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背景

影片將視角放在胡耀邦1952年調任團中央書記之後的5年,這期間,他鼓勵年輕人勇敢追求愛情,讚賞年輕人堅持追求理想的勇氣。而電影中胡耀邦身為父親和丈夫的橋段,讓兒子胡德平和家人在熒幕前感動落淚。
事實上,這部散發著濃厚時代感的電影,製作過程困難重重。但製片人張葆青從未動搖過拍攝的決心,因為它“將填補中國電影史上的空白。”
劇情介紹
37歲的“孩子王”

這是胡耀邦在《青春激盪的歲月》中第一次出鏡。
1952年夏天,毛澤東揮筆點將,胡耀邦被指定接替馮文彬,擔任團中央書記。據秘書高勇回憶,那時的胡耀邦一心想搞建設、蓋大樓,從沒想到會去團中央。
在小女兒滿妹的記憶里,“父親得知任命後,情緒低落,盤腿坐在床上,對著秘書曹令,一臉不高興地指了指身邊熟睡的胡德平說:孩子都這么大了,還要我當孩子王。他們(指陳丕顯、譚啟龍)都比我合適嘛!”
那時,人們總覺得,“家有三斗糧,不當孩子王”。但是,不高興歸不高興,胡耀邦想了一夜,第二天還是到團中央報到。
電影濃墨重彩的地再現了胡耀邦和幹部們第一次打招呼的情景:“今天第一次跟大家見面,情況不熟,但還是要有個開場白嘍,以後的工作中,如果大家發現我有什麼做得不好,有什麼缺點錯誤,希望大家不要有什麼顧慮,大膽直接地向我提出批評。如果大家覺得有什麼不方便,也可以直接向中央反應,也就是提意見,告狀嘍!當然嘍,要告明狀,不要告陰狀,君子坦蕩蕩嘛。”
這是高勇第一次見到胡耀邦。與他想像中不同,胡耀邦留著小平頭,個子較矮,微瘦,秀氣精神,完全是一個小青年的模樣。“他講話實在,沒有空話,沒有官腔,沒有架子,平易近人,朝氣勃勃。”
胡耀邦要求所有人稱呼他為同志:“我,胡耀邦這個名字,老爺子取的就是要讓大家叫的嘛。我希望大家以後一律稱呼我為耀邦,怎么樣?”
高勇記得,胡耀邦性子有些急,常發脾氣。“身邊人要是辦錯了事,他批評起來絕不留情,尤其是熟人、身邊的人。但落到文字、組織處理上,他字斟句酌,非常謹慎,生怕過頭。”
電影中,舞蹈隊的沈平不願隨同學們一同去北大荒墾荒,而是選擇留在大學繼續自己的藝術之路。而她的故事卻被以“心靈深處長滿了膿瘡”為題,登上了《中國青年報》。
胡耀邦知道後斥責《中國青年報》社長張笑非:“作為一種思想傾向,可以拿出來討論。可你把人家點名點到團中央的機關報,考沒考慮到這個同志的感受?!”胡耀邦說,會建議團中央書記處處分張。
張笑非憤然離去,在院子裡的大槐樹下,一屁股坐到石凳上。掏煙,煙盒空了,他沒好氣地一揉,扔到地上。
一支煙突然遞了過來。張笑非猛地轉過頭,見是胡耀邦,不接,把身子扭向一邊。
胡耀邦笑著說:“笑非同志,我是湖南人,辣椒脾氣,一向講話直來直去,你不要介意……”
他將煙點燃,遞了過去。
青年人的良師益友
早在2013年3月,張葆青就已經開始策劃這部電影,“胡耀邦和我是湖南老鄉,我想用這部電影來紀念他。”最終,影片由瀟湘電影集團負責拍攝。為了了解最真實的胡耀邦,編劇王青偉翻閱大量文章書籍和影視資料,他兩次赴京拜訪胡德平和胡耀邦曾經的秘書高勇,獲得不少珍貴的史料細節。
高勇告訴王青偉,胡耀邦講話嗓門大,說起話來手舞足蹈,有時說到勁頭上,會直接跳上桌子。
王青偉把這個細節寫進了劇本——在北京市團委的禮堂里,幾百名代表在聽胡耀邦演講,講到興頭上,胡耀邦跳上椅子。他在一旁批註,“這是胡耀邦的是一種習慣,一種本真,他站在那裡,激情四射。”
但劇本送往重大革命和重大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審讀後,對方認為,過於逼真地還原細節,可能有損於人物的正統形象,建議刪除。就這樣,劇本來來回回修改了6次,才終於定稿。
為了更好地表現胡耀邦和青年人的相處,編劇王青偉在“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前提下,虛構了數名年輕大學生的形象。
電影裡,胡耀邦安慰熱愛舞蹈的沈平:“去北大荒固然好,但去北大荒不是青年人實現理想的唯一途徑。做一個舞蹈家有什麼不好的?”
電影中年輕的《中國青年報》記者江戈不願遵從包辦婚姻,從家裡逃婚,卻被捅上內參。江戈跑到胡耀邦家中,在飯桌上委屈地流淚,胡耀邦鼓勵她,要勇於追求自己的愛情。
對於青年人,胡耀邦總是像朋友一樣耐心、溫和。胡耀邦根據自己幾十年的經驗總結道,跟青年人打交道,要講真話,要講心窩裡的話。“你盡講假話、空話、套話,哪個願跟你交朋友?”
胡德平記得,“父親常說,一味地批判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不是關心愛護。而是要通過教育和引導,用熱情來感化幫助年輕人。”
“他不是年輕人的官老爺,而是率先垂範的良師益友。”
三、1950年代的青春

那是專屬於1950年代的青春——建設祖國、奮鬥甚至自我犧牲。
這部被定義為青春類題材的電影,被賦予了一個符合年輕人滿腔熱血特質的片名——《青春激盪的歲月》。
據編劇王青偉介紹,影片中墾荒隊的人物雖為虛構,但故事都有史實來源。例如,喻大華的原型,正是北京志願墾荒隊隊長楊華。
1953年,中國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畫,1955年上半年,北京團市委召開第三次團代會,胡耀邦在會上號召“青年人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開發邊疆,建設邊疆,到那裡安家落戶。”
他的號召得到了一批青年的回響。當年8月,楊華等5人向北京市團委遞交申請書,表達赴邊疆墾荒的願望和決心,他們決定組織60人的墾荒隊,“不要國家一分錢,為國家開墾3000多畝荒地,增產30萬多斤小麥。”
胡耀邦為他們送行時,親手將“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大旗授予他們,“這面旗幟代表了全國一億兩千萬青年對你們的希望,請你們不要玷污了這面旗幟。祝你們高舉著這面旗幟英勇地前進!”
在場的青年熱血沸騰。
從1955年到1956年9月,全國有近20萬名青年參加了墾荒事業。“墾荒”幾乎成為那個年代部分青年的共同記憶。
影片中,北大荒的破舊茅草房裡,幾名青年橫七豎八地躺在木板床上,有人打著呼嚕,有人發出夢囈。
在勞動之外,隊長喻大華拉起了手風琴,百餘名青年或坐或站,在那裡迎風高唱。
喻大華在給女友地信里寫道:這是一片全新的天地,它深深地吸引著我們,既艱辛又浪漫……
電影開拍前,胡德平擔心,能不能拍出50年代青年墾荒和知青上山下鄉的區別,“從表面上看,這兩段時期非常相像。”最終,影片對年輕人群情激昂建設祖國的刻畫,打消了他的顧慮。
影片展現出的樂觀、理想和浪漫主義,打動了胡德平,但他記得,浪漫主義之後實際的困難很多,“走了不少彎路。”在他看來,結合現實與浪漫共同講述1950年代的故事,才是真實的。
被電影打動之餘,胡德平擔心,如今的年輕人已無法理解那個年代的一腔熱血。
他明白,現在的年輕人更願意走向國外,而橫在國內年輕人面前的,是大城市買房的現實問題。
“現實主義的東西一定不能否定,但我們也要有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胡德平告訴搜狐新聞。
“只有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才能激發出年輕人的激情。”
主創人員
《青春激盪的年代》由王寧、李嘉諾、張哲人、王子軒領銜主演。
執行製片人:劉漢城
編劇:王青偉
幕後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