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濕遍·悼亡

《青衫濕遍·悼亡》是一首離別詞,由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作。這首詞歷來廣為傳唱,它寄思有端,抑鬱難釋,情深意濃,遠及幽靈之地,實勘傷心斷腸之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青衫濕遍·悼亡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納蘭性德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

青衫濕遍·悼亡青衫濕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頭扶病,剪刀聲、猶在銀釭。憶生來、小膽怯空房。到而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淒涼。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咫尺玉鉤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殘陽。拼把長眠滴醒,和清淚、攪入椒漿。怕幽泉、還為我神傷。道書生簿命宜將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圓密誓,難禁寸裂柔腸。

注釋

①扶病:帶著病而行動做事。

②銀釭:銀燈。古代以油燈照明,貴族大家多用銀制燈台,故稱銀釭。

③玉鉤斜:隨代葬埋宮女的墓地。《陳無己詩話》:“廣陵亦有戲馬台下路號玉鉤斜。”這裡是指亡妻的靈寢所在地。

④判:同“拚”。此處甘願之意。周邦彥《解連環》:“拚今生對花對酒,為伊淚落。”

⑤椒漿:即椒酒,以椒實浸制之酒,多於元旦飲用。這裡是指祭奠之酒漿。

⑥幽泉:墓穴,代指亡妻。

⑦將息:保重、調養之意。

⑧怨粉愁香:粉香,代指女人。怨粉愁香是喻指男女間的恩怨私情,這裡借指與妻往日的濃情密意。

譯文

想到你,淚水就將我的青衫衣襟打濕!你對我的真情和關慰,點點滴滴我又怎能忘記呢?半個月前你還帶病而強打著精神做事,當時你剪燈花的聲音現在還仿佛留在銀燈邊。回想起來,你生性膽小,連一個人在房子裡都害怕,可如今你卻在那冷冷的幽暗的靈柩里,獨自伴著梨花影,受盡了淒涼。我願意為你的靈魂指路,讓你的魂魄再一次到這迴廊里來。

你我近在咫尺,正一樣地消受著這夕陽晚照下的荒原淒景。我願用我的熱淚和著祭祀的酒漿把你滴醒,讓你又活轉過來,可又怕你醒來後繼續為我傷神,你定然會說:你書生命太薄,應該多多保重,不要再耽於兒女情了!但我卻記得你我曾有過的密誓,現在想來那誓言真的難以實現了,想到這一切又怎能不叫人肝腸寸斷呢?

作品賞析

納蘭性德前妻盧氏卒於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三十日。納蘭與盧氏夫妻伉儷情篤,故盧氏的早亡使納蘭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他悲痛欲絕,柔腸寸斷,遂於此後,“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猶多。“(葉舒崇《皇清納臘室盧氏墓志銘》寫了大量的悼亡之作。其中有的明確標出悼亡,有的雖未明標悼亡的字樣,但卻明顯地是為亡妻而作。這些詞在納蘭的三百多首詞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是他的詞中最為生動感人的佳作。這首詞,從“半月前頭扶病”句來看,當是他所賦悼亡之作中的第一首,作於盧氏亡故的半月後。詞情悽惋哀怨,真可說是一曲聲聲血、字字淚的奄歌惋唱,讀來令人為之淚下。周之琦《懷夢詞》中有和此調者,題曰:“道光乙丑余有騎省之戚,偶效納蘭容若為此,雖非宋賢遺譜,其音節有可述者。”故可知此調為納蘭之自度曲。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清詞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納蘭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納蘭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善騎射,好讀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詞以小令見長,多感傷情調,間有雄渾之作。也能詩。有《通志堂集》。詞集名《納蘭詞》,有單行本。又與徐乾學編刻唐以來說經諸書為《通志堂經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