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頂碗少年
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會難以忘懷,並且時時縈繞於心。因為,你也許能從中不斷地得到啟示,從中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劇場裡看雜技表演。節目很精彩,場內座無虛席。坐在前幾排的,全是來自異國的旅遊者,優美的東方雜技,使他們入迷了,他們和中國觀眾一起,為每一個節目喝彩鼓掌。
一位英俊少年出場了。在輕鬆優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摞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掉不下來。最後,是一組難度較大的動作——他騎在另一位演員身上,兩個人一會兒站起,一會兒躺下,一會兒用各種姿態轉動著身軀。站在別人晃動著的身體上,很難再保持平衡,他頭頂上的碗,搖晃得厲害起來。在一個大幅度轉身的剎那間,那一大摞碗突然從他頭上掉了下來!這意想不到的失誤,讓所有的觀眾都驚呆了。
台上,並沒有慌亂。頂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著,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來,掃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還是金邊紅花白瓷碗,整整10隻,一隻不少。於是,音樂又響起來,碗又高高地頂到了少年頭上,緊張不安的觀眾終於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後關頭了,又是兩個人疊在一起,又是一個接艱難的轉身。碗,又在他頭頂厲害地搖晃起來觀眾們屏住氣,目不轉睛地盯著他頭上的碗……眼看身體已經轉過來了,幾個性急的外國觀眾忍不住拍響了巴掌。那一摞碗卻仿佛故意搗蛋,突然跳起搖擺舞來。少年急忙擺動腦袋保持平衡,可是來不及了。碗,又掉了下來。
場子裡一片喧譁。台上,頂碗少年呆呆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還是那一位姑娘,走出來掃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觀眾中有人在大聲地喊:“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目吧!”好多人附和著喊起來。一位矮小結實的白髮老者從後台走到燈光下,他的手裡,依然是一摞金邊紅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臉上微笑著,並無責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後撫摩著少年的肩胛,輕輕搖撼了一下,嘴裡低聲說了一句什麼。少年鎮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鞠了一躬。
音樂第三次奏響了!場子裡靜得沒有一絲聲息。有一些女觀眾,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
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當那摞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輕輕抖了一下腦袋,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
在以後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當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這位頂碗少年,當時的年齡和我相仿。我想,現在早已是一位成熟的雜技藝術家了。我相信他不會在艱難曲折的人生上和藝術之路上退卻。我確信,他是一個強者。
創作背景
20世紀70年代以後,頂碗作為中國傳統雜技,開始了飛躍發展,創造出各種高難動作。作者在上海看雜技表演時,見到了一個小男孩做高難頂碗動作失敗後不氣餒,歷經三次表演後成功的這樣一件事,後時常想起,二十多年後,已到中年的趙麗宏有了許多的人生經歷,更是深有感慨,因此寫了這篇文章。
文學賞析
主題思想
此文表現了少年經歷了兩次失敗,但仍敢於拼搏的精神,同時也說明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他人的鼓勵和支持,要敢於面對困難。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樂觀、勇敢、堅持不懈的精神的敬佩之情,告誡了人們在艱難困難中要敢于堅持拼搏,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藝術特色
結構
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篇點題,指出生活中的某些事情能讓人們得到啟示、悟出哲理,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到“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寫頂碗少年在兩次失敗後不輕易退縮,最終迎來成功。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總結全文,揭示中心。
寫法
•正面描寫,側面烘托
正面描寫是指對描寫對象進行直接的描寫,也叫直接描寫;側面烘托是指用周圍的人物與事物來烘托、突出所要描寫的對象,也稱間接描寫。文中對頂碗少年表演時的描屬於正面描寫,而台下觀眾的反映則是側面烘托,兩者結合,使少年的形象更加豐滿。“頂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著,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這是對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時的表情、動作的描寫,表現出對觀眾的歉意和內疚,從“微笑”“不失風度”可以看出他對表演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台上,頂碗少年呆呆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第二次失敗,使少年信心頓失,勇氣銳減。“呆呆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這些描寫將少年此時的沮喪、尷尬刻畫得入木三分,躍然紙上。
•有詳有略,安排得當
文章對少年前兩次的失敗作了詳細的描繪,而描寫最後的成功卻只是寥寥數語,這樣安排,使文章層次更加清晰、主題更加鮮明。
•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文章先寫頂碗少年出場時“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可是卻遭遇了第一次的失敗;再寫“少年很沉著,不慌不忙地重複著剛才的動作,依然是那么輕鬆優美”,可是結果“碗,又掉了下來”,面對這一結局,“頂碗少年呆呆地站著”,“他有些不知所措了”;最後在白髮老者的鼓勵下,少年及時調整好心態,重新恢復了信心,終於迎來了成功。跌宕的情節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心情也隨著事件的發展或陶醉或緊張。
•首尾呼應,敘議結合
“在以後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這句話與課文開頭的第一句相照應,突出這次雜技表演給作者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句末的省略號是作者從中受到的啟示,耐人尋味。首尾相照,使文章結構嚴謹,主題鮮明。
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曹文軒《像鷹學會飛翔》:“文中少年從出場到最後落幕,雖沒有一句言語,但我們仍能感受到他在失敗來臨時的屬於他那一份年齡所該有的恐懼、脆弱和超越他年齡的心底的一份不放棄、不拋棄的堅強。頂碗少年是可愛的,可愛在他的勇敢、堅持;頂碗少年是可敬的,可敬在他用自己稚嫩柔弱的頭部頂起了剛強堅忍的心靈大廈。少年在舞台上一瞬間成長了、長大了,他學會了自愛、自重、自尊、自強,我們有理由相信他能夠高高飛翔。”
當代作家、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吳周文《散文審美與學理性闡釋》:“我們研究趙麗宏的散文,《雨中》《頂碗少年》《與象共舞》等散文,在“粗鄙化”與“藝術化”兩種思潮的對峙中面對詩性價值寫作,他不僅通過主體“本真”的定位、“詩化”途徑的選擇來創造美,而且通過文本形式的精美打造,使自己的散文在“新藝術散文”思潮中與時俱進;他尤其通過敘述方式個性化的創造,使自己的作品永遠具有生氣勃勃的前沿性和創造性。”
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孫雲曉《成功智力·比智商更重要的潛能》:“這篇課文是我的作家朋友趙麗宏的一篇散文,寫他幾十年前觀看雜技表演的印象。大意是:一位少年表演頂碗,在兩次失敗的情況下仍不氣餒,最後終於成功了。顯然,此文的中心思想是——堅持到底就能成功。”
作品影響
《頂碗少年》被選為滬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本《語文·七年級·第一學期》第二課課文。
《頂碗少年》被選為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本《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課課文。
作者簡介
趙麗宏,1952年出生於上海,作家、散文家、詩人,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系。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並開始發表作品。文學創作一級。著有詩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詩151首》等,散文集《生命草》《趙麗宏散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