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鑄造工藝

青銅器鑄造工藝

青銅器鑄造工藝有塊范法和失蠟法兩種基本的方法。

青銅是金屬中最早的合金。我國古代青銅器鑄造工藝有一套複雜的方法。

合金

青銅是金屬中最早的合金。人類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經過高溫使它熔合在一起,成為另一種金屬,從而具備了新的物理和化華性能,這就是合金。合金在鑄造方面是屬於再創造,青銅是合金的首創。青銅通常是純銅(Cu)的與錫(Sn)的合金,稱為錫青銅,與鉛(Pb)的合金,就是鉛青銅。中國古代許多錫青銅個常含有少量的鉛。青銅作為一種合金,與純銅相比,優點是硬度高,熔點較低,金屬光澤和抗腐蝕性能好。純銅就是紅銅,熔點足1084.5℃,若加上15%的鉛,熔點降到960℃, 若加25 %的錫,熔點為810℃。用鉛青銅熔點也低,然而加錫或加鉛,其意義不僅在於降低熔點,更重要的是對合金的硬度有不同要求。加錫的合金有較高的硬度和光澤。鉛不能熔解於銅內,只能在銅液中均勻地分布作滴狀浮懸,加鉛於銅,使銅液在灌鑄時流暢性能好,錫青銅中含有少量的鉛是商周青銅冶鑄的一個特點。中國古代青銅合金配比技未和當複雜,反映了青銅器鑄造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

塊范法

對各個鑄銅遺址陶范及有關跡象的研究,使我們了解了商周青銅器的鑄造過程,大致表述如下(以觚舉例):
1 用特製的泥做成待鑄觚的實分泥模,並將圈足部分分開,並雕塑紋飾的主幹。
2 將泥模倒置在座上,然後敷泥分范。
3 修整外范,並加刻精細的花紋,將外范拼接成兩塊或三塊。
4 在觚的底部製作銘文范,然後嵌人。
5 在泥模上均勻的颳去紋飾,在台范時形成空隙,此空隙層即為待澆鑄器的厚度。
6 製作澆口和冒口後的剖視泥范。
7 將泥范陰乾,並用600 ℃ 左右的溫度焙燒成陶范後備用,在澆鑄前陶范經過預熱後,再灌注銅液。
8 待熔液冷卻後,打碎外范,取出青銅器。

陶范陶范
青銅器大都為分鑄,或稱二次鑄造。在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中,有的器有活動部件,如卣的提梁是與器連線的,但又能活動,盉的蓋與器用活動的鏈條相連線,有的器上裝有立體的附飾,這都是以次澆鑄不能完成的。鑄工們的長期勞功實踐中,創造了分鑄法。先是降器物的小件如提梁、把手等澆鑄成,再將小的鑄件嵌放在器的主體範上固定住,與待鑄青銅器固定部件或活動部件的空腔套嵌在一起,中間用范料隔開,這樣,先鑄的部件和器體就能固定或套鑄在一起了。也有些青銅器則先鑄器體,再合鑄附屬檔案或附飾。

失蠟法

失蠟法鑄造青銅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見於文獻記載卻比較遲。宋人王溥《唐會要.卷八十九.泉貨》引鄭虔《會粹》說:唐初鑄開元通寶,〔歐陽〕詢初進呈“樣”自文德皇后在蠍樣上掐一甲跡(指甲的痕跡),

曾侯乙墓出土銅器鑄造專家研究認為是失蠟法曾侯乙墓出土銅器鑄造專家研究認為是失蠟法
因此錢上留有掐痕。“蠍”是蠟的古寫,“蛻樣”蠟模。這是有關熔模法的最早記載。但對此也有不同看法,認為錢上所留的浪跡是凸痕。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最早敘述了失蠟法的工藝過程。明宋濂等撰《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第三十五.百官一》有“出蠟局提舉司”,專司銅器鑄造。明朱應星《天工開物》詳細記載了萬鈞鐘的失擠鑄造工藝,並載有好蠟料配方。失蠟法在我國的起始和套用,是冶鑄史上一個重要的課題,長期來,對中國什麼時代開始用失蠟鑄造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