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昌故城

須昌為商周至宋時故城。唐代稱鄆州,後唐稱須城,位於東平縣的西部。金山東南,土山以東,埠子村舊址以西,在東經116°20′,北緯35°43′-36°71′之間。現位於縣城西北東平湖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須昌故城,今淹沒於東平湖中,已難見舊址。

概述

民國《東平縣誌》載:須昌“距須句三十里”,“淪沒陂澤中舊址無存。埠子頭東嶽廟其東關也。西南陂中有石刻‘南門’二大字,為南門遺址。遺址今淤水中。” 據清代進士蔣作錦所著《須昌城考》記載,埠子村西有東嶽廟,系須昌城東關,埠子村西南有石刻“南門”二字,系縣城南關。縣城西門外二里有古濟水,橫跨濟水建清水石橋一座。又據《資治通鑑》記載,須昌城南距壽張縣城(今新湖鄉霍莊)30里,東南距汶上縣城90餘里,西距長安(今西安)1694里,城北隔魚山與東阿縣相望。另據《東平縣誌》(民國志)記載,須昌故城西南12里有洄源亭。唐代鄆州太守蘇源明曾邀四太守游小洞庭湖(今東平湖),並於此亭宴請。須昌北翊燕趙,南控江淮。秦漢至唐宋,舟車四通,迄為津要。

歷史

商代,曾為東平境內須句國的國都,秦時置須昌縣屬薛郡。
西周,境內置須句宿等諸侯國。秦代,置須昌(今埠子坡),無鹽(今無鹽村)張縣(今霍莊)等縣。
西漢,增置富城(治所無考),章縣(今鄣城),東平國(國治宿城)。西漢屬東郡,東漢屬東平國。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元年),高祖劉邦在烏江擊殺項羽後,攜其首級收降曲阜,又北伐燕齊,路經須昌,將項羽首級葬於谷城,今舊縣鄉王古莊有霸王墓。公元192年(漢初平三年),東郡太守曹操與黃巾軍戰於壽張(霍莊)。201年(東漢建安六年),曹操就谷於安民,說明當時這一帶農業豐收。漢代,東平國治建於宿城,三國魏移於壽張,西晉時又遷至須昌城。北齊時期(550年-577年),曾將須昌縣治所遷至宿城,將無鹽縣併入須昌縣。
西晉,東平國都由壽張遷至須昌,改東平國為東平郡
東晉,改國稱郡。
南北朝北齊時,廢東平郡,須昌縣移治宿城
隋開皇十六年,須昌縣治從宿城遷回須昌城,屬鄆州。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又將須昌城遷回原址,在原無鹽縣境內設宿城縣。601年(隋仁壽元年),在須昌城西門外濟水之上建清水石橋,橋長138.2米。橋的建築“石作華巧,與趙州橋相埒。”
唐代,設節度使(治所須昌),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鄆州治所從鄆城遷至須昌,曾一度成為天平節度使使治機關,鄆州州治機關,東平郡郡治機關。除此以外,許多著名詩人、文學家先後在這裡留下他們的足跡和不朽的詩篇。詩人李商隱曾任鄆州參軍;李白寫有《送梁四歸東平》;高適住東平時,曾寫詩《東平路中大水》;文學家韓愈寫《鄆州貉堂詩序》;柳宗元寫有《賀東平表》的奏文。這是須昌(亦即東平)的一段繁榮時期。634年(唐貞觀八年),鄆州漢所從鄆城遷至須城。須昌改稱鄆州,相當省會。唐代,須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756年(天寶十五年),東平郡太守嗣吳王李祗,以兵討安祿山。777年(唐大曆十二年),平盧節度使李正從叛軍安祿山部收復曹、濮、徐、兗、鄆等15州,遂將節度使駐地從鄆城遷至鄆州。781年(唐建中二年)李正去世,其子李納背叛唐朝,自稱齊王,設百官。此時的鄆州有三城,大城謂之羅城,小城謂之子城,還有第三城,曰牙城(見圖)。819年(元和十四年),唐朝大將田宏正、馬總、李愬率兵屢敗平盧兵,捕李納、李師道(李納次子)斬之,鄆、曹、濮皆平,至此,李納父子叛唐38年。820年(元和十五年),鄆州賜號天平軍。877年(乾符四年),農民起義軍黃巢率眾攻克鄆州,殺死天平節度使薛崇。892年(景福元年),朱全忠④又攻克鄆州,至898年(華光元年),朱全忠兼任天平軍節度使。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因諱莊宗祖父李國昌“昌”字,改“須昌”為“須城”。五代時期,爭奪鄆州愈烈。923年(後唐同光元年),莊宗李存勖派大將李嗣源將兵五千人攻克鄆州。同年,後梁又派各將王彥章以招討使的名義謀復鄆州。後唐莊宗李存勖親自率兵抵達鄆州將王彥章打退。同年,將須昌縣改名為須城縣(李存勖的祖父名李國昌,後唐諱“昌”字)。931年(後唐長興二年)農曆十一月,黃河在鄆州潰決,漂溺四千戶。941年(後晉天福六年)冬,河決鄆州。1000年(北宋鹹平三年),河決鄆州,水勢悍急,浸沒鄆州城。經奏請核准,遂移鄆州城於王陵山前五里向陽之高原(今州城),鄆州城廢。
宋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黃河決口,水勢悍激,侵進須城,知州姚鉉奏報,遂遷須城於王陵山前5里平原處,即今州城。須昌城遂廢。前後歷經2000餘年。宋設東平府,元設東平路。北宋初期,從太祖至真宗,輕賦薄斂,嚴守勸農之條,鄆州大治,稱陪京。985年(宋雍熙二年),梁灝中狀元。990年(淳化元年),宋太宗趙光義賜鄆州須城縣令姚益恭二十匹絹,二十石米,這是東平歷史上的大亮點(以上資料引自《東平縣誌》、《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宋史》,引用不一一註明出處。)須昌城地勢低洼,是古濟水、汶水匯流區。濟水從鉅野流入,向北經壽張故城(霍莊)西,又北經微鄉東,又北經須昌城西。汶水,從肥城注入,西南流經無鹽城南,又西南,經壽張故城(霍莊)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南入濟水。
五代至唐宋,黃河下流不斷決口改道,多次流入鉅野澤。澤底淤高,澤水分流,使須昌水患頻仍。唐代詩人高適在《東平路大水》詩中曰:“永望齊魯郊,白云何悠悠,傍沿鉅野澤,大水縱橫流”,形象的記述了當時的水患。《東平縣誌》記載,824年(唐長庚四年),鄆州大水,壞城廓店舍,田稼略盡。
明、清稱東平州,其中建制最早,時間最長的是須昌縣。
從公元前221年秦朝實行郡縣制,至公元1000年(宋鹹平三年)須昌城淪沒陂澤中,歷時1200年。
今天的東平縣城是1982年從州城遷來的,州城是一千多年前從須昌遷徙的。可以說須昌是東平的故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