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學無以廣才

非學無以廣才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文中一句,意指不學習就無從增長知識,提高才幹。

基本內容

【詞語】:非學無以廣才

馮文欽書法作品 馮文欽書法作品

【注音】:fēi xué wú yǐ guǎng cái

【釋義】:不學習就無從增長知識,提高才幹。

【下一句】:非志無以成學。

【出自】:《誡子書》三國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裡,悲傷嘆息,又怎么來得及呢?(窮廬,指破舊的房子。)

中心思想

《誡子書》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相關解讀

非學無以廣才

原文出處為漢朝司馬弘《公孫弘》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教育後市人要勤奮學習,公孫弘本人起身於鄉鄙之間,六十歲方為宰相。

人孰為重?身為重。身孰為大?學為大。

——方孝孺

一個人的前途、成就、幸福,歸根到底,取決於在他的身上所展現出的才能,這是他贏得一切的真正資本。羅曼·羅蘭告訴我們:“財富是靠不住的。今日的富翁,說不定是明日的乞丐。惟有本身的學問,才幹,才是真實的本錢。”

偶然的機遇不足恃,到手的財富不足恃,唯一可靠的保障是才能。

那么,才能從何而來呢?

才能從學習而來,“非學無以廣才”——智慧化身、超級能人諸葛亮在《誡子書》中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才。一個人,從一生下來就開始學習說話、學習走路、學習做事、學習一切。如果不學習,就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有本領的人。歌德說得好:“人不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狼孩、豬孩的發現,充分證實了人的成長取決於學習的道理。狼孩、豬孩,都是一出生或是從小就被狼或豬叼走,並由狼、豬撫育的幼童。1724年,當首次在德國發現狼孩“野彼得”時,科學家認為這個發現比發現3萬顆新星更有意義。因為這個發現給人無比深刻的啟示:學狼成狼,學人才能成人。

非學無以廣才 非學無以廣才

人非生而知之、生而能之,皆是學而 知之、學而能之。如果愛因斯坦出生時,就把他扔給狼群,則一定會成為“狼人”;如果比爾·蓋茨出生時,就把他扔給熊群,則一定會成為“熊人”。可以斷言,沒有哪一個人的才能,不是靠學習造就的。

康熙皇帝是極有本領的一代帝王,當群臣稱讚他無所不能,是“由天授,非人力可及”時,他立即予以批駁:“如雖古聖人,豈有生來即無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學習而成。”“凡事未有學而不能者。朕亦不過由學而能,豈生而能者乎!”從未有什麼生來就能力高強的人,人的一切才能都是學習的結果。康熙還說,只要勤學苦練,人人可成聖賢:“古所謂聖賢,皆與人無異,故學一髮千鈞則可至於一髮千鈞,學舜則可至於舜。”人的本領差異,都是學習差異造成的。人的才能無論多高,都是學習的結果。

“智慧的化身”的諸葛亮的才能,得力於他善於學習,特別是得力於善於採用“獨觀大略”這種高明的學習方式。“一身佩六國相印”的蘇秦的本事,也得力於善於學習,特別是得力於失敗之後採用“簡練以為揣摩”這種高效的學習方法。

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其才能也來自於善學,得力於“無一時無一處不學習”,作昭儀、侍女也留心學習李世民選賢任能、虛心納諫、勵精圖治的種種作法。

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本領,更得益於善於學習。他不僅善讀有字之書,而且善讀無字之書,善於總結經驗,善於“從戰爭學習戰爭”,從而使他由一個沒進過一天軍校的師範中專生而能統帥三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每個人手裡都掌握著使自己偉大和幸福的工具,要使自己幸福和偉大,主要在於改變能力,改變能力的工具就在學習。

今天,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了學習的巨大價值,學習漸漸走進了每一個人的生活。學習不再只是小孩子的事,而是每一個要改變命運,拓寬生存空間,開發自身潛能的人的事。“充電”成為了最時髦的概念。在大學校園裡,除了從高中考來的繼續延續著學生階段的大學生之外,還有其它無數行色匆匆的求學者身影。著名的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每逢周六周日MBA班上課,光華樓前總是停了不少高級轎車,其中不乏“賓士”之類的豪華轎車,這甚至成了北大的一景。深圳一家公司總裁每月定時數次乘飛機前往大連就讀MBA,光機票費用花去10餘萬元。花這么大的代價絕不是為了“鍍金”,而是為了提高自身本領。中共中央要求在領導幹部中開展“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三講”教育。在“三講”中,“講學習”位居第一,竟在“講政治”之上!

“學”的概念,也不斷地變革。以前的“學”,為獲取文憑,僅僅是指從國小到大學的“學”,近而指走出校門之後的“充電”。但這些,並非學習的全部。只要具有強烈的學習意識、學習意念,每時每地每事都能夠學習。不僅可以接受專門充電培訓,還可以在工作之餘進行自學,並可以在工作中進行同步學習。如此一來,整個人生,會變成全程學習人生,全程能力發展人生。

今天,人們很重視教育,有的人可能會說“非教無以成才”,是教育使人獲得才能的。這話沒錯,可是從根本上講,學習比教育更重要。教育的成效取決於學習的成效,“教的最最佳化必須落實到學的最最佳化”(巴班斯基)。學習,是教育的基礎,是教育的歸宿。當今,西方教育研究已經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轉向:從“教”的研究轉向“學”的研究。教會學習才是最根本的目標。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教師的責任不在教,不在教學生,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效益,最終要體現在學的效益上。即使教得再好,如果學得不好,教得“好”也要打上一個很大的問號。

可將教育與學習進行一個比較:教育是一種客體行為,是由上面或他人對主體施加的影響,學習是一種主體行為,是自身的一種教育性行為;教育是外在性的,學習是內在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是一種政府行為,是上層的事,學習是一種個人行為,是自身的事;承擔教育任務的只是少數人,而承擔學習任務的卻是全社會每一個人。當好學習者,才能當好教育者。要始終是一個好的教育者,必須始終是一個好的學習者。由此可見,學習比教育更重要更根本。教育與經濟、科技相比,教育為本;教育與學習相比,則是學習為本。

學習,使人成為萬物之靈;學習,使人成堯成舜;學習,是真正的廣才之道、成才之道!人的價值取決於才能,才能取決於學習。非才無以為貴,非學無以廣才,這是千古不易的普遍真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