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溝村

"1931年,該村劃歸李村區。 1949年,青島解放後,該村仍歸李村區,後為嶗山區

山東既墨縣仁化鄉下轄村

水清溝村位於四方區的北部,在四流南路中部的路東側,東接小水清溝村,南倚北嶺到大山村,北連鹽灘村 、沙嶺莊,西至孤山村,是一個古老的大村。據傳,該村建於明萬曆初年,因村南大槐樹下有一泉眼,水清而暢流不息,近處有幾條水溝,故名水清溝村。
清代,該村屬既墨縣仁化鄉文峰社(同治版《既墨縣誌》)。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後,該村劃入“膠澳租借地”屬李村區。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侵占青島,該村 仍屬李村區。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屬四滄區警察分署第一分駐所管轄。1931年,該村劃歸李村區。
1949年,青島解放後,該村仍歸李村區,後為嶗山區,後劃入滄口入,。1994年5月,青島市區區劃調整,水清溝村由滄口區劃入四方區;1958年是西流莊公社的一個大隊。1982年農轉非,水清溝村人從此也成了城市人。1999年,撤消村建制,成立大華工貿總公司,現屬水清溝辦事處管轄。
水清溝村有四大姓:趙、魏、鄭、王。在中街有關帝廟,有各家的祠堂,幾家和平共處,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可惜現在已成自由市場,欣欣攘攘的人流把中街擠的是水泄不通,臭氣熏天的環境讓居民叫苦不迭,蓋因這裡早已列入拆遷計畫。水清溝村里低矮的平房、狹窄的胡同、純樸的民風讓人稱道。 最出名的是魏家胡同,也叫7道彎胡同,曲曲折折,如進迷宮。生人進去,懷疑進入死胡同,誰知連拐7道彎,最窄處不足1米寬,竟然是通道。小時候,常帶同學鑽魏家胡同,饒有風趣,現在進去,最窄處竟要側身,走進胡同就如同走進倒回時光的隧道,那橫七拐八的胡同就好像是都市中的世外桃源,耳邊還響著童年的歡叫,遠處是一個拄拐棍的老人漸行漸遠------住在樓里的人們每天進家後把門一鎖便自成一體,胡同里的情形則大不相同:女人們坐在門洞裡逗哄著懷裡的嬰兒,孩子們在蹦蹦跳跳地玩著跳繩的遊戲,男人們圍坐在象棋桌旁鏖戰正酣,街坊鄰居們站在大門外議論著張家長李家短。魏家胡同在一片狹小的土地中創造出緊湊而多樣的建築空間環境,既反映這條胡同特有的屬性,也顯示出建造設計者的聰明才智。如果把魏家胡同改造成旅遊景點,就怕把水清溝村擠得是車水馬龍。滾滾涌動的車流會打破了恬靜優美的世外桃源。
大沙路是大水清溝至沙嶺莊火車站的馬路,全長1775米。始建於20世紀40年代,是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解放前,這條馬路上小推車、地排車絡繹不絕,沙嶺莊火車站的運輸全靠人力,地處中心地帶的水清溝村經濟地位迅速提升。大沙路南四流南路西是趙家的菜地,後成了梭管廠即紡織器材廠,現在被幾座高樓代替。大沙路北四流南路東,現大華商場所在地以前是趙家的塋地,其中有一個小山樣的大墳,是趙家老祖的。塋地高大的白楊樹威風凜凜,水清溝村學生到21中上學常走近路,穿越墳地,嬉笑打鬧,直到有天有人在此上吊,掛在樹上,才拐彎上學,遠離是非之地。
水清溝國小也叫南山國小(現青島四流南路第一國小)始建於1933年。是完小,沙嶺莊國小(初小)歸它管轄。老房子頂有國民黨黨徽,解放後清除。70餘載風雨歷程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幾代園丁的努力鑄造了學校歷史的輝煌。不知有多少學生在這裡開始了啟蒙教育,唯有校內高大的樹默默的見證著歷史。

雲南江川縣大街鎮下轄村

鄉村概況

水清溝村隸屬於大街鎮小白坡委會,位於大街鎮東南邊,距離大街鎮8公里,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全村國土面積2562畝,海拔1961米,年平均氣溫14.6℃,適合種植烤菸、蔬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86畝人均耕地1.66畝。全村有農戶39戶,共129人,其中農業人口總數為100人,勞動力85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63元,農民收入以烤菸、蔬菜為主。
水清溝村今後發展的重點:以蔬菜、烤菸為重點。

農村經濟

2010年水青溝村農村經濟總收入19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64%;畜牧業收入2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0.3%;林業收入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63元。
該村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居住土木結構住房的農戶30戶,居住磚(鋼)混結構住房12戶,磚木結構住房的農戶2戶。
2010年底全村擁有拖拉機45輛,機車24輛。

基礎設施

該村目前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通自來水的農戶9戶,30戶還在飲水井水,3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9戶,39戶通有線電視;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7戶。
該村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水泥路面。全村共有15戶農戶建有沼氣池,已完成 “一池三改”的1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4戶;建有小水窖21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86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