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壩明青花瓷窯窯址

鞍山壩明青花瓷窯窯址

鞍山壩明青花瓷窯窯址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驛前鎮赤嶺村鞍山壩。年代始於元,盛於明,衰於民國。為撫州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鞍山壩明青花瓷窯窯址後命名為“中寺窯”。縣誌載:“……明代青花瓷窯窯址分布在中寺沿岸,北起西坑,南至雙港口,中有橋寮坳、界吉灣、鞍山壩、沙羅坪、洪水坑、招禾排等共13處窯場,皆依山傍水,窯床為階級龍窯,窯具、殘器、瓷片俯拾皆是。大禾村合港明代青花瓷窯位赤水鎮大禾村合洪口,分上廠、下廠3處窯址,為階級窯,殘破器堆積如山。與高虎腦鄉(今屬驛前鎮)諸青花瓷同時代。”1982年以來,這些明青花瓷窯窯址在廣昌縣文物普查中被發現,採集完整器皿24件,殘器標本126件,瓷片79件。廣昌明代青花瓷的體系和產品歲月與景德鎮的明代青花瓷完全不同,有獨特風格,燒造歷史悠久,胎體細膩,釉面光亮,紡飾粗放,富民間情趣,窯址保存完好,遺物豐富,粗細兼有,歷代交替。尤其是位於廣昌南部邊境的鞍山壩瓷窯,不但窯床、作坊保存完好,而且綿延數百年,歷代不衰,仍採用古老配方、古老工藝燒造民用瓷器,是研究明代青花瓷製瓷工藝的生動形象的標本。經古陶瓷專家現場考察鑑定,廣昌明代中寺民用青花瓷窯群燒造年代始於元,盛於明,衰於民國。
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以來,古陶瓷專家在廣昌中寺窯發現了一大批紀年墓出土的明代萬曆青花瓷盤,紀年墓上限為明萬曆元年,下限為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即1645年),它們就是被日本人稱為“芙蓉手”、歐洲人稱為“嘉櫓”、“克拉克瓷”的明代外銷青花瓷盤,其紋飾、色彩與一般墓葬出土的明器不同,既有東方民族的藝術風格,又充滿著濃郁的異國情調,為我國瓷器裝飾增添了新的內容與形式。克拉克-Kraak是荷蘭人對當時葡萄牙貨船的稱呼,因葡萄牙商船所運瓷器是中國明代萬曆時期生產的青花瓷,所以得此稱謂。“克拉克瓷”是應歐洲一些國家需要,明萬曆時期生產的一種專供出口歐洲市場的外銷青花瓷。一般特指明代萬曆時期生產的一種中心飾葵花、雙鹿、雙龍等花卉、禽鳥、動物的主題紋飾,四周飾一般為8個或6個扇形開光,開光內繪雜寶等圖案的青花瓷,日本學者則把這種裝飾的青花瓷定名為“芙蓉手”,以其形似一朵盛開的芙蓉花而得名。因此,在歐洲不少國家現在均收藏有克拉克瓷,但在國內卻很少有收藏。著名的古陶瓷專家耿寶昌先生見告:“廣昌紀年墓出土了明代萬曆外銷青花瓷盤(即克拉克瓷),轟動了西方世界!”克拉克瓷獨特而美麗的裝飾藝術,作為中國古外海外銷瓷器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已成為中外學者的共同感興趣的課題之一。
古代,撫州曾有過興盛的陶瓷業。當地傳說是撫州的瓷工先北遷至雲山(臨川境內,現有窯廠),後徙至景德鎮的,故景德鎮窯工中很多是撫州人。據歷史考證,距撫州西面十二里,有一白滸渡,留有白滸窯遺址,廢墟上散布的瓷片、窯具等遺物甚多。這些瓷窯在白滸窯毛家村《毛氏族譜》的南宋紹興五年(1135),舊序記載中可得到印證。追其上限,可早至唐朝。這是考證我國民窯歷史的重要資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