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輸液

靜脈輸液

靜脈輸液是利用大氣壓和液體靜壓原理將大量無菌液體、電解質、藥物由靜脈輸入體內的方法。將大量的液體、電解質或血液由靜脈注入稱之為靜脈輸液法。因注射的部位與輸液的不同,可分為外周靜脈輸液、中心靜脈輸液、高營養輸液(TPN)與輸血等。靜脈輸液治療是一種高度專業技術,其治療層面涵蓋腸道外輸液、營養支持、用藥與輸液的治療,回顧其歷史,始於17世紀,但巨大進步主要發生於20世紀,在此期間有那些重大的發明呢?我們可以輸液、導管與敷料的歷史回顧,了解到這些發明是如何改善病患的生存空間與照護品質。

基本信息

早期實驗

靜脈輸液俗稱打點滴靜脈輸液俗稱打點滴
用血液治療疾病的最早記錄是1492年,當時將3名男童的血液給予教皇三世,但直到1615年,才由Libavious重新提出將血液從一個人輸給另一個人的輸血概念,但當時還不能實際操作。輸血概念是靜脈治療的開端,經過幾個世紀之後,人與人之間的輸血才成為可能,又經過了更長的時間才出現安全的輸血技術。

輸液發展

象現代這樣的靜脈內治療是起源於19世紀,19世紀是醫學大發展的世紀。第一個大的成就是在1818年,當時James Blundell在倫敦進行了第一次人與人之間的輸血。1834年Blundell再次進行了人與人之間的輸血,接受輸血的是一名因出血而生命垂危的產婦,由此, Blundell進一步認為出血造成的失血和低血容量有關。

病人輸液病人輸液

1831年蘇格蘭發生了霍亂流行,這也是靜脈內治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在這次流行中,Thomas Latta實驗性地給一個病人輸入了鹽水溶液,該患者當時"奄奄一息,任何東西也不會刺痛他,實際上,他已經消瘦得不成樣子,我恐怕還沒準備好用具,他就會斷了氣"。但Latta的治療成功了,病人最後康復並活了下來。鹽水注射的成功使這種療法在霍亂流行中得到廣泛使用,但其成功率有限。以後又進行了更多的工作。

1900年Landsteiner發現人體不同血液混合時,會起反應,此重大發現,終於導致人類ABO血型系統確認。在輸血治療的歷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戰爭期間輸血的套用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普遍,出於需要,必須給受傷的士兵輸血以挽救更多的生命,也因此造就今天,輸血治療是通用的醫療技術,血液可以分離成各種不同的成分,可以根據病人缺少的具體成分,單獨輸入病人需要的相應血液成分。

在二十世紀中,腸道外營養(TPN)支持也取得重大的發展。腸道外營養之父,Dr.Stanley Dudrick於1967年成功的由鎖骨下上腔靜脈輸入高濃度的葡萄糖和蛋白質。由於此突破,套用中央靜脈治療(CVC,俗稱CVP)的概念如春筍般的蓬勃發展,造就各式中央導管與敷料的發明與革命。

優點

1、易將藥物達致療效濃度,並可持續維持療效所需的恆定濃度。

2、對肌肉、皮下組織有刺激的藥物可經靜脈給予。

3、可迅速地補充身體所喪失的液體或血液。

4、靜脈營養品的輸注。

缺點

1、處理不當易產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

2、藥物過量或滴注過快,易產生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

3、持續性的過量輸注,易造成循環負荷過重,或電解質失衡。

4、醫源性疾病的增多。

輸液技巧

靜脈輸液溶液靜脈輸液溶液

靜脈輸液是臨床護士必須掌握的常規護理技術操作,雖看似簡單,卻有不少技巧。如果使用得當不僅能有效減輕病患的疼痛感,還能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醫患糾紛。在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實踐中,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立足崗位特點,現總結了幾點技巧。

如何配製液體

配製液體時,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和“三查七對”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藥液,防止發生輸液反應。

如何排氣

在靜脈輸液中,如何才能達到快速排氣的目的呢?排氣時所需方法如下:把莫菲氏滴管下段輸液管在手中盤好順提往上舉,使莫菲氏滴管倒轉向上打開輸液管調節器,觀察液體流入莫菲氏滴管至1/3處時關緊調節器,隨即放下手中輸液管,待莫菲氏滴管下少量空氣自動逸上莫菲氏滴管里的液面後,再打開調節器使液體成滴狀流下而不能成線狀,因成線狀壓力大,可將莫菲氏滴管上部氣體壓入下段管而形成較多氣泡;當藥液從針頭流出時,可將調節器向上推至莫菲氏滴管下關緊,達到排氣目的。

如何選血管

一次性使用靜脈輸液針一次性使用靜脈輸液針

老年人——手足背靜脈輸液法年老體弱及患多種慢性病患者手足靜脈較細小表淺、皮下脂肪少、彈性差、血管缺少組織支持活動度較大,穿刺困難。因此,穿刺前要仔細了解血管特點或生理異常,必須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淺和粗細。根據手足末梢神經對疼痛刺激較敏感特點,進針應採用快、穩、準及寧淺勿深法逐漸進針,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縮而降低穿刺成功率。進針前比一下針體與血管長度以決定進針長短;穿刺時患者不用握拳,採用自然放鬆法,自然放鬆法明顯優於握拳法,具有進針快、回血快、一針見血率高的優點,明顯減輕進針疼痛感。靜脈輸液中套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繃緊皮膚固定血管下端以減少血管滑動,如部位難以穿刺成功者,可選擇手足背下1/2至指處的血管進行逆行穿刺。

小兒頭皮——靜脈逆行輸液法通常小兒頭皮靜脈輸液多採用向心端逆行靜脈穿刺,但長期輸液患兒因血管破壞較多,短時間不能恢復,如再用穿刺過的血管輸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內壓力增大,液體可通過原針眼向組織間隙滲透造成局部腫脹,有些藥物如滲到皮下可導致組織壞死,給患兒帶來不應有的痛苦。因小兒頭皮靜脈呈網狀分流且無靜脈瓣,逆行輸液速度不會減慢。

確定進針角度

靜脈穿刺傳統的進針角度為15°~30°,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增大針頭與皮膚之間的進針角度更易穿刺,且由於角度大,通過真皮層的時間減少,可減輕進針引起的疼痛或達到無痛。劉素芬等也通過力學分析和實踐證明以45°或接近45°角進針容易且省力,不會出現皮膚隨進針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現象。

如何控制滴速

輸液過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發生變化,根據臨床實踐發現有以下原因:(1)由於開始穿刺時針頭斜面與血管壁相貼,當時滴速不快,輸液中因患者體位變化使針頭斜面離開血管壁,結果自行變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輸液器,常出現滴速調節器失控。一般根據藥物理化性質和治療要求調節滴速,輸入對血管刺激較強藥物應適當減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適合治療要求又儘量減少藥物刺激對血管的損害,使患者在不影響治療的情況下和相對舒適感受中輸液。絕大多數患者輸液時希望儘快滴完,特別是臨近吃飯或需大小便時其心情更迫切,此時患者常自行或請求工作人員將滴速調快,為避免發生意外,工作人員需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滴速加快會使循環血容量在短時間內急劇增加,心肺負擔加重,易導致心衰和肺水腫等結果,從而達到接受滴速的目的。

更換液體技巧

更換液體時如液體瓶內加入其他藥物,其壓力與大氣壓接近或大於大氣壓,應先瓶口向上,插輸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氣後再倒掛在輸液加上。這樣可避免液體由通氣管流出減少藥物治療量而影響治療。掌握更換液體技巧,可避免造成藥物浪費和預防滴管內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氣進入靜脈,給患者造成空氣栓塞的隱患。

拔針的技巧

靜脈輸液器具靜脈輸液器具

根據經驗發現:最佳拔針時間是在滴壺內液體滴完,輸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顯減慢或停止時。

傳統拔針法 用棉簽按壓針眼處拔針,這種拔針方法的不足之處是:(1)會使針尖兩側對血管壁產生切割力,血管損傷可釋放致痛因子;(2)血管內膜損傷,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現血腫,不利於下次穿刺。

無痛拔針法 拔針時先分離膠布只留壓針眼棉簽這一條膠布不分離,快速拔針後立即用大拇指順血管方向按壓兩個針眼。由於進針角度及針梗走行方向不同,為了止血,血管針眼與皮膚針眼一樣需要得到有效按壓。按壓針眼切忌邊壓邊揉,反覆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針眼重新出血。凝血機制好者連續按壓時間為2~3min,最佳按壓時間為3~6min;凝血機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藥物者需按壓15min以上。

加快患者康復

輸液環境過於肅穆與安靜難以分散患者對穿刺的注意力,易使其情緒緊張增加穿刺疼痛感。所以在輸液過程中可適當的分散患者對輸液部位的注意力,減少疼痛和寂寞,有利於患者康復。

心理護理

在操作過程中,有效的給患者做好心理護理,比如在進針的時候做好心理準備,穿刺完以後給予鼓勵讓患者放鬆,拔針之後交代注意事項等。

主要分類

靜脈輸液靜脈輸液
密閉式輸液法

密閉式輸液法利用原裝密閉瓶插管輸液的方法,其操作簡便,污染機會少,廣泛用於臨床。
開放輸液法
開放輸液法此法能靈活變換輸液種類及數量,隨時按需要加入各種藥物,危重搶救、手術病人及病兒常採用此法,但易污染,故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要求。
靜脈留置針頭
靜脈留置針頭適用於長期靜脈輸液,年老、衰竭、血管穿刺困難者。由針頭部與肝素帽兩部分組成針頭部:為軟矽膠導管後接硬塑回血室部,內有不鏽鋼絲導針,導針尖部突出軟矽膠導管針頭部肝素部:前端有硬塑活塞,後端橡膠帽封閉。肝素帽內腔有一中空管道,可容肝素。
鎖骨刺插管法
鎖骨下靜脈穿刺插管法鎖骨下靜脈位於鎖骨後下方,此靜脈較淺表、粗大、成人粗如拇指,血流快,經常處於充盈狀態,故易於穿刺。穿刺部位:胸鎖乳突肌的外側緣與鎖骨所形成的夾角的平分線上距頂點0.5-1cm處。
頸外穿刺插管
頸外靜脈穿刺插管輸液法頸外靜脈屬於頸部最大的淺靜脈,位於頸外側皮下,位置較固定,可以輸液。但不宜多次穿刺。因此選用醫用人體矽膠管插入靜脈內。可保留較長時間,以保證治療。穿刺部位:在近鎖骨中點上緣與下頜角聯線的上1/3處,頸外靜脈外側緣。

注意事項

(1)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防止發生差錯。

(2)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預防併發症。輸液器及藥液應絕對無菌,連續輸液超過24小時應更換輸液器。

(3)預防空氣栓塞。輸液時必須排儘管內空氣,防止液體流空;及時更換輸液瓶及添加藥液,輸完後及時拔針。

(4)注意觀察輸液情況。針頭有無滑脫,局部有無腫脹,有無輸液反應。

(5)注意藥物配伍禁忌。抗生素類藥物應現配現用;青黴素G鈉(鉀)鹽與四環素、紅黴素合用可出現沉澱、混濁、變色,效價降低,輸液中需同時加入四環素、維生素C時應先溶解稀釋四環素,再加入維生素C。

(6)注意保護血管,對長期輸液者可採取:

①四肢靜脈從遠端小靜脈開始,手足交替。

②穿刺時掌握三個環節;選擇靜脈要準;穿刺要穩;針頭固定要牢,提高穿刺成功率。

③輸液中加入對血管刺激性大的藥物,如紅黴素等,應待穿刺成功後再加藥,宜充分稀釋,輸完藥應再輸入一定量的等滲溶液,以保護靜脈。

需嚴格控制滴速的病人,用輸液泵是安全輸液的一個重大進展,可分為兩大類型;①可攜式或半攜式。適用於家庭、小兒及化療病人等,帶泵注射器即屬此類型。②固定式輸液泵。目前多採用第三代計算機控制導管擠壓定容量輸液泵。有多功能監護及監測系統,體積較大,適用於醫院,輸液容量範圍為1-499ml/小時,還有自動報警裝置。

輸液泵的使用適應症;靜脈高營養,輸入化療藥品、抗生素及對心血管有特殊作用的藥物等,用於重症監護病人,尤其是小兒監護病人。若無上述設備時,則可在滴管內插入一無菌針頭調節滴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