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北嶺山原名東山,也有水清溝南山、水源地山之稱。建國後,因其位於四方區北嶺,定名“北嶺山”。由12個起伏較大的山頭組成,主峰海拔116.4米。可東望浮山,西視膠州灣,視野開闊。1942年10月在山東部建成貯水池,容量3萬立方米。後因漏水嚴重,日積月累,在溝壑中形成一水塘。1964~1966年冬閒時,水清溝村青年組織成突擊隊開挖“青年林水庫”。
1984年,根據四方、滄口兩區工廠集中,宿舍密集的特點,以給附近的職工和兒童提供活動場所為宗旨,市政府決定建北嶺山公園。由青島紡織機械廠設計室根據市園林局規劃方案設計,設計規劃了兒童活動區、動物展覽區、植物觀賞區、安靜休息區四大功能區。青島紡織機械廠、市橡膠工業公司、前哨機械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三〇八廠、中國人民解放軍七八一一廠、青島遠洋運輸公司、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海洋地質研究所集資承建,同年3月開工。建有人工湖、水榭、亭、廊、動物展區、植物專類園、園林小品;建園門4個、廁所3個,設定石桌、石凳多組。建車行道4240米,遊覽路6150米。由青島化工學院和四方區機關植樹3.14萬餘株。建園總投資120.52萬元,其中上述單位集資93.86萬元,市政府補助26.66萬元(包括苗木購置費15.24萬元)。1986年7月6日,經市政府命名為“北嶺山公園”。1987年7月建成開放。為市區中部最大的區域性綜合公園。
兒童活動區建有水上娛樂區——水榭、曲橋、亭、環湖路及滑梯、攀登架等遊樂設施;動物展區建有猴籠1座、雉雞館1座、鼠宮貓舍1座、孔雀籠1座;植物觀賞區建有長廊1處、月季園1處、犀牛雕塑1座;安靜休息區建有“待霜亭”1座、“待月亭”1座及石桌、石凳。
1991年5月,改造人工湖,建成釣魚場。平整場地3000餘平方米,投放魚苗6萬尾,魚800餘斤,開展釣魚活動。同年10月四方區首屆菊展在釣魚場舉辦,四方區13個街道辦事處100餘個單位、個人參展,展出菊花150餘個品種,3.2萬盆。1994年,四方區政府投資,對公園植物進行調整補充,種植雪松、馬尾松、櫻花等1000株,補栽月季3000株。2000年,市政府投資進行綜合治理,拓展環山道路,建防火通道。同年,由少年報社組織600餘名小學生在園內,種植“海信環保世紀林”,種植黑松200餘株。
2001年,市政府決定建設北嶺山森林公園,以提升城區北部環境檔次。同年3月,四方區政府組織300餘名幹部民眾種植黑松1000餘株。
用地統計
2005年北嶺山公園用地分析表
單位:萬平方米
項 目 | 總面積 | 其 中 | ||||
綠 地 | 道路地坪 | 水 面 | 服務設施 | 其它 | ||
面 積 | 46.54 | 40.04 | 4 | —— | 2.5 | —— |
占總面積% | 100 | 86 | 8.6 | —— | 5.4 | —— |
園內景觀
人工湖水榭位於園東部山下。以原“青年林水庫”為基礎修建,占地1500平方米。東岸石砌護坡,西岸建水榭、長廊,南與六角亭相接。廊長30米,仿古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
幽谷飛渡位於園西南部,兩座隆起的山崮之間。建於2000年,鋼筋混凝土結構,東西長20米,石質護欄。兩端黑松成林。
犀牛雕塑廣場位於園中部,建於2000年。廣場分內外兩坪,占地500平方米。內坪為旱冰場,沿邊兩側分別由半圓型石質圍邊條狀花壇和三級石階與外坪相隔。外坪邊沿石砌圍邊、壓頂,供遊人休憩。犀牛雕塑位於廣場中央,花崗岩質,作奔跑狀。
待霜亭位於園中部,六柱攢頂,仿古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8平方米。
待月亭位於園南部,六柱攢頂,仿古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8平方米。長廊位於月季園一側,木質結構,廊長10米,水磨石地坪,四面敞空。為點綴式花廊。
綠化種植
園內山體自然生長刺槐及松柏類樹木,山草茂密,植被條件較好。建國前,因戰事樹木曾遭砍伐。建國後,在市區大規模植樹造林的1955年前後,大量種植刺槐、馬尾松,成活率高。60年代中期,建青年林。1994年建園時,主要種植黑松等近3萬株,沿人工湖種植垂柳及多種花灌木,建有月季園。經過多年不斷調整,結合天然山磯,充實植物品種,突出山林野趣,綠化水平有所提高。綠化覆蓋面積達到96%。園內主要綠化樹種有黑松、雪松、馬尾松、垂柳、櫻花、碧桃、千首蘭、耐冬、月季等。鋪栽草坪3萬平方米。
2005年,全園有各類喬灌木60種5萬株。喬木與灌木之比1:3,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