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為提高公園的景觀水平,打造更好的休憩健身場所,區政府今年對該公園進行了更新改造,改造內容包括:苗木增植、場地鋪裝改擴建及設施完善。通過本次改造,公園活動場地由4000平方米擴大至5000平方米,占公園總面積的40%,公園南北兩側均設計了較大的活動場地,在園內安裝多處電源插座,便於市民組織各類活動,將公園內的廊架、古亭、廁所、構築物等修葺一新。同時,在保留原有大樹的基礎上,通過對原有苗木整合和新栽植苗木,將整個公園建成觀花、觀果、觀葉、聞香等分區,在馬濠運河內還種植了水生植物,提升了公園的景觀效果,為市民創造了宜人的環境。
為提高馬濠公園的民眾性、休閒性、開放性,增設了兒童娛樂設施和部分健身設施。改造後的馬濠公園,既有中式園林風格的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又有西式園林風格的親水平台和花園廣場,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親近和諧。
馬濠運河現在是青島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口在唐島灣,北口在黃島前灣,全長2.5公里。元代開鑿未果,明嘉靖十六年 (1537)鑿通,為當時南來船舶從黃海入膠州灣的重要航道。
自然景點
馬濠運河,又稱‘馬家濠運河’是南膠萊運河的南段,北通膠州灣,南至唐島灣入海,全長14里,寬6丈,深3丈。馬濠運河兩岸有官廳、濠北頭、濠窪、濠南頭四個村莊。官廳村存古碑兩座,一為《新開膠州馬濠之記》,一為《修河公移碑》,明嘉靖十七年(1528年)立。
馬濠運河考的長度
馬濠運河究竟是多么長,1899年,德國人繪製的一張《膠澳租界地形圖》上得知,馬濠運河也就是2.5公里,因為德國人在這張圖上標識得很清楚,比膠州灣的入海口窄了一點。
我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條通海運河
馬濠運河又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條通海運河。北口為黃島前灣,南口為唐島灣,全長2.5公里。馬濠運河建成於明朝嘉靖16年,是我國元、明兩朝為便利南北漕運而開鑿的一條運糧河。據《膠州志》和官廳村的碑文記載,馬濠運河是膠萊運河的一個組成部份,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條通海運河。馬濠雖幾經滄桑,壅塞荒廢,但其部分殘跡仍依稀可見。沿馬濠運河兩側,共有4個村莊,官廳村(黃浦江路居委會)、濠南頭(武夷山路居委會)、濠窪(井岡山路居委會)、濠北頭(長白山路居委會)。黃浦江路居委會是當初督修馬濠運河時官員的駐地。
公園內的石碑
現存兩方石碑,一方石碑的碑印是《新開膠州馬濠之記》,碑陰為鄉老題名;另一方碑文是奉皇帝聖旨依擬的《修河公稿》。近年來由於開發建設,東西兩堤和南北兩端現已淤塞覆蓋,比以前窄多了。馬濠西側修了一條又寬又直的井岡山路,沿河東側新辟了馬濠公園,當年的一方石碑立於公園中靠河邊的涼亭里。
馬濠運河的成因
據《明史.河渠志》記載:“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姚演獻策開新河三百里,起膠西縣東陳村海口,北達海倉口,謂之膠萊新河,尋以勞費難成而罷。嘉靖十七年(1538年),山東巡撫胡纘宗請復濬(意為疏通、挖深)馬濠淤道三十餘里。十九年(1540年),副使王獻言嶗山之西,有薛家島、陳島,石砑林立,橫伏海中最險。元人避之,故放洋走成山正東,逾登抵萊,然後出直沽。考地圖,薛島西有小山曰小竺,兩峰夾峙中,有石崗曰馬壕。其麓南北,皆接海崖。”這裡,主要是講的元人開始大規模開鑿馬濠運河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明史》中將兩峰夾峙的一個石崗,稱之為“馬濠”,這可以算做是一說。
另據《膠澳志》記載:“馬濠,即薛家島西之濠北頭、濠南頭,河身已淤,僅存陳跡耳。”
歷史沿革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隨著青島開發區的建設規模的擴大,為再現歷史古蹟,一方面也為廣大人民民眾提供一個休憩消閒場所,於是開發區領導斥巨資建設馬濠公園。
在馬濠運河原址開掘一段河流,再造運河面貌。河流呈南北向,精心施工,兩岸砌以石坡,廣植林木,遍植草坪,並建有仿古亭榭、石桌、石凳和優雅的園林小品,成了一座寓古於今的城市公園。美化了環境,再現了歷史,體現了人文情懷,發懷古之幽思,成為開發區一大景觀。修復的運河水面,雖然只有幾百米,由北向南嘩嘩流入地下通道,靜中有動,生機盎然,仿佛聽到歷史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