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官廳社區位於青島市黃島區膠萊運河馬濠段遺址西岸,唐島灣北岸,占地面積約8公頃。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有張姓兄弟三人由靈山衛北街逃荒來此定居。20世紀40年代,全村46戶200餘人口。2007年底全社區共有1199戶,3799人。張、王、姜、薛等10個姓氏,居民有漢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等。
歷史
據馬濠碑考證,村東部距馬濠半里許,曾為元、明兩朝督修馬濠段運河的“官廳”所在地,占地數畝。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四月二十二日馬濠運河工程告竣後,官廳撤離,有4座石碑立於此地。石碑各高約1.5米,其中3座為記事碑,1座為“龍頭碑”。這4座碑早年曾引得眾多人士關注。清末德國占領青島後,曾有傳教士來此拍照,直至當代也有文人遊客來此拍照。此4碑“文革”中損失兩座,1座損失於80年代中期,今存1座為明代進士、河南道監察御使、即墨人藍田所撰《新開膠州馬濠記》碑,字跡隱約可辯。1997年遷至馬濠公園內,黃島區政府為其設一碑亭。
遺址
馬濠亦稱為馬家濠,為元、明兩代開鑿的運糧河。南口為唐島灣,北口為黃島前灣,全長5華里,西岸在村境內長約1華里,為膠萊運河南段重要組成部分。據《新開膠州馬濠記》: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秋七月開膠萊運河,“南起唐島灣北抵三山島,長三百五十里,”南段即為馬家濠。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王獻授命鑿馬家濠,在“離元人之舊跡少西七丈許開之”。“取彼巨石,焚以烈火,沃以水潦,摧堅破頑,化為灰盡”。工程始於正月二十二日,畢於四月二十二日,三個月時間,即將長五里、寬六丈、深三丈的馬濠鑿成。“自茲,南北商賈,舳艫絡繹,往來不絕,百貨駢集,貿遷有無,遠邇獲利矣。”後來,由於膠萊新河為海沙所壅,水潦淤積,馬濠一段隨之而廢。1985年設立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時,馬濠僅餘一段殘壑淺溝。1997年5月,開發區投資對馬濠運河進行修復改造,南北兩段為暗涵,中間為明渠,並於明渠東側建立“濠樂”。現稱馬濠公園。1984年7月27日,馬濠段運河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氏門樓明嘉慶十四年(1809年),村民張大中八十壽辰時,在外地做官的狀元外甥為他送來一塊壽匾,上面鐫刻著“八品壽官”四個金黃大字。張家為了懸掛這塊匾牌,特意在自己家門口修建了大門樓。門樓檐牙高啄,雄偉壯觀。門前還設有高約1米、寬約80公分的上馬石。壽匾與門樓持續160餘年,惜於1970年前後被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