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武山

靈武山

靈武山,位於襄城縣。山體多為疏林、草地。歷史文化厚重,山上有多處旅遊景點。 靈武山廟令武山廟,位於襄城縣令武山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廟建於北宋,盛於明清,廟院占地2100平方米,有殿堂120間。廟依山而建,前低後高。廟內林木蔥鬱,環境優雅,廟前松柏成林,廟前有粗不可抱的皂角樹數十株。 道德天尊又叫太上老君,即人們熟知的老子。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初做周朝守藏室史,後辭官修道。曾在襄城靈武山芙蓉澗隱居修煉。所寫《道德經》五千言流傳至今。該殿所敬奉的道德天尊,手拿一把畫有陰陽鏡的扇子,象徵太極分化的天地(陰陽)兩儀,合起來,正是一幅道教的宇宙圖式。六王冢在靈武山下,日寇在此製造慘案,殺我同胞一千多人,激起中原人民反抗。

簡介

《襄城縣誌》有載:令武山亦名靈武山,與首山東西相望,西南接龜山。因山形似臥牛,故稱臥牛山。今名令武是因楚令武將軍景缺,與秦兵戰於山之南,敗歿葬此。現存令武將軍墓,復建了將軍祠、楚王廟。山之南有令武廟,廟宇廣大。“令武秋風”乃明代襄城八景之一。

靈武山風光 靈武山風光

靈武山廟

靈武山廟令武山廟,位於襄城縣令武山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靈武山 靈武山

該廟建於北宋,盛於明清,廟院占地2100平方米,有殿堂120間。廟依山而建,前低後高。廟內林木蔥鬱,環境優雅,廟前松柏成林,廟前有粗不可抱的皂角樹數十株。

老母洞為房洞一體的古建築,上房下洞,洞洞相連,洞頂有民國石刻“竺仙洞”。由於近幾年宗教事業發展,令武山又先後修繕了三官殿、九龍聖母殿、閻君殿、天皇祖殿、人皇祖殿,均為灰瓦扣頂硬山式建築。另有安陽宮、靈山老娘殿兩座仿古磚混建築。再現古時“清謦數聲響,禪林滿樹秋"的情景。

廟右側三道溝處,懸崖上多土洞,有老子(李耳)洞、大隗(廣成子)洞、三仙(雲宵、凌宵、碧宵)洞及財神(趙公明)洞(洞前建一財神殿)。相傳,趙公明原籍山後馬趙村,為一位道士,也是一位神醫,他不愛錢財,開倉濟貧,普救眾生。據載,有年山洪暴發,汝水決岸,良田被淹,房屋倒塌,趙公明見很多人無處存身,毅然將自己所有的房屋騰出,讓難民棲身,率眾兄妹往山南劈洞定居,並修身悟道。

靈武山 靈武山

令武山廟廟東,有楚令武將軍墓祠。公元前300年,楚將景缺率軍與秦兵戰於此,敗歿葬之山東麓,山由此得名。令武將軍墓原高10餘米、周長3 O余米。墓旁有祠,周圍遍植松柏,蔚然成林。深秋風急,古木蕭蕭有聲,如泣如訴,令人悲憤,故名“令武秋風",為襄城明代八景之一。明戶部尚書李敏賦詩日:

將軍弓劍閉幽宮,名與山靈共始終。

蕭蕭古木西風急,落落遺墟夕照紅。

廟祀尚沾新典禮,轅門誰識舊英雄。

功德在人還不泯,從教血食到無窮。[1]

歷史文化

靈武山古風 西望靈武山

西望靈武山,別有一洞天。

山形連天宇,倒影寓聖賢。

巍巍六王冢,幽幽芙蓉澗。

冢上飄浮雲,澗中飛青煙。

浮雲飄飄雲天外,青煙裊裊繞青山。

草棚柴門輕虛掩,老君澗前煉仙丹。

一爐仙丹三年長,三年苦煉萬年香。

汝水如鏡照青容,靈武似畫鏡中藏。

夢中老君微微笑,鶴髮童顏多慈祥。

圍繞仙尊團團坐,談古論今話短長。

六王冢上民族恥,靈武山下家國殤。

風迎利劍殺殘敵,雨灑長矛保山鄉。

五星紅旗迎風展,改革開放奔小康。

仙長放詠道德經,語音飄飄蕩山樑。

喜贊盛世百花開,絢麗多姿代代香!

詩註:道德天尊又叫太上老君,即人們熟知的老子。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初做周朝守藏室史,後辭官修道。曾在襄城靈武山芙蓉澗隱居修煉。所寫《道德經》五千言流傳至今。該殿所敬奉的道德天尊,手拿一把畫有陰陽鏡的扇子,象徵太極分化的天地(陰陽)兩儀,合起來,正是一幅道教的宇宙圖式。六王冢在靈武山下,日寇在此製造慘案,殺我同胞一千多人,激起中原人民反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