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莖,葉,經蒸餾而得的液體。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脾、腎經。
功效
清熱除煩,清暑辟穢。
主治
勞瘦骨蒸,虛熱,虛煩、盜汗,腰膝酸痛,口乾,口渴,中暑,久瘧,久痢。
用法用量
內服:3-5毫升,沖服。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40-150cm。全株具較強揮髮油氣味。莖直立,具縱條紋,多分枝,光滑無毛。基生葉平鋪地面,開花時凋謝;莖生葉互生,幼時綠色,老時變為黃褐色,無毛,有短柄,向上漸無柄;葉片通常為三回羽狀全裂,裂片短細,有極小粉末狀短柔毛,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具細小的毛或粉末狀腺狀斑點;葉軸兩側具窄翅;莖上部的葉向上逐漸細小呈條形。頭狀花序細小,球形,徑約2mm,具細軟短梗,多數組成圓錐狀;總苞小,球狀,花全為管狀花,黃色,外圍為雌花,中央為兩性花。瘦果橢圓形。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曠野、山坡、路邊、河岸等處。分布於我國南北各地。
相關論述
《中國醫學大辭典》:“明目,退熱,清暑,辟穢。治勞瘦骨蒸,虛熱,虛煩,盜汗,久瘧,久痢,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