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性儲蓄理論

預防性儲蓄是指風險厭惡的消費者為預防未來不確定性導致的消費水平的下降而進行的儲蓄。預防性儲蓄理論最早可追溯到Fisher和Friedman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末90年初,預防性儲蓄理論獲得極大發展。

生命周期假設認為,人們儲蓄的主要目的是維持退休後的生活。但一些調查表明,儲蓄還有其他動機,比如為子女提供遺產。很多證據表明,儲蓄的一個重要動機是用於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收入下降,即有遠見的消費者總是未雨綢繆,在光景好時增加儲蓄,以便在壞光景時維持消費。

預防性儲蓄理論認為,當消費者面臨的收入的不確定性越大的時候,他越不可能按照隨機遊走來消費,這時他更多的是依據當期收入來進行消費。同時,未來的風險越大,他越會進行更多的預防性儲蓄。在不確定性情況下,預期未來消費的邊際效用要大於確定性情況下的消費的邊際效用。未來風險越大,預期未來消費的邊際效用就越大,因此就越能吸引消費者進行預防性儲蓄,把更多的財富轉移到未來進行消費。所以,在不確定性情況下,收入下降,預防性儲蓄增加,從而消費支出降低;相反,當收入增加時,預防性儲蓄減少,從而消費支出增加。當期消費和當期收入存在著一個正的相關關係,且這種相關關係隨不確定性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按照預防性儲蓄理論,消費具有敏感性。這一結論與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設相吻合。

相關條目

流動性約束理論

參考文獻

1 原毅軍編.總量經濟學.科學出版社,2010.05.

2 厲以寧 吳易風 丁冰主編.經濟全球化與西部大開發:兼論西方經濟學的新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04月第1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