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打拉池會師

靖遠打拉池會師,在1936年下半年紅軍西方野戰軍西征,策應二、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師的全過程中,紅軍將士在打拉池及周邊村莊駐紮共48天。紅軍戰士的足跡,踏遍了打拉池的山山水水。打拉池,這塊紅色的土地,這裡善良淳樸的人民,為紅軍勝利大會師,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地理位置

打拉池位於甘肅省白銀市境內屈吳山正北山腳下,原為靖遠縣所轄。1985年白銀市恢復建市,成立平川區,打拉池從靖遠劃出,歸平川區所轄。今為共和鎮。

戰役介紹

1936年初,雄偉巍峨的屈吳山大頂上,白雪戴帽,銀光閃爍。山腰的大陰屲里,栒條林濃綠如墨,樺樹皮清白炫目,如黃綢子般的麻斑刺花瓣更顯得異常著眼,交翠欲滴。山腳下遼闊的草灘上,潔白的羊只如撒落在綠地毯上的顆顆珍珠,它們或安詳的吃草,或靜臥倒磨(反芻)。幾匹調皮的馬駒子,伴隨著在茂密的席笈墩下納涼的牧人吼唱出的蒼涼的“花兒”動奔西跑,一副從不安分的樣子……

突然,在屈吳山下的這條古道上,傳來了戰馬的長嘶,由雙鋪、狼山一帶飛馳而來一隊勇猛威武的騎兵,他們肩上斜挎長槍、盒子槍,身穿灰色軍服,頭戴鑲有五星紅旗的八角帽,神情莊重,精神抖擻,行動迅疾。馬蹄響過,帶起一股股黃色的土霧,在古道上空飛揚。

這是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號稱中國工農紅軍西方野戰軍。其指揮官就是紅軍將領里聲名顯赫、威震敵膽、曾被毛澤東稱頌為“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的一代名將彭德懷。

彭德懷在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曾任紅一方面軍三軍團總指揮及軍團前委書記。在中央紅軍長征途中處境最艱難的時刻,向黨中央提出縮編部隊的建議,被毛澤東採納,中央紅軍改番號為陝甘支隊,彭德懷臨危受命,任陝甘支隊司令員,和政委毛澤東一起,把紅軍帶出了困境,帶進了陝北。紅軍長徵結束後,他又一次和毛澤東聯手,指揮了紅軍的東征。可見,當時他的軍事才能和對黨忠誠的高尚品質已受到毛澤東的青睞和信任。當東徵結束,中央決定開始西征時,毛澤東又一次毫不猶豫的點將彭德懷。

西徵得西方野戰軍,以紅一方面軍第一、第十五軍團和二十八軍、二十九軍共1.7萬餘人組成,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聶鶴亭任副參謀長,劉曉任政治部主任。野戰軍分左右路軍,左路軍主要由一軍團組成,軍團長左權,政委聶榮臻;右路軍主要由十五軍團組成,軍團長徐海東,政委程子華。

毛澤東在西征動員時曾指出,西征的三大任務,就是擴大新根據地,擴大紅軍,打馬鴻逵、馬鴻賓的封建勢力,以此來促成我陝北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我們與東北軍、西北軍統一戰線的形成。西征之初,中央並沒有下達西方野戰軍策應二、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三大主力大會師的任務。

西征第一戰役,是由左路軍一軍團奪取隴東的曲子鎮、環縣,擴大根據地,配合右路軍十五軍團,鉗制三邊和寧夏一線的敵人。6月下旬,實行西征第二戰役,一軍團進入隴東,前進到寧夏的海原一代。西征所經地域,駐軍大都是東北軍和西北軍。因我黨當時已提出建立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對東北軍和西北軍採取的策略主要是政治爭取,聯合抗日,因而西征中武裝衝突不太激烈,部隊推進基本順利。在隴東曲子鎮,一軍團與馬鴻逵的一個旅開戰,該旅戰敗,旅長夫婦被俘。為在敵軍中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彭總下令將其放回,在回民軍隊中產生了良好的印象,一軍團推進固原、海原及同心城之間,東北軍何柱國部一個師和一個軍直屬隊駐固原城,一個師駐海原,一個師駐同心城一帶,防守嚴密,部隊西進受阻。彭總給何柱國寫信,說明抗日救國道理,提出讓該軍讓出海原、同心通道,撤至固原城以南,讓我軍順利過境,而我軍在其部隊移動時不予攻擊,保證其安全轉移。彭總派朱瑞和何國柱進行談判,達成協定,使部隊順利通過該地區。

在這期間,紅軍二、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中共中央根據國內時局的新變化,作出三大主力紅軍會師的重大戰略決策,要求西方野戰軍策應二、四方面軍北上,在甘北地區實現會師。在朱德、劉伯承和任弼時、賀龍等的堅決鬥爭和勸說下,張國燾同意二、四方面軍北上,同紅一方面軍會合。8月初,二、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已進抵甘南哈達鋪地區,並致電中共中央:紅二、四方面軍主力可於8月中旬向西(安)蘭(州)大道靜(寧)會(寧)地段進發。

據此,毛澤東於8月11日立即致電彭德懷指出:“我三個方面軍會合之勢已成,這一空前的偉大勝利,將興奮著全蘇區、全中國的廣大民眾和同情我們的武裝部隊,將震驚著我們的敵人!”要求西方野戰軍分左、右支隊南下,積極做好迎接二、四方面軍的準備工作。

遵照黨中央、毛澤東同志的指示,彭德懷開始運籌帷幄,調整部署行動計畫。8月底,西野左路軍從預旺堡、同心、黑城鎮地區出發,聶榮臻、左權率紅一軍團直插靜寧、隆德地區,一師長陳賡、政委楊勇帥部隊占領了靜寧縣的界石鋪。徐海東、程子華率右路軍十五軍團西進海(原)、靖(遠)一線。9月13日,師長張紹東、政委陳漫遠帶領七十三師占領了打拉池。

會師經過

1936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陝北保全正式作出三大主力紅軍在靜(寧)會(寧)地區會師,渡河“奪取寧夏”的重大決策。據此,中革軍委先後制定並下發“靜會戰役計畫”和“寧夏戰役計畫”。9月30日,彭德懷司令員立即命令十五軍團長途奔襲奪取會寧縣城。駐紮在寧夏同心城附近的十五軍團直屬騎兵團,接到軍團首長命令,在團長韋傑、政委夏雲飛的帶領下,從駐地出發晝夜兼程疾進會寧,於10月2日凌晨攻下會寧城,為二、四方面軍進駐會寧,實現三大主力會師掃清了障礙。

9月下旬,紅十五軍團七十三師二一九團,由團政委李國厚帶領,從打拉池出發,經野糜川、大蘆子來到會寧紅堡子一帶駐紮,做迎接紅二、四方面軍的準備工作。10月6日,紅軍偵知駐守靖遠縣城的國民黨新十旅李貴清派出一個團的兵力向紅堡子趕來,企圖阻止紅軍會師。李國厚帶領全團設伏,打退了這股敵人,除團長王五田等少數殘兵逃回,敵軍大部被紅軍殲滅。

1936年10月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將士在徐向前、陳昌浩的率領下進駐會寧縣城,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張國燾率紅軍總部和中央西北局機關、總部直屬隊、紅軍大學到達縣城,與前來接應的一方面軍十五軍團軍團長徐海東、政委程子華、一軍團一師師長陳賡握手擁抱。第二天,即10月10日,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慶祝紅軍會師聯歡會”。

10月18日,紅一軍團二師政委蕭華率領的紅五團和師政治部宣傳隊及後勤人員在會寧老君坡與紅二方面軍指揮部和主力部隊勝利會師。

10月23日,朱德、張國燾率紅軍總部和四方面軍四軍、三十一軍到達打拉池,和西方野戰軍會師。這一天在打拉池的會師,是紅軍三大主力在1936年10月大會師中級別最高的一次會師,紅軍總司令朱德、紅軍總政委張國燾、紅軍西方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在千年古鎮打拉池握手擁抱,兩軍戰士歡呼雀躍,歡聲笑語瀰漫古鎮。駐守在打拉池的一方面軍戰士和當地鄉親們像迎接遠道而來的親人一樣迎接紅軍總部首長及四方面軍戰友的到來。這時,正是羊最肥的季節,這裡的羊因常年在屈吳山放牧,吃了屈吳山的藥草,羊肉分外鮮美。總部將從地主老財手裡沒收來的羊只分到各個連隊,家家戶戶宰羊煮肉,款待四方面軍戰友。整個打拉池村莊上空,都飄拂著濃濃的羊肉香味。和紅軍總部及四方面軍戰友會餐後,當晚又召開聯歡會,戰友們高興地敲打著搪瓷缸子、臉盆又跳又唱。巍峨挺拔的屈吳山、波濤洶湧的大黃河都見證了中國工農紅軍“三巨頭”在打拉池會師的激動人心的場面。

一、四方面軍在打拉池會師後,朱總司令和彭總、張國燾等紅軍首領在各村莊訪貧問苦,看望農會會員,慰問為紅軍籌糧、磨麵碾米的積極分子,和他們拉家常、談心,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所到之處,深受鄉親們的歡迎。朱總司令那慈父般和藹可親的形象,給鄉親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0月25日,紅軍總部在打拉池堡子內召開了支書、指導員以上的幹部會議,彭德懷在會上作了一方面軍一年來發展情況和陝、甘蘇區狀況及運用黨的新策略奪取勝利的報告。當天下午5點半,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召開會師會餐慶祝會。10月26日,兩軍在打拉池又召開了副科長、排長以上幹部會議,會上討論了中央政治局於1935年9月17日在通渭榜羅鎮召開的會議上所作的決議,決議的主要內容是日本侵入我國後的形勢和黨中央今後的戰略決策。

10月27日,紅軍總召開會議,彭德懷報告一方面軍黨的工作。10月28日,一方面軍及四方面軍三十一軍一部在打拉池召集附近民眾就餐,並把沒收地主老財的羊分給民眾,一般農戶分到3-5隻。彭德懷、朱德、張國燾還在紅山寺接見了打拉池農會成員和抗日積極分子。10月29日,紅軍總部作出決定,第二天將全部撤離打拉池。當天晚上,打拉池鎮家家戶戶都上了紅燈籠,紅光映紅了半邊天,比過去宵節時的燈會還要紅火。盤踞在附近的國民黨軍隊知道紅軍主力部隊在此駐紮,不敢輕舉亡動。第二天,即10月30日凌晨4時,紅軍全部撤離打拉池,沿屈吳山麓東行,經牛家百 、狼山、雙鋪、黃嶠向海原一帶進發,迎接新的戰鬥,並逐步進入陝北革命根據地。至此,西方野戰軍西征,策應二、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三大主力大會師的任務圓滿完成。

由於頭天晚上燈火通明。第二天紅軍又撤得迅速,盤鏇在這一帶的國民黨軍隊以為紅軍大隊仍在,未敢行動。待第三天進了打拉池,已是一座空城。

歷史功績

在1936年下半年紅軍西方野戰軍西征,策應二、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師的全過程中,紅軍將士在打拉池及周邊村莊駐紮共48天。紅軍戰士的足跡,踏遍了打拉池的山山水水。打拉池,這塊紅色的土地,這裡善良淳樸的人民,為紅軍勝利大會師,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時,打拉池是一個遠離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鎮子,是彭德懷司令員率領的西方野戰軍在西征途中軍事占領的地方,當時並沒有實現和陝北根據地相連線的目標。但在策應二、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三大主力大會師的全過程中,打拉池確實起到了和革命根據地等重要的作用。彭總的西野指揮部及右路軍司令部均設在此地,攻克會寧縣城的戰鬥命令從這裡下達;攻城戰鬥部隊的勇士從這裡派出;掃清會師障礙的戰鬥指令從這裡發出。更重要的是:彭總作為黨中央、毛澤東派遣的策應部隊的最高指揮官,他沒有出席會寧大會師的盛大慶典,而是始終親自固守在打拉池紅山寺的指揮部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密切注視前方發生的一切事件。他之所以固守打拉池,是把打拉池作為一個策應二、四方面軍的大本營,萬一前方發生不測,幾路大軍最起碼有一塊可以駐足喘息、遮風擋雨的去處。這就是軍事天才彭德懷在整個會師事件全過程中最高的一步棋。

打拉池的老鄉親對紅軍三大主力大會師所做的貢獻,是我們無法用數字計算出來的。據打拉池的秦守福老人回憶:當時各個村子的所有石磨石碾,都在晝夜不停地為紅軍磨麵碾米,只換牲口不停磨碾,他就為紅軍整整推了40多天磨,朱總司令親自到磨坊里看望過他。當時,西方野戰軍約1.7萬人,駐紮在打拉池的部隊,少說也有好幾千人。而西野策應的二、四方面軍,當時人數約7萬。西野從進駐打拉池就開如為二、四方面軍籌糧,窨籌到多少,我們在浩如煙海的史籍書典中未能查找到,倒是在一個名叫史沫特萊的美國中年婦女所寫的《偉大的道路》第393頁讀到了這樣一名話:“在徽縣(應為會寧——作者注)縣城和附近村鎮……第一方面軍運來了糧食和四萬套冬季軍服。”一方面軍送來的糧食是多少,她沒有提,但四萬套軍服,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數字,不要說在那時,就是在今天,籌措四萬套軍服,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數字,不要說在那時,就是在今天,籌措四萬套軍服也非輕而易舉之事。由此可見,一方面軍對會師的貢獻有多大,而其中無不包含著打拉池鄉親們的巨大貢獻。就為這些珍貴的記錄,筆者向那位偉大的國際主義記者致敬,他終於把打拉池人民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寫進了一本紅色史冊。

西野駐紮打拉池期間,打拉池人民把自己的子弟送進紅軍隊伍,當地有70多名青年參加了紅軍。年僅13歲的吳公平,家境貧寒,多次申請參軍都因年齡太小未被批准。紅軍撤離時,吳公平拉住一位首長的衣襟,眼含熱淚,再三懇求,硬是跟上了紅軍。經過長期革命戰爭的鍛鍊,吳公平成長為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他多次榮立戰功,逐步走上了軍隊的領導崗位。1984年離休前,吳公平擔任北京軍區炮兵副司令員。

紅軍撤離後,如許許多多的革命文學作品中曾經無數次地出現過的情景一樣,打拉池人民,特別是曾經支援幫助過紅軍的積極分子,受到了國民黨反動派和地主惡霸的報復,分到的財產被迫交回,好多鄉親還蹲了大獄甚至丟掉性命……

由於人所共知的原因,一代開國元勛彭德懷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蒙冤受屈,“文革”中又受到殘酷迫害直至含冤九泉。中國工農紅軍西方野戰軍西征進駐打拉池,策應二、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三大主力會師的歷史功績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一直被蒙上一層陰影。但歷史是人民寫的,打拉池人民一直牢記那段難以忘懷的歷史,一直深切懷念當年的彭老總和紅軍戰士,紅山和紅山寺成了人們懷念紅軍將士和憑弔英烈的聖山聖寺。

據民間傳說:上世紀60年代末期,靖遠礦務局擬在打拉池以東的西格拉灘一帶興建煤礦。計畫報到中央,主管首長正是當年進駐過打拉池的一位紅軍戰士。他非常熟悉打拉池的地形地貌,看了資料和地圖後說:“這不就是當年紅一、四方面軍會師的地方嗎?”老將軍提議,並經請示總理、朱老總,將該礦區定名為“紅會”,意即“紅軍會師的地方”。從此,中國版圖上就有了“紅會”這個新地名。20世紀70年代初,白銀至寶積山的鐵路——白寶鐵路建成,終點站寶積山距打拉池10多華里,就在當年紅軍從打拉池去水泉堡開展革命活動的半道上。在上報為寶積山站定站名時,國家有關部門將“寶積山”改為“長征”,將緊挨的一個小站定為“挺進”,據說也是當年在打拉池生活戰鬥過的老紅軍提的方案。1986年9月,在中共平川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打拉池民眾和當地機關單位集資募捐,在紅山寺修建了中國工農紅軍一、四方面軍打拉池會師紀念亭,於同年10月25日落成。中共平川區委、區政府在亭內樹碑紀念,並召開了紅軍會師50周年紀念大會,特邀當年流落失散在平川地區的十幾名老紅軍參加。

2006年7月,中共平川區委決定,在屈吳山中華兒女紅一軍學校舊址開工修建“革命領袖紅軍紀念館”,使之成為平川區人民民眾緬懷紅軍將、傳承長征精神的陣地,成為平川區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中國工農紅軍西方野戰軍在打拉池的革命活動,紅軍一、四方面軍在打拉池勝利會師的重大歷史事件,在當地人民民眾中產生了重大影響,傳播了革命火種。偉大的長征會師精神,將激勵當地黨員、幹部和人民民眾世世代代發揚革命傳統,勵精圖治,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建設美好幸福家園!

史料補充

在這一天,看到這一個個荷槍實彈、騎馬挎刀的士兵,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飽受戰亂之苦的老百姓也搞不清楚是哪裡的軍隊。和任何一次躲避“兵禍”一樣,他們用最快的速度關門閉窗,逃離家園,麻利一些的都鑽進了大山,累贅一些的就藏在莊子附近的溝壑或能掩住人的莊稼地里。隊伍進了鎮子,看到家家關門閉戶,整個鎮子就是一座空城,只有幾隻瘦狗夾著尾巴,躲在街頭巷尾,瞪著驚恐的狗眼注視著這些背槍拉馬的陌生人。

當晚,部隊遵照西野彭司令員的指示,沒有一兵一卒進老百姓的家門。戰士們露宿在空曠的麥場上、道路上、巷子裡。雖是初秋時節,但一過午夜,就有滴滴露珠滲透衣裳,涼風襲來,還是凍得人直打哆嗦。但是,這是一支鋼鐵般的部隊,他們已於頭年10月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征,南征北戰,跨過千山萬水,不知吃過多少苦,歷過多少險,這點困難對他們來講真的不算什麼。第二天一早,戰士們一邊四處找人,向他們宣傳紅軍的政策和抗日救國的道理,一邊在牆上刷寫紅色標語。打拉池的老百姓陸陸續續回家,當他們看到自己家緊閉的大門沒有被推開,紅軍在野外埋鍋造飯的情景,再聽宣傳,確信是紅軍回來了。因這一帶曾爆發過史稱“靖遠兵暴”的革命起義,有一定的民眾基礎。當知道這支部隊是從陝北過來的共產黨領導的隊伍,他們就認定是當年的紅軍,趕快把紅軍戰士往家裡讓,並儘快點燃柴火,為戰士們燒水做飯。昨晚還是一座“空城”,這時已是人歡馬叫,家家戶戶都像是接待遠道而來的親戚一樣。不一會,房頂、窯頂都冒出了乳白色的炊煙。

十五軍團到達後,軍團長徐海東、政委程子華駐舊堡子內,政治部駐打拉池國小,後勤部駐回民李德和的店內。同日下午,彭德懷司令員率西野司令部到達打拉池。一到達打拉池,他立即讓參謀們帶他四處查看地形。當他來到打拉池堡子南邊的一座紅砂岩石山上,落日的餘暉正把此山照得通體紅亮,彭總心情豁然開朗。他問身邊一位參謀:“這座山的山名叫什麼?”參謀回答說:這山沒有名,倒是山上有座寺廟,名曰開元寺,該寺大雄寶殿內有北魏時期開鑿的一座大石窟。彭德懷帶著參謀人員實地考察,他看著沐浴在夕陽餘暉下紅得透亮的山岩,非常興奮地對大家說:“這山的石頭是紅的,太陽一照,紅上加紅,今天,我紅軍將士又登上此山,就叫它‘紅山’,這寺廟就叫它‘紅山寺’吧!我的指揮部,就設在這個石窟里!”隨行人員立即進到石窟,裝電話,掛地圖。作戰參謀按照司令員的吩咐在剛剛掛起的紅軍地圖上標上“紅山”、“紅山寺”兩個地名。從此,由彭德懷命名的紅山、紅山寺就在老百姓中叫開。至今,當地人一說起打拉池的紅山和紅山寺,就會情不自禁地向你講述開國元勛彭德懷親自為這山、這寺起名的故事……

西野右路軍進駐打拉池,部隊分散駐紮在打拉池、小水、老莊、毛卜拉、紅溝、楊梢溝、馬家台子等十幾個村莊。具有卓越的戰略眼光的西野司令員彭德懷,已把打拉池作為策應二、四方面軍,實現三軍大會師的大本營。他命令部隊在當地及周邊地區迅速開展建政活動,積極籌措糧草物資,首先為策應二、四方面軍做好物質準備。

9月中旬,紅軍在打拉池創建了打拉池農民委員會,魏正清任農會主席。農會成立後,在紅軍的組織和帶領下積極開展打土豪鬥爭。首先調查蒐集了十多戶惡霸地主的罪行材料,召開民眾大會,公布罪行,宣布沒收財產或限期繳出罰款。

水泉堡在打拉池北部約30里的黃河沿岸,是1932年陝甘工農紅軍游擊隊的誕生地,因而靖遠兵暴又稱“水泉兵暴”。由於曾接受過革命戰爭的洗禮,受到共產黨的影響較早,當地民眾思想覺悟比較高。9約下旬,七十三師政委陳漫遠率部隊到達水泉,鄉親們出門迎接,奔走相告,喜稱紅軍是“咱們的隊伍回來了!”家家掃院騰房,燒水做飯,像迎接親人一樣把紅軍招呼到家裡。不幾日,民眾就動員組織起來。10月初,紅軍在水泉堡召開軍民聯歡大會,陳漫遠政委首先向到會民眾介紹了陝北蘇區的情況,宣講了紅軍抗日救國的宗旨和統一戰線政策。進步青年萬良才代表民眾講話。會議經過民主討論,選舉產生了由8人組成的水泉堡農民委員會,寇世海任主任。農會成立後,立即帶領民眾積極分子奔赴各村莊,大張旗鼓地位為紅軍籌辦糧草,動員民眾有糧的出糧,有錢的出錢,無糧無錢戶向紅軍提供磨坊鍋灶,加工麵粉和熟食,組織婦女趕製軍裝和鞋襪,積極準備各種軍需物資。

在打拉池以南20里處,有一個大村莊叫三百戶。紅七十三師在9月下旬派出一支精悍的小分隊,經過小水、老莊,來到三百戶村,在沿途各村寫下了許多牆頭標語。紅軍小分隊進駐三百戶村後,首先走訪貧困戶,動員民眾支援紅軍抗日。曾參加過靖遠兵暴的老游擊隊員魏邦定,主動向紅軍介紹當地情況,送信帶路,還將紅軍帶到自己家裡住宿。鄉親們見紅軍軍紀嚴明,說話和氣,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與紅軍接觸。紅軍小分隊召集當地民眾選舉產生了由5人組成的三百戶村農民委員會,魏定邦擔任主席。農會的主要任務是替紅軍籌辦糧草和物資。在紅軍的帶領下,懲罰了幾戶藏糧不繳的地主老財,沒收了全部財產。紅軍戰士和農會成員、積極分子分頭在二百戶、高崖灣、郭家埫、三場塬等村莊向鄉親們做工作,宣傳紅軍的政策,動員民眾和開明紳士向紅軍捐糧捐物。無論是窮人還是富戶都積極回響。三場塬的連學禮向紅軍捐小麥1500斤,大煙200兩,騾馬各1匹,紅軍領導機關給連學禮發了“保護證”,其子連魁至今保存。

農會的成立,大大加快了為紅軍籌措糧草、物資的進度。打拉池的郭衍慶向紅軍捐小麥100斗(合1500斤),富戶楊貴廷向紅軍捐糧食2000斗(合30000斤),小水、老莊、毛卜拉等村莊的富戶和農戶都踴躍為紅軍捐糧。農會還廣泛發動農戶為紅軍磨碾糧食。打拉池的秦守福,為紅軍磨麵40多天,從白天到黑夜,磨坊、碾道里只換牲口不停磨,晝夜不停地加工糧食

1936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陝北保全正式作出三大主力紅軍在靜(寧)會(寧)地區會師,渡河“奪取寧夏”的重大決策。據此,中革軍委先後制定並下發“靜會戰役計畫”和“寧夏戰役計畫”。9月30日,彭德懷司令員立即命令十五軍團長途奔襲奪取會寧縣城。駐紮在寧夏同心城附近的十五軍團直屬騎兵團,接到軍團首長命令,在團長韋傑、政委夏雲飛的帶領下,從駐地出發晝夜兼程疾進會寧,於10月2日凌晨攻下會寧城,為二、四方面軍進駐會寧,實現三大主力會師掃清了障礙。

9月下旬,紅十五軍團七十三師二一九團,由團政委李國厚帶領,從打拉池出發,經野糜川、大蘆子來到會寧紅堡子一帶駐紮,做迎接紅二、四方面軍的準備工作。10月6日,紅軍偵知駐守靖遠縣城的國民黨新十旅李貴清派出一個團的兵力向紅堡子趕來,企圖阻止紅軍會師。李國厚帶領全團設伏,打退了這股敵人,除團長王五田等少數殘兵逃回,敵軍大部被紅軍殲滅。

1936年10月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將士在徐向前、陳昌浩的率領下進駐會寧縣城,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張國燾率紅軍總部和中央西北局機關、總部直屬隊、紅軍大學到達縣城,與前來接應的一方面軍十五軍團軍團長徐海東、政委程子華、一軍團一師師長陳賡握手擁抱。第二天,即10月10日,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慶祝紅軍會師聯歡會”。

10月18日,紅一軍團二師政委蕭華率領的紅五團和師政治部宣傳隊及後勤人員在會寧老君坡與紅二方面軍指揮部和主力部隊勝利會師。

打拉池史話

在漫漫絲綢古道、滔滔黃河之濱、巍巍屈吳山下,有一座千年古鎮——打拉池。絲綢之路上那悠揚的駝鈴,曾在這裡留下了渾厚的漢唐遺韻;清奮威將軍王進寶從這塊土地上走出,其矢志忠貞的戎馬生涯被當地人民引為驕傲和自豪;“靖遠兵暴”舉紅旗,打響了隴原大地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向國民黨反動統治開展武裝鬥爭的第一槍……

然而,這座古老重鎮被裝訂進中國革命的紅色史冊,成為名垂青史的紅色勝地,卻是她曾經和中國革命史上最為大的事件——長征,和中國共產黨、中國軍隊中的一位最富傳奇式的軍事天才彭德懷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上演了一幕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革命正劇:上世紀30年代中葉,為策應中國工農紅軍二、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三大主力會師,這裡曾是黨中央毛澤東派遣西征的西方野戰軍的統帥部;這裡曾是策應二、四方面軍北上的大本營;這裡曾是三軍實施“靜會戰役”、“寧夏戰役”、“海(原)打(拉池)戰役”的指揮部;這裡曾是中國工農紅軍最高級別的軍事將領會師的紅色勝地。

打拉池“北臨魯寇衝突之地,南控居民耕牧之場”,自古就處在民族衝突的最前沿。早在唐朝時期,這裡因盛產芨芨草,制繩業十分發達。用席芨草所製造之蒯繩,使黃河古渡口渡河必備之物,故當時地名叫“打繩川”。北宋初時,被西夏占據,置“達囉城”並築起城堡。後被朝廷收復,賜地名“懷戎堡”並屯兵守衛置“巡檢司衙門”。元朝,因成吉思汗的軍隊雇用的波斯(今伊朗)人組建的部隊,擔任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元軍放馬,牧場就在這一帶,因而被元軍稱為“達喇赤”,即蒙語“牧場”或“牧馬的地方”。可見,“打拉池”地名是由蒙語“達喇赤”演繹而來的。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又置“懷戎堡”並重築城堡。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乾鹽池改制海城縣,轄打拉池,遂改打拉池堡為打拉池分縣,置縣丞一員。

因打拉池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重鎮,又是寧夏通往甘肅蘭州的交通要道,歷史上雖然烽火迭起兵燹不斷,但商業貿易相對發達。自明清以來,征戰稍息,商貿開始活躍。因當地土質、氣候適宜種植罌粟(鴉片原料),且土地面積寬闊,種植面積大,收成也相對較高。每到收煙季節,這裡便商賈雲集,全國各大、中城市如西安、太原、成都、武漢等地的煙商煙販們蜂擁而至,再打拉池做煙土生意。明國初年,打拉池就有字號商家十幾家,城內設車馬店、飯店、戲院、煙館等。各種雜耍、小吃琳琅滿目,無奇不有。鹽土、水煙、山貨、牲畜、牛羊大量儲備,客商、腳戶南來北往,駱駝隊、馬幫隊、擔擔隊進進出出,好一派熱鬧紅火的景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