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錯銀帶鉤
戰國錯銀帶鉤為青銅鑄造,呈流線型,全素麵,主體部分施以錯金銀工藝,形成了富麗輝煌的視覺效果,掩飾了素麵單調的缺憾。錯金銀工藝大約始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戰國中晚期到西漢,最初主要用於銘文。戰國時期,青銅器形制和文飾比較單調,而金、銀卻具有美麗的光澤,及良好的延展性,因此被人們用來作為青銅器上的裝飾物。錯金銀的製作是先在青銅器表面預鑄出設計好的紋飾,紋飾底面需製成高低不平的凹面,然後在凹陷處嵌入極薄的金銀片或金銀絲,用厝石打磨,使之與器物表面相平,然後再用木炭和清水打磨,使青銅器表面和金銀的紋飾各顯出不同的色澤,映襯出瑰麗的圖案。
帶鉤是古代人日常生活的用品,也是衣服上的裝飾品。帶鉤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春秋墓葬中屢有實物發現,史料也有記載。由於帶鉤結紮起來比紳帶更便利,而取代了絲絛的地位。至戰國以後,帶鉤的製作也日趨精巧。它的作用,除裝在革帶的頂端用以束腰外,還可以裝在腰側用以佩刀、佩劍、佩削、佩鏡、佩印或佩其它裝飾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