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地帶

青年地帶

“青年地帶”是共青團參與社會治理創新的品牌項目,是共青團服務青少年的專屬陣地,由廣州市和海珠區兩級財政共同出資,委託共青團海珠區委員會進行監管,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由專業的社工機構承接,為海珠區6-30歲的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無償服務,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引導、服務青少年和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職能。

項目發展歷程

2007年底,海珠區被團中央、民政部、綜治委確定為全國首批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者試點城區。2012年,“青年地帶”項目實現了共青團參與政府購買服務從試點探索到全面推廣的跨越式發展,成為共青團推進樞紐型組織建設,服務社區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的重要抓手。

2008年2月,團廣州市委、海珠區政府共同推動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按照“社會化運作,職業化發展”的思路,貫穿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理念,委託團海珠區委牽頭對項目進行統籌、管理及監督。經過摸查與調研,首批“青年地帶”社工站設在華洲街、赤崗街、海幢街,赤崗中學、綠翠中學(即“三街五站”,每年由區政府投入經費200萬元)。2009年10月,“青年地帶”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每年由市民政局新增投入經費100萬元;2010年初,擴大服務規模,共設8個社工站;2011年2月,探索專業社工服務的非政府購買模式,引進社會資金150萬,開展鳳陽街外來務工子女支援服務——小雁子計畫,設站點1個,合計9個社工站點;2012年9月,“青年地帶”項目結束試點,正式全區全面推廣,市區兩級財政按照1:2配套,共投入600萬元/年,全區共設18個站點,其中社區社工站6個,駐校社工站12個。

青年地帶 青年地帶

服務理念手法

服務理念

1.助人自助

2.發展潛能

3.全面支持

4.促進共融

服務手法

“青年地帶”項目由專業的社會工作社團承接,用專業的社會工作手法即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三大手法進行服務。

項目建設經驗

“青年地帶”項目運行模式採用全新的理念運作,即“1+1+1”模式——1個服務購買方主導推動,即海珠區政府和廣州市民政局;1個監管機構組織管理,即共青團海珠區委組織;1個服務提供方自主運作,即具有社會工作專業能力的民間非營利獨立組織(NGO)來提供社會工作服務,“青年地帶”由廣州市啟創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通過招投標的方式承接。

圖2.“青年地帶”運行模式圖

青年地帶 青年地帶

總的來說,模式的特點可以歸結為“服務購買方主導推動、服務監管方組織管理、服務提供方自主運作、多方協作的良性互動”。“服務購買方主導推動”,主要體現在黨委領導與財政出資兩方面。“青年地帶”項目試點以來,成立以海珠區委副書記和區政府副區長為組長的海珠區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者試點工作領導小組,並且由廣州市民政局、海珠區政府市區兩級財政共同出資運營。“服務監管方組織管理”,主要體現在整個項目運營過程中,共青團海珠區委一方面承擔了資源連結的角色,為“青年地帶”項目爭取政府尤其是團委、教育、司法、民政等部門的扶持、各試點相關街道、學校及社區居委會的協助;另外一方面還要對整體的社工服務進行資金上的財務監督、服務質量上的規範評估,承擔著一個管理與組織的角色。“服務提供方自主運作”,主要體現在提供社工服務的非營利組織行政、財政、人事管理獨立於政府之外,和政府之間不存在縱向的領導與被領導的行政隸屬關係,而是自主決策、獨立運作和自我發展並接受政府依法監管的自主系統地為民眾提供社會服務。“多方協作的良性互動”,則主要體現在整個項目運營中,廣州市民政局和海珠區政府是出資人,共青團海珠區委受區政府委託,開展選擇服務組織,審核、發放使用資金,監督服務組織的工作開展情況,評估、驗收服務產出及成果等工作。共青團海珠區委同時還負責落實非營利組織開展服務及日常工作所需的場所、相關硬體設施,配合“青年地帶”項目進行相關媒體宣傳、協調關係及資源調動工作。承接服務的非營利組織的角色是,根據團區委的要求,自主完成專業社工及其他工作人員的招募、人員管理架構的建立、專業的培訓和督導、對社區需求的了解、服務的策劃和開展、提供高質量的青少年服務,對服務開展人員進行培訓及保證產出和成效。在服務的中期和終期都會聘請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對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並將服務開展成效等反饋給出資方即政府,經多方考慮後決定是否續簽契約。可以說,這樣的運營模式,是“政府購買服務”的一個範例,將原先體制內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形成合力的傳統工作模式改為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支持社團自主運行向民眾提供社會服務的新型工作模式,是社會管理模式的一次創新嘗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