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子由來
虎子以其形似伏虎而得名,是當時的實用便器(夜壺)。“虎子”的出現據說還與西漢名將李廣有關,《西京雜記》曾記載,某一天,李廣和他弟弟一起打獵,射死一隻臥虎,便“鑄銅像其形為溲器,示厭辱也”。雖然這可能只是個傳說,但它說明,把夜壺製成虎形,反映了古人對老虎既畏懼又厭惡的心情,同時又希望將門出虎子的複雜心理。有人認為虎子是酒器或水器,不是夜壺。可是從解放後出土的文物情況看,虎子都出於男性墓或夫妻合葬墓的男性一邊,而且都放在死者腳邊或單置一處。亦可說明多為便器。又山東沂南漢代畫像石中有一幅滌器圖,圖上有一僕人在庭院裡手持笤帚掃地,身後有一口大水缸,地上放著一隻虎子。從這幅滌器圖可以看出,這種隨便放在地上的虎子,絕不會是酒器;而虎子的造型與結構,也不適宜用來做取水工具。筆者認為這種平屁股的虎子就是便器(夜壺)。理由是可以站立,便於使用。
東吳青瓷虎子
南京系六朝古都,六朝是指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其都城都在建業(今南京)。 六朝青瓷是當時燒制於江南地區的青瓷器,以浙江越窯為最美。青瓷虎子是這一時期墓中的隨葬品之一,東吳、西晉時的虎子外表浮雕裝飾較多;而東晉和南朝的虎子基本上就沒有裝飾了。筆者收藏一件東吳越窯青瓷虎子,全長22.9厘米,通高18厘米。器身造型寫實生動,觀之令人賞心悅目。器物為蠶繭形,頭上堆塑刻畫成虎頭狀,圓口方唇,鼻孔上仰,雙目突出,雙耳豎起,四肢蹲曲,猶如一隻仰天咆哮的猛虎。背後塑有一隻彎曲的小尾,幼虎的形象生靈活現。胸部凸起,上有雙圈。背上連一繩紋形環狀提梁,以便提取。通體遍施青釉,釉質晶瑩潤亮。正如唐代詩人陸龜蒙贊青瓷所言: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綠翠來。東吳虎子構思巧妙,器物造型設計獨具匠心,整體造型追求與虎形神兼似。
西晉青瓷虎子
通高26.8厘米,長28.5厘米。青色釉,灰白色胎。體形似虎,作豎尾跪地長嘯狀。虎頭高昂,嘴部張開成圓口形,器身部有線條紋及圓形戳印紋,象徵虎的皮毛,四足屈跪腹下,虎尾上翹至頸部形成提梁。虎子出現於東漢,六朝時常用於隨葬。其用途有兩說:一說是盥洗用器,一說是夜壺。
各地藏品
鎮江博物館
江蘇省鎮江博物館藏,長30厘米,口徑7.4厘米,高20.4厘米。虎子即尿壺。此造型活潑、釉色光亮,當為精品。
安徽省博物館
西晉時期
高22厘米 口徑7.8厘米 長29.5厘米
1959年安徽肥西出土
青瓷虎子東漢開始出現,為六朝墓中常見的青瓷隨葬品之一。此器呈蠶繭狀,兩端略鼓,中腰微斂,圓口,呈虎頭狀,四肢向前屈曲,頸背間有圓條半環形提梁。腹左右刻劃羽翼。
湖州市博物館
南朝青瓷虎子一九七四年三月湖州市埭溪鄉沙河出土,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館藏 高18厘米 長17.3厘米。虎昂首引頸長嘯,雙眼威猛有神,虎腰內收而微微下塌,更加襯托出寬闊有力的前胸。臀部重心略向後移,後肢屈蹬,前肢斜撐,生動表現了虎的勇猛神態。
江西省博物館
江西省博物館館藏,西晉時期,虎子象形味濃,更加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