從天部層次直上頭頸,故名。3)手陽明絡之會。本穴物質為大腸經各穴中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故為手陽明絡之會。

臨床作用

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手太陰肺經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陰肝經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足少陽膽經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陽明胃經郄穴梁丘等。
郄穴在臨床當中有診斷作用,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虛實的徵象。
郄穴在臨床上用於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手太陰肺經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陰肝經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足少陽膽經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陽明胃經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亦有診斷作用,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

養生功效

陰郄。陰,水也。郄,空隙也。陰郄名意指心經經水由本穴回流心經的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通里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心經體內經脈相通,經水即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經的體內經脈,故名陰郄,具有溝通心腎之養生功效。
陰郄穴(在手腕處)

定位

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取穴方法】

臂臑穴位於人體的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曲池穴上七寸處。

【主治病症】

1.運動系統疾病:上肢癱瘓或疼痛,肩周炎,顱頂肌肉痙攣;2.其它:眼病,頸淋巴結核,頭痛。

【人體穴位配伍】

配光明穴治目疾。

【刺灸法】刺法:1.直刺0.5~1寸,局部酸脹;2.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脹,可向整個肩部放散。灸法:艾柱灸或溫針灸3~7壯,艾條溫和灸10~20分鐘。

【別名】

臂臑穴,頭沖穴

【穴義】手陽明經之陽氣交會於此。

【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皮膚由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稍厚,富胃脂肪組織。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過三角肌中點。該肌由臂叢後束腋神經支配。

【特異性】

手陽明絡之交會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陽氣。

【運行規律】

陽氣以沖行之狀上行頭頸天部。

【功能作用】

匯聚大腸經的陽熱之氣上傳頭頸天部。[1]

【治法】

實則瀉針出氣,虛則補之、或微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