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蟻(Nothomyrmecia)
響蟻Nothomyrecia macrops被稱作恐龍化石蟻和“黎明”蟻,因為它是它的屬僅存的一種。它的形態上和BalticEocene的琥珀化石中的螞蟻Prionomyrex很相近,因此被稱為活化石。響蟻的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綱:昆蟲綱Insecta
目:膜翅目Hymenoptera
亞目:細腰亞目Apocrita
科:蟻科Formicidae
亞科:犬蟻亞科Myrmeciinae
屬:響蟻屬 Nothomyrmecia
響蟻分類的故事
Nothomyremecia在1934年被Clark稱為蜜蟻亞科(犬蟻亞科),但是他有點猶豫,因為Nothomyremecia的外表特徵跟Eocene Baltic的琥珀化石Prionomyrex很相似但是他沒親眼看過,只是在文獻上看到過。在1951年Clark把他發現的Nothomyremecia(響蟻)因為在形態學上與犬蟻有不同於是把其列為一個新的亞科。Clark的分類在1977年被Taylor的再次發現響蟻事件再一次確認了,並被科學家廣泛的接受一直到2003年。在1998年Uaroni Urbani發現了新的Prionmyrex化石樣本,在檢查Clark發現的Nothomyremecia macrops的樣本和他發現的Prionmyrex化石之後,Baroni Urbani稱他的新樣本和N.macrops是同一種物種,而且Prionomyrmex這個名字在Nothomyrmecia之前提出所以應該把響蟻亞科的名詞用Prionomyrmeciinae代替。後來在2003年Dlussky和Perfilieva還是把Nothomyrecia和Prionomyrmex分成了兩種物種,原因是它們腹部和胸部連線位置間有區別。在同年,Ward和Brady使用一種不同的形態分類方法同樣的把Nothomyrecia和Prionomyrmex分成了兩種物種,除此之外還把這兩個物種歸類到蜜蟻亞科(犬蟻亞科)之下作為新的屬。但是Baroni Urbani提出了新的證據去證明這兩個物種應該是同一物種,但他的證據從沒在論文上發表過。至今Baroni Urbani依然堅持著它們是同一物種,爭論還持續著。響蟻的習性
響蟻在澳大利亞南部和西部寒冷地區的桉樹上找到,這些螞蟻使昆蟲學家很感興趣因為它們形態和琥珀化石Prionomyrmex十分相似。然而N.macrops擁有其他進化先進螞蟻的的行為和習性,而且從形態、分子和系統發生學角度看這種螞蟻甚至比猛蟻還要進化先進。成熟的響蟻群落大約有50-120工,群落初期可以是多後制大約一個群落有2-3隻蟻后,但後期占主導地位的蟻后會把另外的蟻后驅逐出巢,被驅逐的蟻后只帶上自己最初的幾隻工蟻去另建家園。群落中的工蟻會在巢附近的樹上捕食,運用他們的針刺去捕殺獵物,通常是完整的獵物帶回巢並不切成碎片。和其他螞蟻不一樣,響蟻能忍耐低溫環境,在5-10℃的環境下依然出外捕獵。有研究表明它們低溫時出去捕獵頻率更高因為低溫有利於捕捉接近冬眠的獵物。工蟻會在巢與樹之間巡邏,並會利用樹的陰影進行埋伏。
響蟻最特殊的地方是它們的行為,和其他已研究的螞蟻不一樣,它們的分工中沒有“勞動者”,雖然有些工蟻會伴隨在蟻后身邊,但只是作為護衛的作用,有些則在巢里巡邏。不少實驗表明一個群落中每天夜裡大約會有1-2隻工蟻外出捕獵,其餘則在巢門口巡邏,並且捕獵的螞蟻都是單獨行動並不會合作捕獵。雖然群居在一起,響蟻的群落應該是最低社會性的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