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韓山師範學院的歷史,以清光緒廿九年(1903)為轉折,之前是古代書院,之後是近現代師範學校。韓師的前身是建於宋代的韓山書院,歷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是州(路、府、道)的官辦書院。院址多有變遷,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定址於筆架山麓韓文公祠南側,延續至今。
韓山書院歷史上一再遷徙,屢經興廢。以下按年期概述:
淳禧十一年(1251年),郡守劉希仁捐俸修潮濕殘破的院舍。不久,書院廢。
至元十五年(1278年)城南書莊(原韓山書院舊址)及所附韓祠,經戰亂,亭院無存。廿一年(1284年)由潮州路總管王用文重建,又稱“韓山書院”,祀孔子及諸賢,又以韓祠附。
至順二年(1331年)因“營繕多缺”,總官王允恭令城南書院長陳文子“撤舊構而新之”,歷時四個月,新舍落成。
翌年(1332年)七月臨川吳澄撰《潮州路韓山書院記》,記載書院落成盛事,碑記現存於潮州西湖公園內。
至正十二年(1352年)城南韓山書院地毀於火災,韓祠也隨之廢。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巡道史起賢於筆架山麓韓祠左側的明代御史蔡夢悅祠重建書院。就坊址建構大門,改稱“昌黎書院”,題其堂為“原道堂”。康熙年間立《昌黎書院碑記》,現存於韓山師院。
雍正十年(1732年)九月,知府龍為霖沿舊址擴建,翌年三月完工,復稱“韓山書院”。現有雍正年間立《韓山書院碑記》存於韓山師院。
光緒廿九年(1903年)呈準立案,改“韓山書院”為“惠潮嘉師範學堂”。古書院歷史從此宣告結束。惠潮嘉師範學堂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批效仿西方教育制度培養師資的新式學堂之一。
1911年改“惠潮嘉師範學堂”為“廣東省惠潮梅師範學校”。
1921年10月,改校名為“廣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二師時期學校規模不斷得到擴展。
1935年,改校名為“廣東省立韓山師範學校”。
1939年6月潮州淪陷。韓師在日寇鐵蹄踏入汕頭之5月間,被迫舉校遷往原揭陽縣古溝鄉尾寨。當時韓師是潮汕地區“碩果僅存的一所省立中學”。1944年下半年,因戰火燃近,韓師又輾轉遷往地處大北山區的原揭陽縣灰寨鄉下輿村,借崇正國小校址辦學,條件相當困難。1946年春,韓師搬回潮州原址。中學部移交金山中學。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23日潮安解放。12月27日,粵東行署、潮安縣軍事管制委員會派鄭淳為軍代表接管韓山師範學院。1950年5月,鄭淳任校長。
1958年的校門1958年秋,韓山師範學院升格為高等師範專科學校,校名為汕頭韓山師範專科學校,面向惠潮梅地區招生。由汕頭地委主管文教工作的副書記李雪光兼任校長。設定文史、數理、生化、外語4個科,開辦中文、政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英語7個專業,附設國中教師訓練班、農業中學教師訓練班和中師函授部,面向潮汕、興梅、海陸豐各市縣招生,培養國中教師,輪訓提高在職國中、國小教師,辦附屬國小。其時曾辦有1期俄語教師培訓班。校園面積擴大到80多畝,另闢有游泳池,桃坑、後坑、小陂、小心坑4個農場,以及生物實驗園地。
百年校慶1961學年度在校專科學生1270人,教職工217人。1961年,國家實行“整頓、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調整大專院校設定。韓山師專遂於1962年秋停止招生,1963年7月停辦專科。
1963年秋,師專停辦,返辦為中師和教師進修學校。專科停辦後,學校分設為韓山師範學校和汕頭地區教師進修學校。師範學校開設中師班,面向汕頭、潮安、澄海、饒平、南澳等市縣招生,為5市縣培養國小教師;教師進修學校則舉辦學校行政和教師培訓班,為全地區輪訓在職的中國小教師和學校行政幹部。另有附屬國小2所,作為教育實習基地。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韓山師範學校和汕頭地區教師進修學校各方面的正常秩序都受到嚴重衝擊,教師挨斗,教學活動和招生中止。韓山師範學校校名一度被改為工農師範學校。
1968年,工農師範學校和汕頭地區教師進修學校合併。起初仍稱汕頭地區工農師範學校,後稱汕頭地區師範學校。
1971年以後,開始以推薦的辦法招收“工農兵學員”。開辦1年制或2年制文科、理科、文體、英語等中師班。實行所謂“開門辦學”,學生除校內課堂教學外,要常下農村搞教育運動和調查研究,參加生產勞動。共培養各類中國小師資2000多人。
1977年,全國恢復聯考和統一招生制度。韓山師範學院獲準開辦中文、數學、物理、化學4個專業大專班。
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教育部批准,韓山師範學院恢復了大學專科建制,定校名為韓山師範專科學校。
1983年起連續開辦6期政治和經濟管理專業幹部專修科,招收40歲以下,具有5年以上工齡和高中畢業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幹部進行為期2年脫產學習;1985年起開辦4期3年制建築管理工程專業成人教育脫產班;除函授教育外,1984年以後,相繼開辦中文、英語、微機套用、電子技術等專業的夜大學。
1993年,開設的專業已由起初的中文、數學、物理、化學4個,逐步增加到包括英語、政史、化生、微機套用、電子技術、體育、音樂等共14個。1993年12月,經國家教委批准升格為本科師範學院,稱“韓山師範學院”。期間自1990年起至1993年,與華南師範大學聯合開辦了中文、數學2個專業本科班。1993年在校普通全日制學生1952 人,教職工425人,校園面積10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這個階段培養的全日制普通師範專科畢業生共6995人。
1995年1月組建了新的領導班子。
1998學年度,全日制在校生達到4003人,其中本科生2400人,占在校生總數的60%以上。
1998年4月,廣東省學位委員會組織專家對數學教育、物理教育、化學教育、漢語言文學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5個專業,以及學院辦學總體情況進行全面考察評審,同意韓山師院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有153名應屆本科畢業生獲得了首次由學院頒發的學士學位證書。
1999年,教育部將韓山師院列為接受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的師範院校之一。
2000年開始與華南師大等校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
2001年根據省教育廳的安排,潮州師範學校改為韓山師院二級學院,仍隸屬於潮州市教育局,招生納入韓山師院管理,教育質量接受韓山師院監督。
2002年6月,韓山師範學院接受了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並獲得通過。
2008年,韓山師範學院接受了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獲得優,並迎來建校105周年華誕。
2009年,潮州市與韓山師院共建潮學研究院。
2010年,在廣東省高校思政課建設評估中獲優秀等級。
2013年,韓山師範學院迎來了110周年校慶。
2017年5月23日,華南師範大學與分別來自廣東東部、西部和北部的韓山師院、嶺南師院、韶關學院等簽署《教育碩士聯合培養框架協定》,開展教育碩士的聯合培養,為粵東西北等欠發達地區輸送更多高層次教育人才。
設施建設
韓山師範學院教學行政用房面積15.26萬平方米,運動場地面積7.6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6999萬元。圖書館面積近2.8萬平方米,藏書122.59萬冊,中外期刊2850種;實現電腦化管理,擁有可供讀者光碟閱覽和普通閱覽的座位1879個。擁有各類教室263間,其中多媒體教室83間,語音教室4間,微格教室5間。教學用計算機2204台。已建設校外實習基地80個,基本上滿足了本科教學的需要。學校辦學條件優越。現有多功能信息化圖書館1座,面積近3萬平方米,紙質藏書139.5萬冊,電子圖書65萬種,中外文資料庫17個,其中古籍線裝書8600冊,外文圖書2萬餘冊。擁有一批實力較強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如粵東分析測試中心、生物學實驗教學多功能平台、生物學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平台、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套用技術科研平台、全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基地——“少年司法學研究中心” 等5個國家級研究平台,潮學研究中心、潮汕文化研究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等3個省級研究平台。省級實驗示範中心和大學生實訓基地15個。
學校建有2個標準田徑場和體操館、籃球館、排球場、風雨操場、游泳池及體育綜合訓練館等一大批設施先進、器材齊全的體育場館,為教學、訓練、競賽和師生體育鍛鍊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設備先進、全部實行公寓化管理的學生宿舍及各種設施齊全的後勤生活服務機構,為師生提供優質的生活服務。
教學理念
韓山師院繼續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中等教育師資和地方建設急需的專業人才,為中學教育和農村教育事業服務,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1995年1月組建了新的領導班子。為建設合格的本科師院,適應廣東省建設教育強省的需要,學校制訂了《韓山師範學院事業發展規劃(1996~2005)》,建設穩步發展。開闢占地320畝的校園新區,建築2萬平方米的理科大樓主樓,建立了師資建設基金,採取引進和培養相結合的方針,以優惠措施吸引人才,使教師隊伍得到壯大、提高。學校加強對教學工作的領導,不斷增加對教學的投入,搞好各項教學基本建設和實驗室建設,整頓教風、學風,健全教學制度,嚴格教學管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初期實行本專科並舉,多學制並存,逐步減少招收專科生的比例。校訓
勤教力學,為人師表
學科建設
學校設有中國語言文學系等16個教學機構,57個本科專業(含方向),涵蓋文學、歷史學、法學、教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8個學科門類和基礎教育的所有學科。建有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4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省級3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6門。學校面向全國十六個省(區)和港澳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6500多人。截至2013年,學校建有省級重點與扶持學科各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特色專業4個、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省級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3門。
院系設定
韓山師範學院中文學院 | 韓山師範學院歷史學院 | 韓山師範學院生物學院 |
韓山師範學院政法學院 | 韓山師範學院教育學院 | 韓山師範學院音樂學院 |
韓山師範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 [4] | 韓山師範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 | 韓山師範學院外語學院 |
韓山師範學院美術學院 | 韓山師範學院地理與旅遊管理學院 | 韓山師範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韓山師範學院化學院 | 韓山師範學院體育學院 | 韓山師範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
韓山師範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5] | 韓山師範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 [5] |
專業設定
科類 | 法學 | 社會工作 | 思想政治教育 | 教育技術學 | 學前教育 | 國小教育 |
體育教育 | 漢語言文學 | 英語 | 日語 | 網路與新媒體 | 歷史學 | |
數學與套用數學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物理學 | 化學 | 套用化學 | 地理科學 | |
生物科學 | 生物技術 | 心理學 | 統計學 |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
電子信息工程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軟體工程 | 環境科學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
烹飪與營養教育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旅遊管理 | 旅遊管理與服務教育 | 音樂表演 | 音樂學 | |
美術學 | 視覺傳達設計 | 環境設計 | 產品設計 | |||
專科類 | 材料工程技術 | 計算機套用技術 | 軟體技術 | 服裝設計 | 財務管理 | 會計 |
旅遊管理 | 烹飪工藝與營養 | 商務英語 | 文秘 | 語文教育 | 數學教育 | |
英語教育 | 美術教育 | 學前教育 | 現代教育技術 | 藝術設計 | 裝潢藝術設計 | |
雕塑藝術設計 |
學科建設
截至2013年,學校建有省級重點與扶持學科各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特色專業4個、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省級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3門。
廣東省重點學科:專門史(潮學研究)
校級重點建設學科:生物學、中國語言文學、化學、體育學、歷史學
校級重點扶持學科:數學、物理學、教育學、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國家級特色專業:化學、生物科學
省級特色專業:漢語言文學、數學與套用數學、體育教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省級精品課程:中學化學教學理論與實踐、中國古代文學
省級優質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師資力量
截至2012年,該校教職工人近 1041人,其中專任教師748人;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和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教師分別占專任教師的63.5%和39.4%。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 名,培養省級和校級“千百十工程”對象25名,大學良師19名,校級優秀教學團隊4個,13位教師先後獲“全國優秀教師”、“南粵優秀教師”、“南粵優秀工作者”、“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號。學校還聘請了國際漢學大師、傑出校友饒宗頤先生,中國科學院楊福家院士、王梓坤院士,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清華大學譚浩強教授,美國耶魯大學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林海帆教授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顧問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及學科帶頭人。
科學研究
研究機構
截至2010年,學校擁有各類研究平台近30個,中央財政專項經費資助的科研平台1個(粵東分析測試中心),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潮學研究中心),省重點研究基地教學科研工作站1個(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韓山師範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站),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提高型重點實驗室1個(分析化學教學提高型重點實驗室),2個校級重點實驗室(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3個產學研基地平台(新化學材料研發中心、重要海洋水產動物健康養殖與育種研發中心、智慧型玩具研發中心),2個校屬研究機構和25個系屬研究機構。
科研項目
韓山師範學院承擔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151工程”項目:“排球”專題學習網站
“托爾斯泰”專題學習網站
“粵東植物多樣性” 專題學習網站
基於網上資源利用的《西方經濟學》課程教改試驗
基於網上資源利用的《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套用》教學改革試驗
基於網上資源利用的《法律基礎》教學改革試驗
“丁有寬”專題學習網站
基於網上資源利用的《足球》教學改革試驗
基於網上資源利用的《現代漢語》課程教改試驗
基於網上資源利用的《現代教育技術基礎》教學改革試驗
基於網上資源利用的《電磁學》教學改革試驗
基於網上資源利用的《力學》教學改革試驗
基於網上資源利用的《C/C++》教學改革試驗
基於網上資源利用的《電子商務》教學改革試驗
學術成果
韓山師範學院經過辛勤的努力,取得可喜的成績。化學系充分利用資源,開展科研工作,形成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取得國家級科研項目1項,省、部級3項,廳、局級4項。獲廳、局級科研成果獎11項;獲教學成果獎4項;獲省、部級二等獎1項,校級4項;發表科研論文157篇,其中權威刊物22篇。中文學院已有一門省級重點課程(古代文學)、三門院級精品課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和大學語文),兩門院級優質課程(文學概論和漢語口語),五門院級優秀課程(現代漢語、寫作概論、現代文學、當代文學、中學語文教學法),其餘課程均為合格課程。
政法學院先後承擔《公共衛生政策與生命倫理》、《晚清企業商企業管理思想專題研究》、《粵東海洋產業的發展對策研究》等課題,並已取得豐碩的成果。
數學與信息技術學院先後獲第七屆“挑戰杯”廣東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第八屆“挑戰杯”廣東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第九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第八屆“挑戰杯”廣東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第九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第十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廣東省高校杯軟體設計比賽三等獎,廣東省高校杯軟體設計比賽三等獎。
科研獎項
至2009年,該校教師獲得廣東省高校科技進步三等獎、廣東省科技成果登記、廣東省第六次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潮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廣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廣東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廣東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等獎項,發明專利:木質地板、家具護理劑及其製備方法、一種自動滴灌綠化槽。該校教師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省部級社科項目共37項,國家、省自然科學項目38項,省部級及市廳級科研項目16項,國家體育總局項目4項,廣東省體育局項目12項,主持了國際合作科研項目1項、廣東省科技計畫項目2項、廣東省學科建設專項資金項目2項、廣東省教育廳高校現代教育技術“151”項目1項、潮州市科技計畫項目2項、學院科研基金項目約58項,各類縱、橫向科研項目32多項。發表論文1214餘篇,其中在國家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65篇,其中權威或核心期刊共262餘篇,SCI等收錄33篇。各類科研總經費約452.7萬元。出版專著和教材45部,獲省級科研成果獎3項,獲廳級科研成果獎11項。
交流合作
校友陳偉南回母校訪問韓山師範學院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以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多次聘請國外知名專家和教師蒞校講學和任教;先後與哈薩克斯坦國立阿拜伊師範大學、韓國大田大學簽署合作協定,互換學生,互派教師進修和訪問,並進行長期的學術與教學交流;在哈薩克斯坦國立阿拜伊師範大學建立了“中國語言文化中心”,傳播中國文化。
2005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有來自英國、哈薩克斯坦、韓國、泰國等國家留學生到韓山師範學院就讀。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韓山師範學院人才培養和整體學術水平的提高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校長 | 林倫倫 |
副校長 | 陳三鵬、吳愈中、莊東紅、廖偉群 |
黨委書記 | 陳慶聯 |
黨委副書記 | 王晶、詹必富 |
紀委書記 | 王晶 |
校長:林倫倫
中文學科二級教授,中山大學學士(1982.6)、碩士(1985.6)。曾任汕頭大學副校長(1998.8-2004.4)。曾任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副院長(2004.4-2010.1)。研究方向:地方方言與文化。主持行政全面工作。主管審計工作;依法治校工作,校務公開工作;發展規劃工作;外事工作、對外交流合作、港澳台工作、僑務工作、校友校董聯絡工作。
分管部門:學校辦公室、審計處、對外交流合作處。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晶
主持黨委和紀委全面工作。主管黨務公開工作;保密工作;宣傳教育工作;普法教育工作;紀檢、監察工作;協管審計工作。分管部門:黨委辦公室、機關第一黨總支、機關第二黨總支、宣傳部、紀檢監察處(含紀委辦公室,與審計處合署)。
知名校友
陳偉南,1936年畢業於省立韓山師範學校,1937年赴港謀生,當過店員和小販。香港淪陷後回鄉務農。1946年再度赴港,艱苦創業,先後創辦香港星洲膠業有限公司、香港星洲貿易有限公司、香港屏山企業有限公司。
陳復禮,著名攝影家,當今的國際攝影界中,並稱華夏影界“三老”,是一位屈指可數的風雲人物。《搏鬥》這是陳復禮先生代表作之一。
詹安泰,著名古典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和書法藝術家。民盟民員。詹氏第九十二世。一生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和教學,發表了幾十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尤其精於詩詞的研究、創作。他的詞學專著有獨特創新見解,在詞壇有較大影響,日本學者有“南詹北夏,一代詞宗”的評譽。
饒宗頤,著名國學大師,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其學問幾乎涵蓋國學的各個方面,且都取得顯著成就,並且精通梵文。香港大學修建了“饒宗頤學術館”;潮州市政府也在其家鄉修建了“饒宗頤學術館”;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校名譽教授。2011年12月13日,國學大師饒宗頤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饒宗頤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陳其銓,字奇川。歷任台灣中國書法學會理事長、台灣全省暨全國美展書法評議委員、文藝獎書法評審委員。先後應邀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美術館、國父紀念館暨北市中國美術館舉行書法個展,韓、日、星、馬、港、澳、歐、美等地書法巡迴展,曾獲台灣地區”資深文藝工作貢獻獎“、中國書法學會第一屆”薪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