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禮器[古代禮器]

青銅禮器[古代禮器]
青銅禮器[古代禮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周奴隸主,制定出整套禮制,規定了森嚴的等級差別,以維護奴隸制統治秩序。由於禮制的加強,一些用於祭祀和宴飲的器物,被賦予特殊的意義,成為禮制的體現,這就是所謂“藏禮於器”。這類器物叫作“青銅禮器”,簡稱“禮器”,或稱“彝器”。例如鼎原來是炊器,後來成為禮器中最重要的器種之一。按照禮制組合成的所謂“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傳》:“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是奴隸主統治權威的象徵。禮器的這種功能,在奴隸制繁盛時期最顯著。隨著奴隸制度的衰微,“禮崩樂壞”,青銅禮器逐漸失去了這種作用。

基本信息

分類介紹

種類

簋

青銅禮器品種繁多,數量巨大,工藝精美,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典型代表。青銅禮器可分為六大類: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和雜器。

炊器

烹飪食物的用器。也有將炊器歸入食器的。

按功能,有鑊鼎(煮肉食)、正鼎(又稱“.列鼎”“牢鼎”,盛肉食,最重要的禮器)和羞鼎(又稱“陪鼎”,盛調味品,正鼎的陪襯物)之分;按器型,有四足方鼎和三足圓鼎及有蓋和無蓋之分。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為四足方鼎,重達875千克,是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

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狀、紋飾相同而大小依次遞減的鼎,按奇數分組,毎組代表貴族的不同身份。據桓公二年何休注《春秋公羊傳》記載,天子用9鼎,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發現中,奇數的列鼎往往與偶數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如:5鼎與4簋相配,7鼎與6簋相配等,其中“9鼎8簋”為最高規格,天子用。

(lì)飪食器,禮器。有三隻袋足。由新石器時期陶鬲演變而來。

(yǎn) 蒸食器,禮器。器型由甑和鬲上下疊摞而成。上部甑盛放食物,下部鬲用以煮水,中間設穿孔箅,以利於蒸汽通過。

虎食人 提梁卣 商晚期 虎食人 提梁卣 商晚期

(xǖ)飪食器或盛食器,禮器。以煮或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為主。橢圓口,兩耳,四足或圈足。有蓋,蓋上有足,取下蓋翻置即成另一器皿,食畢歸置如一。 食器盛裝食物的器具。

(guǐ) 盛食器,禮器。流行於商代至到戰國時期。形似大碗,圓口,雙耳,圈足。《周禮·地官·舍人》載:“凡祭祀,共簠簋”。青銅簋造型多樣,早期無耳,後來有雙耳、三耳或四耳簋,也有三足、四足或圓身方座簋。重要禮器。據《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發現而知,簋常以偶數與奇數鼎同時出現。

(fǔ)盛食器,禮器。盛行於西周末至春秋初。長方形,有蓋,蓋與器身造型相同而略淺,也有四足,其蓋功能類盨蓋。

盛食器。流行春秋戰國時期。用來盛放乾食或湯、羹類。作為禮器,以偶數組合出現,豆是向神靈供獻犧牲食品的最後一道器具。多無耳,春秋時豆盤兩側加耳,戰國時豆盤上加蓋。

(duì)食器,禮器。用於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物,於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漸取代商周的簋,於盛肉的鼎配合使用。整器為球體或卵圓體,俗稱“西瓜鼎”。

盛飲器,禮器。敞口,深腹,有耳或無耳,圈足。

(zǔ)割肉用的砧板;作為禮器,是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由木製砧板演變而來。方形,兩端有足,似幾,也稱“俎幾”。

酒器

盛酒或飲酒的器物。商代貴族飲酒成風,西周初曾嚴厲禁酒,西周中期以後青銅飲酒器大為減少。

飲酒器,重要的禮器。從商流行至春秋。圓腹,也有個別方腹,口部前端有流(出酒

的流槽),後部有尖狀尾,流近口兩側各有一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個錐狀長足。

《儀禮·特牲禮記》註:“爵一升,觚二升,觶三升,角四升,散五升”,商、周時期,飲酒器越小,主人地位越顯赫。《禮記·禮器》上說:“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散。”

商朝時貴族隨葬以青銅爵、觚為中心器具,小貴族隨葬只能用爵、觚一對,隨著貴族身份的提高,觚、爵數量也有所增加。商王后婦好墓內發現爵40隻,觚54隻。

獸面 斝 商早期 獸面 斝 商早期

(gū)飲酒器和禮器。盛行於商周時期。圓形,細長身,口沿和圈足外撇,狀喇叭,侈口,細腰,腹部凸起。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較為粗矮;商晚期至西周早

期,觚身細長,中腰更細。隨葬時與爵共為中心器具。

(zhì)飲酒器,禮器。形似尊而小。侈口,圓腹,圈足,多數有蓋,西周

時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圓的,春秋時演化成長身,狀觚。

《禮記·禮器》道:“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jiǎ) 盛酒器或溫酒器,禮器,禮書上稱為“散”。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侈口,口沿有柱,寬身,一鋬(pàn,耳),下有三足。地位較低的小貴族用器。

大中型盛酒器,禮器。亦作“罇”。流行於商周時期,春秋後期偶有所

見。有圓尊和方尊之分。口部侈大,粗頸,深腹,豐肩,有的肩上飾三

犧首,圜底,高圈足或方足。

代表性器物有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四羊方尊。

盛酒器和水器,禮器。流行於商至漢代。器型較多,有圓形、方形、

扁圓形、八角形、瓠形等。有圈頂壺蓋,蓋可倒置用作杯。

代表性器物有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戰國早期的宴樂狩獵水陸攻戰紋壺。

(léi)大型盛酒器和水器,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器型有圓形、方形。

圓形罍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有環形或獸首形兩耳或四耳,

下腹部一側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禮儀·少

牢饋食禮》載:“司空設罍水於東”,可見罍又有盛水的用途。

(yǒu)盛香酒的禮器。盛行於商至西周。橢圓口,圓腹、橢圓腹或方腹,腹深,圈足,有蓋和提梁;有也圓筒形卣、方形卣及鳥獸形卣。典型的鳥獸形卣有法國賽努奇博物館收藏的虎食人提梁卣。

嵌紅銅 狩獵紋 敦 戰國早期 嵌紅銅 狩獵紋 敦 戰國早期

(gōng)盛酒或飲酒器,禮器,也稱“兕(sì)觥”。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

狀,背為蓋,流為頸,身為腹,四腿做足。。

方彝盛酒器,禮器。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長方形器身,直口,直

腹,少數下腹外鼓成曲腹狀,蓋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頂形,圈足

上往往每邊都有一個口,蓋與器身往往鑄有4條或8條扉棱。

“彝”本是青銅禮器的通稱,宋人始稱這類器物為“方彝”。

(bù)盛酒器,亦用於盛水或醬,禮器。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圓體,斂

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獸頭耳或無耳。亦有方形瓿。

(hé)禮器。主要用於盛水以調酒味的濃淡,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圓

腹,帶蓋,前流後鋬。商周時期為袋足或柱形足。春秋戰國時為鳥、

獸首流,蹄形足,有提梁。

盉也作注水器。

(juē)飲酒器,禮器。狀爵,但無流和柱,兩翼若尾,有的有蓋。

小貴族用。

(zàn)挹(yì,舀)酒器,禮器。長柄,前端作杯狀,是從儲酒器內舀酒用的勺。

(fǒu)盛酒器,禮器。大腹小口,有蓋。由陶缶演變而來。陶缶有盛酒器和樂器兩種功能。

水器

沃盥時用的注水或承水器。

商周時期,貴族舉行禮儀活動或宴前飯後要行沃盥之禮,以表示虔敬。《禮記·內則》載:“進盥(洗手洗臉),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澆水)盥,盥卒授巾”。

承水器,禮器。商早期始用,戰國後演變為洗。商代為圓形,敞口,平緣,腹較深;

西周多為圈足,有的有獸形耳或環耳,或前有寬流。

(yí)注水器,禮器。盛行於商周,漢代以後出現金銀匜、漆匜。長橢圓形,前有流,後有鋬,多有四足,有的有蓋。

鳳鳥紋雙龍耳 盤 西周中期 鳳鳥紋雙龍耳 盤 西周中期

大型盛水器,禮器。《說文》金部:“鑒,大盆也。”初為陶質,春秋中期至戰國流行

青銅鑒。由盛水引申為鏡子之用。平底,窄口緣,有肩,雙耳或四耳,有耳為獸首銜環。

樂器

西周時期,為維護以周天子為中心的有秩序的統治,周公旦開始制禮作樂,即周禮。在祭祀、宴飲、婚嫁、葬喪舉行禮儀時,敲擊青銅器物,發出悅耳之聲,這種器物即“樂器”,這種悅耳之聲即“禮樂”。後樂器逐漸成為娛樂之器。

(náo)打擊樂器,禮器。又稱為“鉦”或“執鍾”。最早的青銅樂器之一,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圓形,以兩片為一副,相擊發聲。

搖擊樂器,禮器。狀鍾而小,腔內有銅舌,搖之發聲。

(zhēng)打擊樂器,禮器。也稱“丁寧”。盛行於春秋時期南方諸國。狀如小型鐘而狹長,有長柄可執,口向上,以槌擊之而鳴,大小不同的鉦組合稱“編鉦”。

殷周時代的鐃也稱“鉦”,但與春秋時期的鉦器型不一樣。

鎛鍾 春秋中晚期 鎛鍾 春秋中晚期

打擊樂器,禮器。盛行於西周和東周。上部為“鉦”,鉦部的紋飾稱為“鍾帶”或“篆間”;下部為“鼓”,鑄有精美的圖飾;鐘口兩角為“銑”,鍾唇為“於”,鐘頂為“舞”,舞上有柄者為“甬鍾”,帶鈕者為“鈕鍾”。鍾兩面有36個乳釘狀突起。從大到小依次排列成一組稱“編鐘”。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編鐘,多達65件,音域寬廣,音色優美,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及樂器製造的高度水平。

(bó)大型單個打擊樂器,禮器。又稱“特鍾”。始於西周。單獨懸掛於一簨(Sǔn,鍾架橫樑),用木槌擊奏。

打擊樂器,禮器。青銅鼓最早發現於商朝,鼎盛於漢代。

雜器

在出土的禮器中,有的作用不明,故歸為“雜器”。其中有 方形器箕形器等。

主禮器

:玉、酒、犧牲、黍稷。

〔祭天〕用玉——“石之美者”。源於人類歷史中99%以上石器時代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石崇拜。正是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第一次加速發展。青銅時代,則是第二次大加速度發展。這是人類第一次使用金屬。

〔祭祖〕用酒、犧牲、黍稷,盛以青銅器。

酒——使人類達到最原始的狀態,以與天、祖溝通。源於“物類相感”的理念。

〔例〕中國古人崇奉的兩種聖蟲:蟬與蠶。它們的蛻皮、羽化,反映了留連人世,關照後代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中國古人的生死觀,或者說“終極關懷”。蟬的習性是“飲甘露”,“甘露”象徵著“天地清和之氣所鍾”,具體化就是酒。蠶絲被用作祭祀禮服,特性是聖潔和精細。蠶也是中國古人最早豢養的昆蟲,有神蟲的地位。曾有“帝王一日三省蠶”的規矩。

犧牲——如這兩個字的偏旁部首所示,犧牲是以牛為主的。其排列方式即所謂的“九牢”。

黍稷——黍稷之精者為“糧”(米+良),但不能祭祀。因為要在最原始狀態下與天、祖溝通,必須反映“朴”的含義。但是,也不能取用最粗的“稻”。(南方食稻,到漢代才脫皮。)這裡同樣反映了“中庸”的指導思想。

以上祭品的盛器,就是當時的尖端科技產品——青銅器。作為盛裝禮器之用的青銅器,具有特殊的材質、造型、紋飾和用途。需要注意的是,青銅本身不是禮器,它所盛之物才是禮器。

分類

按用途歸類

酒醴之盛:觚,爵,卣,罍,斝,觶

沐水之盛:匜,盤,鑒(照鏡,冰櫃),潔字原寫作絜,就是從這裡來的。

犧牲之盛:鼎(三足鼎立是最穩定的結構)、鬲、甗

(全世界的陶器都以圓底始(果殼橫削去一截),後來才發展出平底、多足。)

黍稷之盛:簋

儀仗器:斧、戚、戈、矛、鉞

樂器:鍾、鏞(大鐘)、鐸、鈴、鐃

炊具:

按化學成分歸類

砷青銅——>鉛青銅——>錫青銅(商周)

〔紋飾〕

主要母題:獸面、龍(水的象徵)、鳳(風的象徵)、蟬、蠶、火、“饕餮”

作用:鎮懾,渲染氣氛。

張光直:“獸是天人溝通的工具。”(不全面)

——“大人世及以為禮。”“世及”即父子相襲,統治者壟斷了天人溝通(祭祀)的權力,把“天”神化、鬼化,與人民距離拉遠,以領導民眾。(“絕地天通”)

(巴別塔?)

〔銘文〕

文字和禮器的天作之合。

——“殷道親親,周道尊尊。”

“親親”即諸子平等,兄終弟及,看重自然關係,不是“禮”的體現。

“尊尊”即宗子(嫡長)獨尊,壟斷祭祀祖先的權力。“別子為(另立)宗”。

鑄造技術

一、商、西周時期的鑄造技術

一模一范

二次鑄造

加工磨礪

二、春秋時代的鑄造技術

失蠟法

錯金銀

與玉器

白巍,通選課《中國美術史》,2002年9月。

〔玉〕

上古,人們認為玉即“美石”——色澤鮮艷,手感光滑的石頭。最貴者為翠色。具有透、潤、柔、溫涼的特點。

龍形玉飾——反映了古代龍與豬的相似性。考古實證:碧玉龍,玉豬龍,鬣吻俱備。

〔青銅〕

1。從原始時代的代表材料彩陶,發展到先秦時代的代表材料青銅。

2。調節銅和錫的比例,可以控制青銅的硬度,以區分用途。詳見《周禮·考工記》。

鄭州博物館藏品甚精。

3。青銅器始於夏(河南偃師有發現),鼎盛於商,品類繁多,用途廣泛,風格凝重雄奇,紋飾繁複怪異,具有一種獰厲美,鎮懾感。

4。分類:

青銅禮器[古代禮器] 青銅禮器[古代禮器]

酒器:爵,角,斝,觥(獸形),觚,尊,彝,卣,罍

武器與工具:戈、鉞、矛、鏟

食器:鼎、簋、豆

水器:盉、盤(祭祀用)

雜器:車飾、馬飾、衣帶飾

裝飾紋樣以饕餮為代表。

5。到周代,青銅器由禮儀性向實用性發展,外形和紋樣變得較為輕靈和世俗化,花紋由方形基調變為圓形基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