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地學家首次測得大地震前地應力數據
本報北京11月21日電青藏高原的形成及演化與環境災害密切相關,地應力(地殼岩石受力情況)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地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測得8級左右強烈地震前、後的應力對比觀測數據,其成果刊登在美國《地球物理通訊》上。這是記者從今天在京舉行的青藏高原地質過程與環境災害效應學術研討會上獲悉的。
青藏高原是全球地殼運動最活躍的地域之一,它的形成機制、隆升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已經成為國際地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大陸板塊的會聚引發深層能量交換和深部動力學過程,形成現今仍在活動的喜馬拉雅山東構造結,成為大陸地震活動最頻繁、地質災害危害性最大的地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在上世紀60年代初,就開始著手地應力的研究,成功地為部分礦山、水庫等工程提供了準確的地應力數據及其工程設計建議;在邢台、唐山等大地震後,迅速地捕捉到地應力等相關數據,試圖找出規律以進行地震預報。
2001年8月底至9月初,在為青藏鐵路沿線進行活動斷裂與隧道應力測量中,發現崑崙山隧道處地應力數值異常高,由於以前沒有當地地應力資料,其原因不明。地學家迅速向有關部門作了匯報。11月14日,崑崙山發生8.1級大地震。震後,地學家又進行了原地複測,發現:地應力數值只有原來的1/3,方向也發生了偏轉,這是全世界惟一的,在大地震前測得的地應力數據。為此,地學家們建議,應加強青藏應力狀態系統研究,建立平台,找出規律,以期在地震預報方面取得突破。
來自全國各地的地學家將以青藏高原地質過程、青藏高原第四紀環境變遷及青藏高原活動斷裂、地震與地質災害、地質力學創新與發展四個專題,60多個題目進行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