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春雷,1980年生,江蘇南京人,號龍山人(因出生於南京龍山),生性自由,恬淡而不羈,自幼酷愛傳統文化,治文研史,長於繪畫,兼攻書法,通金石篆刻,擅國石雕刻工藝,喜操古琴音律。以文、史、書、畫、琴、石見長。
靳春雷早年在報社、雜誌社從事編輯等工作,熱衷於學術研究、文學創作與藝術探索,仰賴志趣與勤奮、自學而得長進。
為了增長學識,他在廣泛涉獵群書之餘,還不辭艱辛,行走天下,或拜訪、求教於田昌五、安作璋、劉起釪等學界大家,或尋遺求佚,四處蒐集、整理流散民間的口碑史料與檔案文獻等,久而久之眼界開闊,學、思並進,廣交中、外學人。
先後曾以“革斤”、“雨田”等筆名,分別在書報等刊物上發表過諸類文章,此外他還喜好研究兵書,長期探索“孫子兵學”文化,苦心鑽研《銀雀山漢墓竹簡》之兵書古籍,代表書作有:國學類《孫臏兵法》注釋,社科歷史新作《孫子之謎》。
靳春雷的畫作以國畫為主,尤擅山水畫。早年苦無師從,見畫便臨,久而久之心得頗多,後為適應美術統考,接觸西畫素描、色彩,爾後深味臨習古法與寫生之並重,師前人、師自然、師造化,以書畫寫精神,抒胸志,寄情筆墨謳歌大好河山,縱情騁懷。其間又以畫入書法,亦以書法、古文字學入篆刻,互促互進,兼容並舉。畫作之上時常鈐有“寄情山水間”、“古來聖賢皆寂寞”、“金陵半隱”等閒章款識。
正因為他在美術方面所具有的良好基礎,為其後來觸類旁通,從事壽山石、昌化石、巴林石、青田石等各類名石的雕刻創作,起到了支持與構建等方面的諸多積極作用與裨益。
靳春雷在從事石雕工藝時,不拘泥於傳統工藝中的“東門派”、“西門派”的沉疴,於方寸之間求精神、出情趣,主張“形具而神出”,注重“因材施藝”、“細節決定成敗”、“以無法為有法”等思想理念,不懈地在藝術之路上探索、進取。
藝術是相通的,有心之人往往以志趣鑄就未來。
一次,靳春雷偶聽古琴演奏《瀟湘水雲》和《流水》,深為所動,對古琴的那種高古、沉穩、曠達、寧靜而深邃的音色之美,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於是留心訪求,既而蒙教於金陵琴家劉正春(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金陵琴派國家級傳人)、劉甦父子,後深得古琴名家沈草農、吳兆基、顧梅羹、李祥霆、龔一等大師著述之旨要,操縵琴律,於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怡情養性,深味藝術相通,殊途而共融,技異而流合,抒發心胸,不甘寂寞,抗訴“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之心志。
人生格言:
◎ 面對困難的挑戰,你可以勝利,也允許失敗,但絕不可以不戰而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成功的來臨只是時間問題,早到是燦爛,遲到亦輝煌!
◎ 時常喜歡一個人獨處:屏除心底的雜念,拋卻浮華的紛擾,站在主流之外,反而看得更清,更無拘無束,享受孤獨之時,正是思維的火花和創造力最為巔峰的時刻——孤獨是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