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強[中山大學人類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何國強,男,又名堅贊才旦、Frank。中山大學人類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美國人類學協會會員 。

研究領域

1.政治人類學、社會與文化理論

2.區域文化。少數民族區域的研究集中於青藏高原衛藏地區和川、青、滇、藏四省(自治區)的交界地帶,主要研究當地的藏、怒、獨龍、納西、傈僳等民族的社會文化制度;漢族區域的研究集中於廣東省和雲南省昆明郊區,主要研究客家、福佬、廣府、昆明等方言群的生計方式、村落文化等

學術造詣

1.對青藏高原東部的民族文化(婚姻、家庭、社會組織、生計模式、生存動力、宗教信仰、婦女地位、喪葬制度等)有深入的了解,特別對兄弟共妻制有研究心得,瞿明安主編的《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2008年)第789~792頁專門介紹了本人在兄弟共妻制方面的心得。

2.對廣東客家文化、福佬文化有獨立的見解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從1995~2004年,用7年間收集到的粵東北、粵東、粵中的第一手資料,將客家人瀕於絕境的傳統生計模式寫成專著和系列論文,引起更多人關注這一領域。專著《圍屋裡的宗族社會——廣東客家族群生計模式研究》,至今已有8篇書評。有人說此書是對廣東省各地客家農民謀生的重要方法、策略和技術的研究而得的成果,展示了占中國大陸客家總人數和總縣數三成半強的客家文化適應的多樣性,揭示了客家文化機體在不同條件下的生命力(常建華:《近十年晚清民國以來宗族研究綜述》,載《安徽史學》2009年第3期,第80~94頁)。

(2)從2003~2014年,堅持在一個山區鎮調查12年,以兩部書(《粵東鳳凰山區文化研究調查報告集》、《粵東鳳凰山區文化研究調查報告續集》)、51篇報告,105萬字的規模全景式地記錄了福佬人和半山客交融地帶的區域文化。

3.對政治人類學的性質、對象與任務的把握頗有分寸。從1989年9月至今,在政治人類學的園地耕耘了28年,講授此課23次,功到自然成——2011年出版《政治人類學通論》,描繪了這門學科的輪廓,勾勒其發展歷程,提出了概念體系,2015年在《政治人類學論叢》創刊號上撰文,再次對該學科作了多維度的界定,2016年出版《政治人類學通論(修訂版)》。

4.對人類學 “雙語主義”的原則踐行不止,能把握漢英兩種專業文本的概念差別、理論模型、路徑依賴及其在教學研究中的價值,熟悉中外民族志資料,擅於跨文化比較和結構分析,出版譯著8部(2部為二人合譯)、發表譯文19篇,其中,譯著《田野調查技術手冊》、《馬克思的幽靈:和考古學家會話》、《卡爾·馬克思,人類學家》和譯文“保衛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美國版導引》”,在國內人類學界起到彌足珍貴的作用。

教育背景與教學經歷

教育背景

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雲南大學讀本科,獲哲學學士

1985年9月—1988年7月,在中山大學讀研究生,獲哲學碩士

1995年2月—1998年6月,在中山大學讀博士研究生,獲民族學博士

教學經歷

1988年7月—1989年12月,中山大學哲學系政治學教研室(助教)

1990年1月—1995年11月,中山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系(助教、講師)

1995年12月—2004年4月,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99年起)

2004年5月至今,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同年起)

主要成果

(一)專著、編著與譯著(1994–2016)

1.專著

《政治人類學通論(修訂版)》,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ISBN 978–7–5482–2460–0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第一作者),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ISBN 978–7–306–04698–7

《整體稀缺與文化適應:三岩的帕措、紅教和民俗》(第二作者),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ISBN 978–7–306–04701–4

《政治人類學通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5482–0558–6

《粵東鳳凰人》(第一作者),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ISBN 962–8735–82–9

《圍屋裡的宗族社會:廣東客家族群生計模式研究》,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ISBN 7–5363–4185–7

《當代中國地方政府》,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ISBN 7–5361–1502–4

2.編著

(1)叢書“艽野東南的民族”(7冊、275萬字)

《婦女何在?三江併流諸峽谷區的性別政治》(王天玉),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ISBN 978–7–306–04697–0

《獨龍江文化史綱 : 俅人及其鄰族的社會變遷研究》(張勁夫、羅波),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ISBN 978–7–306–04696–3

《青藏高原東部的喪葬制度研究》(葉遠飄),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ISBN 978–7–306–04699–4

《碧羅雪山兩麓人民的生計模式》(李何春、李亞鋒),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ISBN 978–7–306–04694–9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堅贊才旦、許韶明),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ISBN 978–7–306–04698–7

《整體稀缺與文化適應:三岩的帕措、紅教和民俗》(許韶明、何國強),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ISBN 978–7–306–04701–4

《滇藏瀾滄江谷地的教派衝突》(王曉、高微茗、魏樂平),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ISBN 978–7–306–04695–6

(2)報告集和其它

《粵東鳳凰山區文化研究調查報告續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次印刷,2015年4月第二次印刷,ISBN 978–7–5482–2082–4

《滇池草海西岸八村調查報告》(上下冊),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5130–0403–9/D.1177

《民國廣州的疍民、人力車夫和村落:伍銳麟社會學調查報告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ISBN 978–7–218–06628–8

《盤江民族識略:貴州興仁人類學調查報告集》(與陳華合編),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6年,ISBN 7–80198–486–2/G 208(10204)

《粵海虞衡卌一秋:伍銳麟調查報告集》,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5年,ISBN 962–8839–14–4

《粵東鳳凰山區文化研究調查報告集》,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4年,ISBN 962–8735–73–X

《文化人類學理論新視野》(與周大鳴合編),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ISBN 962–8735–74–8

3.譯著

《田野調查技術手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6年3月,ISBN978-7-309-12031-8/C

《卡爾·馬克思,人類學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ISBN 978–7–5482–1830–2

《陳年老窖:法國西南葡萄酒業合作社的民族志》(第一譯者),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ISBN 978–7–5482–1383–3

《馬克思的幽靈:和考古學家會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5097–2619–8

《中國少數民族舞蹈的採集、保護與傳播: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一項社會人類學調研》(第一譯者),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ISBN 978–7–5482–0289–9

《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類學家的自傳》,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9年,ISBN 978–962–8839–57–5

《高嶢(上冊)舊中國的農村生活:對雲南高嶢的社區研究》,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7年,ISBN 962–8839–66–7

《理解文化:從人類學與社會理論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ISBN 7–301–08150–2/G·1316

(二)調查報告、論文和譯文(1996-2015)

1.調查報告

〔1〕(第一作者)鳳凰山區的土地與生計,載《粵東鳳凰山區文化研究調查報告續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48頁

〔2〕(第一作者)田中的祠堂,載《粵東鳳凰山區文化研究調查報告續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10–260頁

〔3〕(第一作者)民以食為天——鳳凰人民的吃譜,載《粵東鳳凰山區文化研究調查報告續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93–333頁

〔4〕(第一作者)被拐賣婦女紮根異土的曲折過程,載《粵東鳳凰山區文化研究調查報告續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90–420頁

〔5〕(第一作者)話說城鄉差別的縮小,載《粵東鳳凰山區文化研究調查報告續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461–484頁

〔6〕(第一作者)信仰民俗與拜神活動,載《粵東鳳凰山區文化研究調查報告續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524–544頁

〔7〕(第一作者)楓樹腳林氏宗族軼史,載《粵東鳳凰山區文化研究調查報告續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545–615頁

〔8〕(第一作者)鄉村政治,見《滇池草海西岸八村調查報告》(第八章) ,第236–308頁

〔9〕(第二作者)宗教與民間信仰,見《滇池草海西岸八村調查報告》(第九章) ,第309–373頁

〔10〕(第一作者)明清與民國詩畫中的高嶢山水,見《滇池草海西岸八村調查報告》(第十九章) ,第807–838頁

〔11〕(第一作者)三岩藏族體質特徵研究,載《人類學學報》,第28卷第4期,408–417頁,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2009年11月

〔12〕(第一作者)貢山獨龍族怒族體質特徵研究,載《黔南民族醫專學報》,貴州都勻:2009年第1期,第3–8頁

〔13〕宗族歷史與族群互動:以豐順縣湯南鎮羅氏宗族為例,載周大鳴等著:《當代華南的宗族與社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65–105頁

〔14〕宗族衝突與族群意識:以廣東四個客家村社為例,載周大鳴等著:《當代華南的宗族與社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29–153頁

〔15〕“契哥”習俗與宗族原則的適應彈性:以豐順縣八鄉為例,載周大鳴等著:《當代華南的宗族與社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283–307頁

〔16〕1950年八鄉山區的情人風與改嫁潮,《客家研究輯刊》,廣東梅州:嘉應大學客家研究所,2000年第2期,第61–69頁;並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2期)所摘錄

〔17〕論兄弟型限制性一妻多夫家庭組織與生態動因:以西藏山南貢嘎縣真曲河谷為案例的實證分析,《西藏研究》,拉薩: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2000年第3期,第9–22頁

〔18〕從近世方誌的重構看湯南諸族群的文化互動,《客家研究輯刊》,廣東梅州:嘉應大學客家研究所,1999年第2期

〔19〕五華縣文葵鎮裡江管理區萬屋寨調查報告,載黃淑娉主編:《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調查報告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第347–412頁

〔20〕近廿年赤溪鎮經濟發展二三事/一曲海內外鄉親譜寫演唱的教育讚歌,載黃淑娉主編:《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575–591頁

〔21〕廣東三個客家村社的宗族組織與發展現狀,《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所)1999年,總字第14,第49–90頁

2.論文

〔1〕我給政治人類學畫像,載《政治人類學評論》2015年第1期,第44–81頁,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上海師範大學政治人類學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年10月

〔2〕總體史與民族志的交響——讀《白堠鄉的故事:地域史脈絡下的鄉村社會建構》,載見《客家研究輯刊》2015年第1期,第1–13頁

〔3〕(第一作者)應對稀缺:作為手段的宗教信仰——以西南藏區為中心的闡釋,載《雲南民族大學學報》,昆明:雲南民族大學,2014年第6期,第25–30頁

〔4〕(第一作者)論《尋烏調查》的社會人類學意義——從與同期三部作品相比較的視角,載《廣西師範大學學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4年第3期,第32–41頁

〔5〕再論兄弟共妻制的成因和婦女的出路——來自對青藏高原東南部六個鄉村的研究,載《青海民族大學學報》,西寧:青海民族大學,2014年第2期,第7–14頁

〔6〕(第一作者)人類情懷和階級使命的又一結晶——析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調查思想,載《思想戰線》,昆明:雲南大學,2013年第6期,第1–11頁

〔7〕(第一作者)自然、人文地理雙重視野下的天主教在康區的早期傳播及適應,載《青海民族大學學報》,西寧: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第29–33頁

〔8〕人類學家的黑色大理石墓碑——記海門道夫的南亞研究,載《中國人類學評論》第21輯,第270–290頁

〔9〕費鶴立與中國少數民族舞蹈研究,載《中國人類學評論》第21輯,第291–301頁

〔10〕民國廣州的疍民、人力車夫和村落——記伍銳麟對華南城鄉的田野研究,載《中國人類學評論》第19輯,第225–252頁

〔11〕疍民、人力車夫:他們曾經生活在廣州,載《南方都市報》(社科版) 2011–3–13

〔12〕再論三岩藏族的居室葬,載《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北京:2010年第4期,第93–102頁

〔13〕(第一作者)論多偶制和家庭文化特質的傳遞:兼談婚姻效用的協商分配理論,載《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第6輯,第30–48頁,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14〕回憶曾昭璇先生的人類學思想,載《嶺南文史》,廣州:2009年第1期,第17–20頁

〔15〕論戴裔煊的民族學研究,載《廣西民族研究》,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研究所,2008年第4期,第110–116頁

〔16〕論奧斯古德對昆明高嶢社區的人類學研究,載《雲南民族大學學報》,昆明:2008年第6期,第11–16頁

〔17〕記一位安樂椅上的民族學家,載《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北京:2008年第4期,第33–41頁

〔18〕社會人類學家伍銳麟先生逸事述略,載嶺南大學《嶺南學報》,香港:屯門嶺南大學,2006年9月新第三期,236–248頁

〔19〕(第一作者)論青藏高原和南亞一妻多夫制的起源,載《中山大學學報》,廣州:2006年第1期,第100–110頁

〔20〕20世紀下半葉的人類學軌跡:羅伯特·尤林和《理解文化》,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南寧:2005年第1期,第79–84頁

〔21〕(第一作者)析中國民族學北派和南派的學術傾向:以吳文藻、楊成志為例,載《思想戰線》,昆明:雲南大學,2005年第5期,第132–140頁

〔22〕論客家“圍”、“屋”組合村寨的功能,載台灣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台北:2005年4月,總字第7期,第80–91頁

〔23〕我伴三人哲界行:析博厄斯等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根基,載周大鳴、何國強主編:《文化人類學理論新視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4年2月,第59–80頁

〔24〕(第一作者)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視野中的理性法和實踐法,載《中山大學學報》,廣州:2003年第5期,第78–85頁

〔25〕The Lineage Society in Weilong House: The Case of Wanwuzhai Village Along the Qingjiang River Valley in North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Spring 2002/Vol. 34.No.3, pp.49-68. M.E.Sharpe, Inc. NY.

〔26〕族群依賴與衝突的共生模式——客家族群生存策略研究系列之三,《廣西民族研究》,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研究所,2002年第4期,第32–39頁

〔27〕居山農耕的基本生計方式——客家族群生存策略研究系列之二,《廣西民族研究》,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研究所,2002年第3期,第32–38頁

〔28〕多樣性的謀生技術——客家族群生存策略研究系列之一,《廣西民族研究》,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研究所,2002年第2期,第12–17頁

〔29〕真曲河谷親屬稱謂制探微,《西藏研究》,拉薩: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2001年第4期,第10–18頁

〔30〕真曲河谷一妻多夫家庭組織探微,《西藏研究》,拉薩: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2001年第3期,第28–34頁

〔31〕古代西北遊牧部落創建文明與國家的非依賴性,《中山大學學報》,廣州:2000年第6期,第79–85頁

〔32〕(第一作者)計算機套用與我國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廣西民族研究》,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研究所,2000年第3期,第29–34頁

〔33〕(第一作者)從民族志和考古學資料看中國國家的起源,載《中山大學學報》,廣州:1999年第3期,第104–111頁;分別為上海《CUIA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9年第6期)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文物出版社2003)所摘錄

〔34〕從民歌看川藏康巴人和粵東北客家人的族群性格,《中國藏學》,北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1998年第3期,第135–146頁

〔35〕略論“房”概念的語義區分,《中南民族學院學報》,武漢:1997年第4期,第49–53頁

〔36〕論東方國家的起源,《中山大學學報》,廣州:1996年第3期,第45–51頁

3.譯文

〔1〕西藏的兄弟共妻:社會生物學理論的試驗,戴《西藏研究》,拉薩: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2015年第6期

〔2〕(第一譯者)民間革命的藝術:試析毛澤東1930年的《尋烏調查》,載《嘉應學院學報》,廣東梅州:嘉應學院,2015年第6期,第24–28頁

〔3〕保衛恩格斯(二)——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美國版導引》,載《青海民族大學學報》,西寧:青海民族大學,2015年第3期,第1–10頁

〔4〕保衛恩格斯(一)——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美國版導引》,載《青海民族大學學報》,西寧:青海民族大學,2015年第2期,第6–26頁

〔5〕(第一譯者)婦女與權力,載《雲南民族大學學報》,昆明:雲南民族大學,2015年第2期,第93–105頁

〔6〕喜馬拉雅山脈的一妻多夫制,載《青海民族大學學報》,西寧:青海民族大學,2014年第2期,第31–38頁

〔7〕20世紀下半葉的歐美人類學理論,載《青海民族研究》,西寧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研究所,2010年第2期,第19–37頁

〔8〕海拔高度與文化:何者與人類生育力有關?,載《青海民族研究》,西寧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研究所,2009年第3期

〔9〕生活在安第斯山區的土著是否明顯地存在因缺氧而造成的生育力下降的問題--對戈爾斯坦、查隆和比爾的回應,載《青海民族研究》,西寧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研究所,2009年第3期

〔10〕就埃貝爾森對戈爾斯坦、查隆和比爾批評的回應,載《青海民族研究》,西寧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研究所,2009年第3期

〔11〕對《高海拔缺氧、文化和人類生育力或生殖能力》一文的評論,載《青海民族研究》,西寧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研究所,2009年第3期

〔12〕對布希和古樸塔的回應,載《青海民族研究》,西寧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研究所,2009年第3期

〔13〕論高海拔地區人類生殖能力的研究:回應霍夫,載《青海民族研究》,西寧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研究所,2009年第3期

〔14〕近同戈爾斯坦、查隆和比爾商榷,載《青海民族研究》,西寧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研究所,2009年第3期

〔15〕(第一譯者)倫敦諾丁山狂歡節發展中的戲劇和政治,載《青海民族研究》,西寧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研究所,2008年第2期,第1–12頁

〔16〕伊朗的儀式與革命,載《青海民族研究》,西寧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研究所,2007年第2期,第1–12頁

〔17〕論利科對當代人類學的影響與貢獻,載《中山大學學報》,廣州:2006年第6期,第77–82頁

〔18〕巴哈里與西藏的一妻多夫制度新探,《西藏研究》,拉薩: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2003年第2期,第107–119頁

〔19〕利米半農半牧的藏語族群對喜馬拉雅山區的適應策略,《西藏研究》,拉薩: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2002年第3期,第113–120頁

特約欄目主持(基於率隊調查、指導寫作或組織稿源):

1.半山客地區文化研究專欄(參見《客家研究輯刊》2013年第2期,第1–72頁)

(1)半山客地區文化研究略論(何國強)

(2)騰飛的鳳凰:半山客地區的發展人類學解讀(鍾淑如)

(3)圖說半山客地區的常用農器——以粵東鳳凰、留隍為例(林躍文)

(4)潮客交融地帶的養蜂狀況——粵東留隍、鳳凰調查札記(張婧璞)

(5)儀式與象徵——鳳凰山半山客春節民俗感懷(鄭觀蕾)

(6)半山客的收養——一項跨文化的比較研究(趙琬)

(7)留隍婦女集體自殺事件調查研究(鍾晉蘭)

2.關於“海外客家研究譯叢”暨大陸客家研究若干書評的專欄(參見《客家研究輯刊》2014年第1期,第1–37頁)

(1)海外客家研究譯叢總序 (邱國鋒)

(2)以銅為鏡,自知其形——談《陳年老窖》光環下的幾本客家論著 (鍾玲玉)

(3)客家人:建構的族群身份——評《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李琳)

(4)踩高蹺:在族群性和族群邊界之間——評《客家:華南漢族的族群性及其邊界》書評(許韶明)

(5)一本客家研究的紮實作品——評《飲水思源:一個中國鄉村的道德話語》(鄒禮躍)

(6)一本關於香港客家人的佳作 ——評《基督徒心靈與華人精神——香港的一個客家社區》(韓彥)

(7)海外華人商業文化研究的新視野——評《血汗和麻將——一個海外華人社區的家庭和企業》(王天玉)

(8)《日本客家研究的視角與方法——百年的軌跡》書評(高熒)

科研課題

“艽野東南的民族(系列二)2015年入選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2016年入選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規劃。它是2014年8月已經結項的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艽野東南的民族”的後續成果,由4冊圖書組成,仍以中山大學出版社為申報單位,嵇春霞副編審為項目負責人,何國強為著作責任人,資助總額為18萬元。

2014.9-2016.8 “滄海明珠:淇澳島的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研究”(珠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重點項目),立項編號:2014085

“中山大學聘請外國專家校級重點項目”(2014-2015),批准號:外[2013]38號

“艽野東南的民族” 2011年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2012年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二項簡稱“雙國項目”,以中山大學出版社為申報單位,嵇春霞副編審為項目負責人,何國強為著作責任人,資助總額為28萬元,由7冊圖書組成。

2012-2014,“川青滇藏交界區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動力學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略)

2007-2009,“三江併流峽谷的民族文化和社會結構變遷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略)

2007-2009,“青藏高原東部三江併流地區民族文化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批准號:略)

2004-2005,“青藏高原的兄弟共妻制研究:以衛藏和康的五個社區為例” (香港中山大學高等研究基金,項目編號:略)

2002-2004,“政治人類學理論、方法與學科的本土化研究”(教育部“十五規劃”基金,項目批准號:略)

2002-2003,“華南自然保護區族群與生境研究”(香港中山大學高等研究基金,項目編號:略)

2001-2001,“中山大學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課程改革研究”;(中山大學研究生院,項目編號:略)

1999-2000,“廣東客家村社群生計模式研究”;(香港中山大學高等研究基金,項目編號:略)

教學情況

1. 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原著選讀(1998―2002年,給本科生開)

2. 西方人類學原著選讀(1998―2002年,給本科生開)

3.政治人類學(1989―2007年給本科生開,2008至今改名“政治法律人類學”繼續給本科生開)

4. 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1998年至今,給本科生開)

5. 中國人類學史(2000年至今,給研究生開)

6.廣東的民族、族群分布及其文化概貌(2000―2004年給本科生和研究生開)

7.藏印文化解讀(2015年3月,開始給本科生開)

8.定性調查(2015年8月,開始給本科生開)

9.馬克思的哲學人類學解讀(為全校文理生開)

學術交流

出國學術交流

2001.8.-2002.3.,美國密西根州卡拉馬祖市,西密西根大學(WMU)科學與藝術學院人類學系,訪問副教授,美國嶺南基金會資助

2006.7.-2007.6.,美國伊利諾州,伊利諾大學厄本勒―香萍校區(UIUC),東亞―太平洋研究中心(EAPS),訪問教授,美國Freeman基金會資助

2006.11.,美國人類學第105屆年會(加利福尼亞州,聖·荷塞市)

國內學術交流

2009.4.-2009.5.,桂林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座

2009.8.-2009.8.,成都四川大學藏學研究中心,任乃強紀念會

2013.12.廣東海洋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邀請,白天交流,夜晚講座

2014.12.廣西師範學院法政學院,白天交流,夜晚講座

2015.12.雲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白天講學

主持受邀外國專家的講座

嘉賓: Professor Victor Cunrui Xiong,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題目:中西古代史學比較研究:史家、史書和寫作風格(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iography: Historians, Histories, and Writings Styles)

時間:2014年5月7日(周三)15:00-17:00

地點:中山大學南校區逸夫樓301室

嘉賓:同上

題目:從玄奘的經歷看初唐的出行(Travel in Early Seventh-century China as Seen in the Story of Xuanzang)

時間:2015年5月12日(周二)15:00-17:00

地點:中山大學南校區逸夫樓303室

田野工作

1987年7月至8月,在雲南省昆明市郊觀音山白族鄉和寧蒗縣永寧區調查。

1995年至2001年暑假,十餘次到廣東省客家地區(五華、揭西、豐順、英德、赤溪等地)調查客家人、瑤族、畲族的文化,每次20餘天。

1996年7月至2015年1月,15次進藏,每次1月,在西藏自治區7縣(乃東、貢嘎、浪卡子、芒康、左貢、貢覺、曲水)以及四川省白玉縣的高山峽谷農牧區做調查,幫助研究生選題,指導其開展研究。

1998年暑假,帶本科生一個班到粵北英德市城郊調查。

2000年7月,帶研究生在廣東省萬山群島西部大襟島調查。

2002年暑假,帶本科生一個班到黔東南苗族自治州錦屏縣河口鄉調查。

2002年11–12月,帶研究生到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花坪山、海南島樂東縣尖峰嶺調查。

2002年3月–2004年6月,為指導研究生,先後三次去昆明西郊高嶢村。

2003年暑假,帶本科生一個班(30人)到粵東潮安縣鳳凰山區調查。

2004年暑假,帶本科生一個組到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興仁縣屯腳鎮鯉魚村調查。

2006年6–7月,在高嶢調查1個月。

2008年4月,在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鄉小查臘獨龍族村調查。

同年7月,帶領本科生11人、研究生2人在高嶢調查1個月。

同年8月,帶領研究生3人,在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鄉秋那桶等村、獨龍江鄉巴坡等村、普拉底咪谷等村,測量怒族、獨龍族和傈僳族活體370人。

2009年6–7月,在川藏交界的金沙江三岩峽谷調查,之後轉到滇西北瀾滄江峽谷茨中村調查。

2010年6月下旬至2013年6月,數次帶領本科生、研究生計20餘人到粵東潮安縣鳳凰鎮、豐順縣留隍鎮調查。

2015年1月,帶領本科生4人、研究生1人、廣西師範學院青年女教師2人到珠海市唐家灣淇澳島調查;同年7、8月,帶本科生8人,研究生1人再到該島調查;2016年1月,帶本科生2人調查半月;同年6、7月,帶本科生6人調查了1月。

指導學生做論文概況

:

1.自2005年9月至2015年6月,指導學生寫出博士論文13篇,均通過答辯。有12篇是基於青藏高原的田野研究。在這12位學生當中有7人畢業後以博士論文為基礎申請到國家或教育部項目,成功率占66.7%,其中獲得國家青年項目3項、獲得國家一般項目1項、獲得國家西部項目1項、獲得教育部項目3項(藝術類與人文類各1個)。

2.自2005年9月至2016年6月,指導出19篇碩士論文,其中有3篇是研究青藏高原,《上帝在藏族村莊中——西藏鹽井天主教的本地化》一文被吸收進2013年出版的《滇藏瀾滄江谷地的教派衝突》一書中;《怒族社會的生計模式——以怒江峽谷秋那桶為例》是導師親自選點,提供經費,討論框架,精心輔導,敦促完成的,2013年被納入《民族與社會叢書》,以《家計與市場——滇西北怒族社會的生存選擇》為名正式出版,該書的篇幅與結構與學位論文完全相同。

3.自1998年秋至2016年夏,指導學生寫出學年論文、學位論文各幾十篇。在指導郁弘芳撰寫學年論文和學士論文時,介紹該生到廣州詩人黃禮孩的家鄉雷州半島南端的小蘇村調查。她畢業後繼續給予鼓勵和指導,完成了18.6萬字的田野民族志——《風吹稻浪 : 百年小蘇基督教會手記》,該書在黃禮孩、陳海明的幫助下,於2008年在西安的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

獲獎情況

1.2015年9月,叢書《艽野東南的民族(7冊)》獲第四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

2.2015年9月,譯著《卡爾·馬克思,人類學家》獲第四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學術著作二等獎

3.2013年1月,專著《政治人類學通論》獲第十三屆雲南省優秀出版物一等獎

4.2012年1月,譯著《中國少數民族舞蹈的採集、保護與傳播:20世紀80年代的一項社會人類學調研》獲雲南省優秀出版物三等獎

5.2006年11月起,享受中山大學教師特別津貼(個人獎)

6.2005年3月,獲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成果一等獎(集體獎)

7.2003年9月,獲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成立20周年紀念獎(個人獎)

8.2001年12月,獲中山大學蔡冠深獎金(個人獎)

9.1997年1月,獲中山大學第三屆教學成果獎(集體獎)

10.1996年11月,獲國家教育委員會第三屆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並獲中山大學優秀教材獎(此二項均為集體獎)

11.1995年,獲中山大學第三屆優秀教材獎(集體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