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武秋風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靈武秋風》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姓名】朱�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靈武秋風
翠輦曾經此地過②,時移世變奈愁何。
秋風古道聞笳鼓③,落日荒郊牧馬駝。
遠近軍屯連戍壘④,模糊碑刻繞煙蘿⑤。
興亡千古只如此,不必登臨感慨多⑥。

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選自《宣德寧夏志》。“靈武秋風”是朱�刪修的西夏八景之一。原詩題下註:“靈武山在林皋堡西,每歲秋七八月,聲如風撼。”靈武山,亦稱莎羅模山,即今柳木高山。林皋堡,在今寧夏青銅峽市境內。這裡所說的靈武,應指古靈州。治在今寧夏吳忠市北。西漢曾置靈洲(州)縣。北魏孝昌二年(526年)以薄骨律鎮改置,轄境約當今寧夏川區。北周置靈州總管府。隋大業三年(607年)改靈武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復改靈州,並置總管府,七年(624年)改都督府。貞觀二十一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至靈州接受回紇諸部及鐵勒九姓酋長的歸附。開元九年(721年)於此置朔方節度使。天都元年(742年)改靈武郡。至德元年(756年)唐肅宗李亨即位於此,升大都督府。宋鹹平五年(1002年)被党項族首領李繼遷攻占置西平府。元代仍為靈州。明置靈州守御千戶所。因河水毀城,數次遷移州城,最後一次於明朝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在今靈武市另築新城。
②“翠輦”句:翠,指翠華,即帝王儀仗中一種以翠鳥羽作裝飾的旗幟。輦,指君、後所乘之車為帝輦、鳳輦。此處以翠輦代稱皇帝。指唐太宗曾到過靈武。另說,指唐肅宗李亨,他曾在靈武即帝位。
③笳:古管樂器名。漢時流行於西域一帶少數民族間。
④軍屯:自漢以來,政府利用軍隊墾種土地,征取收成以為軍餉,稱軍屯。明代在全國大開屯政。寧夏地廣人稀,洪武初又撤府內徙,在境內建衛所,成為重點屯區之一。據《明實錄》載,寧夏屯田始於洪武十三年,以衛所軍卒“十分之七屯種,十分之三城守,務盡力開荒,以足軍食”。永樂間,寧夏駐軍為馬步20413人,參加屯田的14184人,耕田8337頃(《明成宗實錄》卷十七)。明代是中國古代屯田史上最發達的時期,當時屯田以“九邊為多,而九邊屯田又以西北為最”,寧夏為冠。戍壘:邊防區域的營壘、城堡。
⑤“模糊”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平定了朔方梁師都等人的割據,又消除了突厥部的擾掠,敕勒諸部等十一姓“各遣使歸命,乞置官司”。唐太宗於貞觀二十年(646年)親到靈州接見諸部首領,被各部族尊為“天可汗”。他為慶賀此事,寫下了“雪恥酬百王,除凶報千古”的詩篇,並勒石於靈州,可惜後來石碑殘破。所謂“模糊碑刻繞煙蘿”即謂此事。另說,是記載唐肅宗中興事跡的石碑。煙蘿,形容雜草茂盛。繞煙蘿,《嘉靖寧夏新志》作“鎖煙蘿”,此從《宣德寧夏志》。
⑥不必登臨感慨多:《嘉靖寧夏新志》作“何必登臨感慨多”,此從《宣德寧夏志》。

作者簡介

朱�(1378~1438),號凝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冊封為慶親王,封地寧夏。因當時寧夏糧餉不足,暫住古韋州城(今寧夏同心縣韋州鎮)。建文三年(1401年),奉命遷王府於寧夏(今銀川市)。死後謚曰“靖”,故稱“靖王”或“慶靖王”。朱�天資聰穎,學問廣博,長於詩文、草書。著有《(宣德)寧夏志》等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