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道德

革命道德

《革命道德》是2004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威廉·H·布蘭察德。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革命道德革命道德
勞倫斯盧梭,從列夫·托爾斯泰到甘地,從馬克思格瓦拉……該書在革命者那些耳熟能詳的日常行為背後,發掘出令人驚詫的心理動力源泉。作者有意迴避“革命問題”社會結構分析的康莊大道,而迂迴潛入革命者精神世界分析的叢林險境,將驚心動魄的“革命事件”轉換為“政治人物”意欲不止的理想激流。作者放棄了以性壓抑為核心的傳統精神分析方法,而把“內疚負重”向“拯救責任”的快感升華,看成革命者的無意識動因,從而在被人忽略的視角上,描繪出另一幅陌生的革命畫卷。

參與者介紹

羅風扎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西方史學理論研究,尤其專注於心理史學領域。專著《歷史與心靈:西方心理史學的理論與實踐》,主編《現代西方史學思潮評析》。

蕭延中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系副主任、副教授。從事中國政治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側重政治文化與政治心理的研究。編著《晚年毛澤東》,主編《西方學者評毛澤東》,合著《中華文化通志?政治學志》。

作品目錄

第一部分社會反叛者
導言
第一章T.E.勞倫斯:負罪的角色
他以一種更原始更沒有偽裝的形式,表現了許多道德上的衝突和負罪感,而這些衝突和負罪感在受虐狂的反叛人物中通常是隱藏在面具之後的。

第二章讓-雅克·盧梭:反叛的精神
盧梭,就像我已揭示的那樣,他的影響並不是通過他關於社會變革的獨特觀點表現出來的,而是通過他那有著強大感染力的對社會不公的憤怒之情表現出來的,通過他關於人的自然本性是好的這一羅曼蒂克的觀點表達出來的,通過他的響亮話語、“反叛精神”表現出來的。

第三章列夫·托爾斯泰:重返上帝與自然
如果我們無法親身體驗並且從來沒有經歷過痛苦的話,那么看到別人肉體在受苦,我們會感到更加難以忍受。這一點導致托爾斯泰傾向於公開尋求肉體上的痛苦,他以這種形式來達到對自己的罪惡感――一種為別人的苦痛而負責任的罪惡感――的解脫。
第二部分未經戰鬥的革命信念
導言

第四章彼得·克魯泡特金:溫和的革命者
這種對自然和諧與人類和諧的信仰,如果按照構想的話,是他革命哲學的一部分。從物理地理學中間生髮出無政府主義的原則,這似乎很奇怪,但是克魯泡特金在成為一名地理學家之前,很久以來內心就是一位革命者了。

第五章莫罕達斯·K·甘地:受難的力量
終其一生,甘地都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拋棄感官愉悅的傾向――這不是因為他缺乏肉慾,而是他從這種自我犧牲中得到了一種不可名狀的快感。這使他自己感到品德高尚。或許一位非暴力的領導者所需要的憤怒比一位暴力領導者所需要的還要多。後者只需要幾雙去實施破壞的手,前者卻需要大範圍的憤怒而騷動的人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