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頸動脈竇綜合徵患者的頸動脈竇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異常增高,目前主要有兩種學說。
1.外周病變學說:認為引起頸動脈竇反射異常的病變部位在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周圍,因頸動脈硬化或栓塞、頸動脈體瘤、頸動脈體附近的炎症、淋巴結腫大、腫瘤及瘢痕壓迫等,引起頸動脈竇感受器感受異常。
2.中樞病變學說:認為引起頸動脈竇綜合徵的病變部位在自主神經核水平,是自主神經中樞對正常的頸動脈竇傳入刺激產生過度反應所致。最終的傳出效應在心血管系統表現為負性頻率、負性傳導、負性肌力以及血管平滑肌鬆弛,導致心輸出量和(或)血壓明顯降低,腦灌注壓驟然降低而出現暈厥。此外,凡是能刺激或壓迫頸動脈竇的因素,如衣領過緊、突然轉頸、頸部手術、針刺或按摩頸動脈竇等均可誘發本病。
臨床表現
頸動脈竇暈厥在臨床上多見於50歲以上男性,站立時發生,表現為突然轉頸動作、衣領過緊、或輕度刺激頸動脈竇區時突發暈厥。根據頸動脈竇暈厥發生時的心率和血壓變化特點,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
1.心臟抑制型:由於迷走神經反射而引起竇性心動過緩、竇性靜止、竇房阻滯,甚至心臟停搏,從而發生暈厥。此型常見。
2.血管抑制型:通過抑制交感性血管收縮,引起血壓下降而不伴心動過緩。此型少見。
3.腦型:壓迫頸動脈竇時,由於頸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同側大腦半球血循環障礙,常伴對側肢體痙攣或抽搐,但不伴血壓或心率變化。此型罕見。
檢查
1.體格檢查
心臟抑制型:心率下降≥120%和(或)心搏停止≥3秒;血管抑制型:收縮壓<80mmHg和(或)下降超過50mmHg,和(或)平均血壓下降超過基礎值的25%。
2.心電圖檢查
心臟抑制型心電圖可見竇性心動過緩、竇房阻滯、竇性停搏或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心室率極為緩慢,或出現心搏完全停止。
診斷
根據頸部手術、針刺或按摩頸動脈竇等病史和臨床表現,結合體格檢查及心電圖等檢查可明確診斷。
治療
1.一般治療
避免突然轉頸,不穿高領或硬領衣服,避免同時按壓雙側頸動脈,行頸部手術時切勿損傷頸動脈竇區。
2.對症治療
對反覆發作者,可長期服用普魯本辛;藥物療效不佳者,可做頸動脈竇普魯卡因局部封閉;發作過於頻繁伴心率緩慢者,可考慮人工心臟起搏。
預防
避免誘因,治療頸部原發病。特別注意的是對頸動脈按摩,不可雙側同時按摩,以防造成心跳驟停、腦梗塞,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