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革斤
筆順編號:1221251123312
筆順讀寫:橫豎豎橫豎折橫橫豎撇撇橫豎
基本字義
1.吝惜,不肯給予:~秘(吝惜而不外傳)。
2.戲辱,奚落。
3.古代套在轅馬胸前的皮革,因用作夾轅兩馬的代稱。
4.姓。
詳盡釋義
【名】
1、靳,當膺也。——《說文》
吾從子,如驂之靳。——《左傳·定公九年》。注:“車中馬也。言如驂馬之首,當服馬之靳,相隨從也。”
又如:靳令(靳固,確定。指嚴格執行法令);靳道(同“勁道”。指面觔吃起來有韌性。喻性格柔中有剛)
2、游環〖hideloop〗。在馬服背上的皮環,驂馬的外轡穿過它,以便起到控制驂馬奔離車轅的作用
弸轅謂之靳。——《廣雅》
3、姓
【動】
1、吝惜〖grudge;bestingy〗
悔不小靳,可至千萬。——《後漢書·崔石傳》
敬仲雖疾惡如仇,然為國自貶,當不靳也。吾力能必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又如:靳惜(靳嗇。吝嗇,小氣);靳色(吝惜的臉色);靳固(吝惜固執);靳令(嚴格執行法令);靳道(韌性);靳而不與
靳秘(吝惜而不外傳)
2、譏笑,戲辱,奚落〖ridicule〗
宋公靳之。——《左傳·莊公十一年》。杜預註:“戲而相愧曰靳。”
靳姓源流
一,出自羋姓。據《古今姓氏書辯證》云:春秋時楚國有大夫靳尚,食采於靳,以邑名為氏。靳姓起源於楚國上官大夫靳尚,這已為各種姓氏書所確認,系以地為氏。靳尚因功封於靳江,其地在今湖南長沙、寧鄉一帶,今此地還有靳江河、靳江村、靳家沖、靳家祠等地名,足可見我靳氏確發源於這一地帶。
但靳氏來源不只這一支,至少還有以下三個來源:
1、東晉十六國時匈奴族有一部分改靳姓,其代表人物即十六國時前趙國大將軍、漢天王靳準。
2、元末有一支朱姓因避兵亂改靳姓(見龍舒《靳氏宗譜》,北圖藏)。
3、近代少數民族改靳姓。少數民族改靳姓,系少數民族改從漢俗,採用漢姓而來。據筆者了解,少樹民族取靳姓的情況,在北方有滿族、蒙古族、回族,在南方有苗族、彝族、仡佬族等
靳姓發展
靳姓自得姓後,或許因為宮廷內的鬥爭,子孫沒有在起源地發展起來,而是避難逃往它國尋求生存。這從漢初兩位開國功臣靳歙、靳強二人的傳記記錄可以看出來(見《史記》)靳歙,發跡起於宛朐(今山東荷澤);靳強,曲沃人,其先西河人氏。兩地均在中國北方。自漢以後,靳氏世居西河一帶,並於此形成了靳氏的西河郡望。
此後的一千年內,靳姓在中國大地上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作為或影響。或許正因為這個原因,東晉漢族大規模南遷時,靳姓基本上沒有人跟隨,而仍滯留北方地區。這從兩晉南北朝以至隋唐有關歷史記載無南方靳姓人物可以佐證。
自宋以後,特別是元明清三代,靳姓人物漸多起來。江山代有人才出。此一時期是靳姓發展的重要時期,基本上奠定了今天靳姓發展的基礎。如靳德進、靳榮、靳義、靳學彥、靳貴、靳輔等均在歷史上有一定影響。考察這一時期靳姓人物的祖籍,南北均有,說明此時靳姓已從北方流至南方,時間估計在宋元時期。
得姓始祖
靳姓出自羋姓,始祖是靳尚。靳尚,戰國時楚國大臣。據有關資料記載,顓頊曾孫吳回任帝嚳時火正,為祝融。吳回生子陸終,陸終有六子,別為上古“祝融八姓”。其中六子季連為羋姓。季連之苗裔鬻熊為周文王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稱熊氏。熊繹被周成王封於荊楚,靳尚當為其後。靳尚在楚懷王時任上官大夫。時屈原為左徒,奉命修改憲令,他妒賢嫉能,奪稿不得,反誣陷其居功自伐,屈原因此被楚懷王疏遠。適逢齊、楚回響蘇秦之合縱策,欲聯合拒秦,秦使張儀赴楚,以歸還奪楚六百里地為誘鉺,讓楚懷王絕齊附秦。懷王怒囚張儀,欲殺之。尚受張儀重賂,買通懷王寵妃鄭袖,使張儀得釋。楚王使尚隨張儀出國,因與小臣使有仇,為小臣使張旄刺死。靳乃春秋楚之小國,後為楚大夫采邑。靳尚為楚國公族大夫,本為羋姓,因其食邑於“靳”,其後子孫便以邑為氏,稱靳氏。靳氏遷民始祖當時為汾州等籍人氏,明初奉旨集於廣濟寺大槐樹下,遷往異地,遷民後裔分布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安徽等地。靳氏望出西河郡,即今山西省汾陽。
遷徙分布
靳姓發源於今湖南寧鄉,楚亡於秦後,靳姓子孫開始漸次北移。漢初,跟隨劉邦東征西討的靳歙被封為信武侯,惜傳子靳亭後,因故被免去襲爵;另一位功臣靳強被封汾陽侯,其子汾陽共侯靳解、孫汾陽康侯靳胡、曾孫汾陽侯靳石因過免,玄孫長安公乘靳忠詔復家。使發源於楚地之靳姓深深紮根于山西。同時,為消除各地舊貴族的豪強勢力,維護漢朝統治,漢高祖劉邦採納婁敬之建議,強遷六國貴族後裔和關東豪族於關中,置於中央政府監視之下,在這二十萬之眾中包括楚地之靳姓。
新莽時期的赤眉軍起義、綠林起義等戰火使關中遭受重創,靳姓人因避難、仕宦、謀生等原因,由關中播遷於今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板蕩,烽警四起,有北方之靳姓播遷江南,但多數中原之靳姓逃避表里山河,相對戰亂少的山西,並在西河郡、汾陽郡與原來就已很是興旺的靳姓相融合,昌盛為靳姓西河郡望和汾陽郡望。此外,在十六國時期,匈奴屠格族中有改漢姓靳的,一度使靳姓隊伍壯大,尤其是靳準殺帝以後,更是如此。奈好景不長,招來石勒、劉曜共討,此支匈奴靳姓遭受滅頂,僅留靳準從弟靳康一子。所以嚴格地講,我國的靳姓人士,絕大多數還是漢族的後裔。
隋唐時期,昌盛于山西的靳姓有播遷於今河北、河南、山東者。兩宋時期,北方靳姓有播遷於江蘇、安徽、浙江等南方省份者。元代,靳祥、靳德進父子由潞州(今山西長治)徙居今河北大名。明初,山西靳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安徽、陝西等地。明清以後,靳姓逐漸在內蒙、甘肅、東北等地落籍。如今,靳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河北等省為多。
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六十八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二百三十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一十二位門閥,人口約一百零八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68%左右,多以西河、遼東為郡望。
靳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動在中原地區和江漢地區,漢、唐時期在西河郡形成望族。宋朝初期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南宋以後在全國各地逐漸分布開來。
今江蘇省的鎮江市丹陽市、宿遷市宿豫區曹集鎮新靳村、宿遷市泗洪縣、宿遷市宿城區埠子鎮靳橋村、常州市、徐州市、連雲港市灌南縣、蘇州市吳中區,安徽省的宿州市埇橋區、巢湖市、阜陽市、六安市霍山縣,山東省的濟南市歷城、平陰縣、章丘市、聊城市莘縣王莊集鄉中沙村、東阿縣、臨沂市莒南縣;費縣、日照市莒縣、泰安市寧陽縣、菏澤市牡丹區、曹縣、鄆城市、單縣、東明縣、濟寧市金鄉縣有胡集鎮靳樓村、濟寧嘉祥縣、德州市夏津縣、濟寧市鄒城縣、濰坊市安丘市,河北省的安平縣、寧晉縣、石家莊市無極縣、張家口市、衡水市饒陽縣、邯鄲市雞澤縣、曲周縣、大名縣、廣平縣、武安市、成安縣、邱縣、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滄州市肅寧縣、保定市安國市、博野縣、邢台市南宮縣、巨鹿縣塔堤村、沙河縣、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區小集鎮宋家營、唐山市豐潤區、廣東省的中山市、深圳市,山西省的大同市渾源縣、靈丘縣、晉城市、臨汾市堯都區、鄉寧縣、曲沃縣、呂梁市、運城市,湖南省的長沙市寧鄉縣、婁底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榆林市,河南省的鄭州市花園口區、滎陽市、新密縣、沁陽市、周口市扶溝縣、淮陽縣、新鄉市長垣縣、安陽市湯陰縣、林州市(原林縣)鶴壁市淇縣、洛陽市、信陽市、焦作市孟州市、博愛縣、濮陽市、郾城區、商丘市夏邑縣、柘城縣、項城市、平頂山市汝州市、南陽市西峽縣、鎮平縣、唐河縣、方城縣、洛陽市宜陽縣、孟津縣、開封市蘭考縣、尉氏縣、駐馬店市、漯河市臨潁縣、許昌市禹州市、商丘市民權縣、登封市、三門峽市盧氏縣、靈寶縣,福建省的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廈門市,貴州省的六盤水市盤縣,甘肅省的蘭州市山丹縣、天水市,雲南省的玉溪市江川縣、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川省的成都市、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達州市達縣,湖北省的武漢市、荊州市、襄樊市、荊門市鍾祥市、宜昌市,遼寧省的瀋陽市、鞍山市,遼陽市,吉林省的長春市、通化市松原縣、四平市,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海南省的海口市、三亞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北京市的平谷縣,上海市,天津市的靜海區,重慶市的雲陽縣,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的台南市、花蓮縣等地,均有靳氏族人分布。
靳姓現狀
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靳姓已從一隅之地發展成為遍居中華的一個較大的姓,整體來說,靳姓約位於中華各姓氏的前100-200位之內靠後,人數近100萬,分布於全國各地而尤以北方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