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女,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
教育背景和經歷
12/2009----至今: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
9/2005-11/2009:復旦大學物理系副教授,2008 年1月起為博士生導師
8/2004--8/2005: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化學和生物化學系博士後,從事蛋白質摺疊和聚
集機制的分子動力學模擬
9/2001--8/2004: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物理系博士後,從事蛋白質構象搜尋程式包的改進以及
蛋白質摺疊和聚集機制的理論和計算機模擬研究
7/1998--9/2001:復旦大學材料系講師,從事蛋白質同源模建和構象動力學研究
9/1995--6/1998:復旦大學物理系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
9/1992--7/1995:河南師範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專業,碩士
9/1988--7/1992:河南師範大學物理系物理專業,學士
主要榮譽和貢獻
獎勵:榮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8)
迄今為止,共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他引240餘次。曾參加在中國、美國、加拿大、法國、義大利舉行的國際會議10餘次,並做邀請報告和口頭報告。此外,還應邀在加拿大、美國、和法國的多所大學和研究所做學術報告。
自2004年起應邀為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Biophysical Journal,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Biochemistry, Langmuir,Proteins,Frontiers in Bioscience,Journal of Physics:Condensed Matter,and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物理化學學報)等國際和國內學術期刊審稿。
研究經歷
研究領域
物理生物學:致力於用物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去解釋、驗證和預測生物學方面的問題。
研究背景
蛋白質是生物體內一切功能的執行者,它在複雜的生物大分子環境中進行摺疊並行使其生物學功能。通常情況下蛋白質摺疊成能正確行使其生物功能的三維結構,但在適當條件下,蛋白質摺疊會發生錯誤並導致病理性聚集而形成澱粉樣纖維。大約有二十多種疾病與蛋白質聚集有關比如阿茲海莫氏症、帕金森氏症、Ⅱ型糖尿病和人血液透析病等。雖然這些疾病相關蛋白或多肽沒有明顯的胺基酸序列同源性,但x-ray衍射數據表明它們形成的澱粉樣沉積物有著共同的結構特徵:十字形β片層結構。聚集體結構特徵的相同性意味著蛋白質聚集可能遵從某種共同的機制。蛋白質的病理性聚集不僅使其喪失了原有的正常功能,而且還對細胞具有特定毒性,最終導致細胞死亡。研究發現,具有細胞毒性的主要聚集體很可能是澱粉樣纖維和聚集早期形成的寡聚體。對蛋白質聚集問題,特別是蛋白澱粉樣纖維和寡聚體結構及其組裝過程的研究,以及細胞膜或納米顆粒與蛋白質分子的相互作用,將有助於了解蛋白質或多肽在溶液中和膜表面上聚集的生物物理機制,並將為認識澱粉樣沉積相關疾病發病機理和治療藥物的設計和開發提供理論基礎,以便最終有效地控制和治療這些疾病。
研究方向
利用分子動力學模擬(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與簡化蛋白質模型和全原子蛋白質模型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
1. 蛋白質多肽的摺疊和聚集研究(Protein/peptide folding and aggregation)
2.蛋白質和細胞膜的相互作用機理研究( Peptide-membrane interactions)
3. 蛋白質和納米顆粒的相互作用機理研究(Protein-nanoparticle interactions)
學術成就
由於百科認為有廣告宣傳嫌疑,故此處無法顯示,建議復旦大學官網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