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鎮[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轄鎮]

靈山鎮[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轄鎮]

靈山鎮位於即墨城北15公里處,東經127度27分,北緯36度32分。現轄42個行政村,3.2萬人口,耕地面積7.4萬畝,靈山鎮扼青煙公路及西部青濟鐵路之咽,南距青島國際機場30公里,204國道和王劉公路交相通過。東與青煙一級公路相接,西臨青濟鐵路1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鎮名由來

因靈山村而得名。村名源於村南靈山,靈山素以靈氣著稱,山上有碧霞元君和靈山老母廟,亦因山形靈芝,故又名“靈芝山”。

交通建設

靈山鎮位於即墨城北15公里處,東經127度27分,北緯36度32分。現轄42個行政村,3.2萬人口,耕地面積7.4萬畝,靈山鎮扼青煙公路及西部青濟鐵路之咽,南距青島國際機場30公里,204國道和王劉公路交相通過。東與青煙一級公路相接,西臨青濟鐵路1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該鎮經濟以農業為主,是青島市蔬菜生產基地和青島市秸稈養畜示範鎮。靈山鎮是蒙沙河、流浩河的發源地,兩河環繞,滋潤著全鎮肥田沃土;是國家確定的“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和“商品糧基地縣”的重要鄉鎮。

氣候環境

靈山鎮[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轄鎮] 靈山鎮[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轄鎮]

氣候屬平原、丘陵半濕潤溫涼區,年平均氣溫12℃,無霜期200左右,常年降水量600-750毫米。靈山位於針駐地南2公里,秀麗的靈山諸峰於萬頃平原之中拔地而起,韻味無窮。地表水和地下水豐富,是蒙沙河、流浩河的發源地,域內有水庫、平塘50餘座,水質甘冽。

行政區劃

河南一村 河南二村 河南三村 上河北村 中河北村 下河北村 衛東村
前山後村 後山後村 泊子村 嵐埠灣村 大稻池村 小稻池村 靈東村
東黃家莊村 仁義莊村 段埠莊村 金家灣村 東山坡村 西山坡村 周家疃村
東三泉莊村 西三泉莊村 泉上村 松樹莊村 西黃家莊村 石旺河村 崔家庵村
前小於莊村 後小於莊村 嵐前嶺村 甲於莊村 索戈莊村 韓流莊村 李前莊村
集旺疃村 孫旺疃村 劉旺疃村 院東村 東姜戈莊村 中姜戈莊村 西姜戈莊村
靈山鎮村莊分布圖 靈山鎮村莊分布圖

交通情況

城鄉公交線路:
107路:即墨至靈山,全程13.8公里,途經上疃、林戈莊
鎮際公交線路:
203路: 田橫至移風店:全程70公里,沿田新線行駛,由田橫站始發,途經王村鎮、店集鎮、華山鎮、靈山鎮、段泊嵐鎮、劉家莊鎮。
鎮村公交線路:
333路靈山鎮政府駐地——松樹莊——索戈莊
334路靈山鎮政府駐地——山后庄子——嵐埠灣——大稻池——小稻池——東黃家莊——金家灣 ——靈東村東山坡——方冠集團——靈山

發展概況

2006年,全鎮轄42個行政村,總人口30378人,其中男15238人、女15140人。總面積80.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33公頃。全鎮完成生產總值5.3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6%。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2.34億元、1.97億元和1.0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35%和28%。地方財政收入697.6萬元,財政支出1640.25萬元。居民儲蓄餘額8265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5990元,比上年增加665元。

農業 2006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4.22億元,其中農業2.95億元、林業1687萬元、牧業1.08億元、漁業180萬元。糧食總產3.44萬噸,下降10%;花生總產8860噸,下降5%;蔬菜、瓜類總產4.85萬噸,下降10%;水果總產1800噸,增長5%。大牲畜年末存欄2780頭,豬年末存欄3650頭、年內出欄2.08萬頭,羊年末存欄680隻,家禽年末存欄35.8萬隻、年內出欄266.4萬隻。水產品總量108噸,下降5%。淡水養殖面積10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7.54萬千瓦,增長0.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820公頃,增長3.9%。

工業 2006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5.44億萬元,增長21%。限額以上工業企業9家,工業總產值(現價)3億元,工業銷售產值2.95億元,固定資產小計1.29億元,資產合計1.25億元,負債合計2976萬元,利潤總額2869萬元,利稅總額2974萬元。限額以下工業企業243家,工業總產值(現價)2.43億元,銷售收入2.18億元,上繳稅金1192萬元,利潤總額1430萬元,資產總計1.24億元,負債總計1292萬元,實收資本1.1億元。

招商引資 2006年全鎮引進外資企業1家,共有外資企業6家,年內契約利用外資3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72萬美元。引進內資企業21家,共有內資企業58家,年內契約利用內資2.52億元,實際利用內資8000萬元。出口創匯778萬美元。

各項社會事業 2006年全鎮有國中1所,國小7所,共有在校學生2783名;幼稚園15所,入園幼兒787名。有衛生院1所,醫療室(站)25個。人口自然增長率4.3‰,計畫生育率100%。百戶擁有電話80部,有線電視入戶率60%。

城鎮建設

2006年,靈山鎮編制完成鎮駐地及旅遊風景區7.8平方公里的詳細規劃,並協調市城建局免費為東三泉等5個村莊進行村莊總體規劃;投資362萬元完成了全長600餘米的毓秀路建設工程和全長350餘米的市場排水暗渠;投資280萬元完成占地20畝的新農貿市場建設工程,較好的改善了農貿交易環境;投資160萬元完成中心國小三期工程24間多媒體教室及操場建設,改善了教育教學條件;投資150萬元完成了王新路1200米長駐地段兩側的綠化、鋪裝;協調和配合上級施工單位完成了209省道兩側全長10公里路段的高標準綠化工程;完成小遊園的高標準建設,栽植各類高檔苗木1.6萬株;投資232萬元完成河南一村、河南三村、東山坡三條進村路和韓國首爾雕塑園路的硬化工程,道路總長3000餘米;完成了首批20處村莊垃圾中轉站的建設,配備總價30萬元的環衛車2輛,為下步順利開展工作創造條件;投資100萬元完成西山坡、東三泉村的河道治理和圍村林的建設,栽植各類樹木3700株。優美的環境獲得社會各界的好評,先後被評為省級和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

工業發展

靈山鎮有著良好的投資環境,工業園區、小城鎮建設、靈山旅遊開發已全面展開。基礎設施完備,勞動力資源充足。全鎮共有各類企業100多家,產品種類繁多,商標印刷、服裝製造、塑膠、糧油加工等行業發展迅速。全鎮規劃靈山工業園、青紡聯工業園兩處工業園區,占地面積2080畝,開發利用。

教育資源

高中:即墨市第四中學

國中:即墨市靈山鎮靈山中學

國小:

•即墨市靈山鎮亞聯國小

•即墨市靈山鎮靈山海爾希望國小

•即墨市靈山鎮三泉莊國小

•即墨市靈山鎮松樹莊國小

•即墨市靈山鎮院東國小

•即墨市靈山鎮索戈莊國小

•即墨市靈山鎮姜戈莊國小

人口數據

(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5917
13130
12787
家庭戶戶數 8120
家庭戶總人口(總) 25052
家庭戶男 12622
家庭戶女 12430
0-14歲(總) 4567
0-14歲男 2403
0-14歲女 2164
15-64歲(總) 18725
15-64歲男 9532
15-64歲女 9193
65歲及以上(總) 2625
65歲及以上男 1195
65歲及以上女 143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4553

歷史傳說

靈山老母,又稱靈山聖母、青霄元君。明朝萬曆年間,重修元君廟,掘地得元君遺殼並有一石碑,碑文記載了靈山老母成仙的故事。國子監祭酒周如砥為此撰寫了元君碑記。清朝乾隆版《即墨縣誌》記載:“靈山青霄元君祠,不知起於何時。萬曆年重修,掘得元君遺蛻並一石碑。乃周元王五年建。碑載:元君招遠王氏,許配墨邑金門,貌陋甚,十八歲尚未婚。孝事翁姑。一日出汲於山之東,遇一白馬素袍者曰:‘吾奉帝命取爾上升,四月十五日其期也。’乃以巾搽元君面,容貌頓改。及期,果音樂遠播,紫雲罩山,遂登頂坐石而化。後,一小牧兒被雷擊死,尋蘇,言見雲中羽扇鶴駕,頂冠翡翠曰:‘吾清霄元君也,救而傳語,唯孝當欽。’土人遂建祠于山巔雲。”綜合上述記載及民間傳說:周朝時,招遠王氏女淑娘自幼父母雙亡,由哥嫂撫養,倍受哥嫂譏諷打罵和虐待。然而,淑娘心地善良,盡力為家裡勞作,默默為街坊排難,極得鄰里好評,鄉民都憎其哥嫂對淑娘的虐待,常有街坊鄰居指責其嫂之過。哥嫂一怒,將淑娘賣到靈山金家灣村給金家做童養媳。在這裡她極孝翁婆、體貼丈夫、操持家務,善待姑叔,對街坊鄰居無不盡力相幫,對婦孺老幼均都愛護有加,充分展現了中國偉大女性的高尚情操。

一日在靈山汲水時,遇到一素袍老人,在老人的指引下,換回真容,於當年的四月十五日在靈山山巔坐化成仙。成仙后,用自己的法力治病救人、扶危濟困、保佑一方百姓平安。人們極為尊崇,稱其為“靈山老母”,又名“青霄元君”。

自周朝開始,當地百姓自發地捐資捐物修祠塑像,對廟宇逐年修繕擴建,漸成規模,特別是唐、明兩朝官家的參與,使靈山廟宇一度成為膠東地區最大的廟宇建築群。相傳靈山老母(青霄元君)與泰山老母(碧霞元君)是姐妹,在即墨地區凡是建靈山老母廟的地方均建有泰山老母廟。人們將老母成仙之日即每年的農曆四月十五日定為靈山廟會,是即墨數十處山廟會中規模、會期最大,參會人數最多的廟會。清朝一位文人的一句“靈山四月扛馬行”,形象地反映了靈山廟會的盛況。

靈山老母的傳說源遠流長,靈山老母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傳說已深深地烙印於人們的心中。“靈山前,大亂不亂、大減不減”等諺語流傳至今。

靈山東山坡村的來由也足以說明靈山老母香火的鼎盛,靈山前有一個村莊叫東山坡,據村莊有關族譜記載:該村原叫藍家莊,是以即墨城藍家為首的大戶人家,為了來靈山膜拜靈山老母的方便,在靈山山前買得土地,並蓋了房子,以到靈山膜拜老母住宿、休息之用。平日則僱人照看,久而久之,即墨及即墨以外的有錢人家,相繼在此購買土地、蓋房搭屋,漸漸地成了一個村落。由於西邊一路之隔的村叫山坡,為分辨兩村,故而稱之東山坡,西邊的原山坡改名為西山坡。

隨著近代中國的戰火不斷,經濟蕭條,特別是解放戰爭年間,靈山這座方圓百里拔地而起的孤山,是交通網路里的唯一制高點,成為備受敵我雙方注重的軍事要地。據《中國解放戰爭史》記載:在這彈丸之地,敵我雙方曾投入數萬兵力,你爭我奪,比較大的戰役就有三次,使山上的自然景觀和廟宇建築全部被戰火摧毀。“文化大革命”期間,與靈山老母傳說有關的一些殘存遺蹟,又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自此,關於靈山老母傳說的很多文化物質載體在世上消失了,但有許多東西仍散落於民間,靈山老母傳說的精神仍牢牢根植於人們的心中。

1992年,為弘揚民族文化,靈山鎮政府組織相關單位在原址上重修靈山廟,東配殿增修泰山老母殿、西配殿恢復三姑娘殿。同時,對原有而已被破壞的玉皇廟、觀音殿進行修復。重修的廟宇仍保持原廟宇的風貌。

靈山聖母,又叫青霄元君,據明朝萬曆年間祭酒周如砥所記:萬曆年間重修靈山祠時,掘得元君遺殼,並得一石碑《元君碑記》,碑上記有:元君生於招遠,童養於即墨金家灣,舍姓為媳,貌甚醜陋,婆家憎之,朝打暮罵,無一刻安寧。一日,汲水于山之東,遇一士,白馬素袍,索水飲馬,元君即應之,飲後,士曰:“吾乃玉帝欽差,汝乃天仙玉女,青霄元君也,生時未帶真容,恐凡人玷污,今差吾還汝真容取汝升天。四月十五日,靈山若祥雲籠罩,是汝本部侍役迎候,汝當于山巔登寶座”。言訖,遞一方青巾予之,並言:“進家門時用此巾拭面,還汝真容,家人若問,可實言之。並言,神明不可侵也”。言並升空而去,元君重汲水回家,依言而行,果然貌變,艷於異常,家人驚訝,元君實言告之,家人即擇四月二十三日圓房完婚。四月十五日,靈山頂紫氣籠罩,隱聞笙聲琴樂,元君假借送飯,登靈山頂,坐化於靈山頂望海石旁,家人將其埋於石旁。過三五載,有吳、宋、張三姓小兒放牛於靈山西坡,忽狂風大作,一聲炸雷,三小兒均被擊倒,一會兒吳姓小兒醒,異香撲鼻,睜眼一望,空中五彩祥雲,雲中一女,艷姿麗彩,頂帶翡翠,對小兒言:“吾乃天仙玉女青霄元君,今日救汝,用汝之言傳於後人,修吾寶殿,塑吾金身,起香會,傳世人,惟孝當欽”。小兒告於父母,父母廣傳四鄰,民間自發集資立祠廟,塑金身,定於四月十五日為靈山廟會,流傳到今。靈山廟於1945年被戰火摧毀殆盡。

為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旅遊事業,根據歷史資料和當地老人回憶,1992年,靈山鎮按原布局恢復建設了靈山老母廟,投資160餘萬元。現廟內共有四個大殿,靈山老母殿居中,1.5米高300餘斤的靈山老母青銅塑像擺放正中,東側為泰山老母殿,西側為三姑娘殿和財神殿,建築外觀巍峨,古色古香,殿內神佛塑像栩栩如生,備具神態。

旅遊資源

靈山鎮[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轄鎮] 靈山鎮[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轄鎮]

靈山位於即墨市區北10公里處,占地4平方公里,海拔154.6米,因狀似靈芝,又名“靈芝山”,素以靈山聖母而聞名。山體三峰呈東西走向排列,西峰最高。

山上樹木茂盛,滿目青翠,綠草如茵。晴日登上望海石,可東望大海波濤洶湧,陰雨天氣則山頂雲霧繚繞久聚不散。靈山聖母廟始建於周元王五年,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靈山老母的美妙傳說婦孺皆知。玉皇頂、送生店、聚仙洞、泰山老母殿、十八隻手殿等金碧輝煌,廟宇內神佛雕像栩栩如生。兩噸重的坤靈洪鐘聲震數十里,堪稱齊魯第一鍾。古歷四月十五日和十月二十五日的靈山廟會,歷史悠久,是膠東半島規模最大的廟會,廟會日方圓數百里趕會的人數達20萬之眾。

2001年被命名為“即墨市靈山森林公園”,2007年被評為國家A級旅遊景區。

靈山聖母殿

靈山聖母殿是距今為止是靈山風景區建設最早、影響最大、最為富麗堂皇、吸引遊客最多的一座廟堂,內供奉“靈山老母“,位於靈山西峰之巔。相傳始建於公元前471年,後經唐朝、明朝兩次大修和擴建,成為靈山眾廟堂規模之最,到清朝道光、鹹豐年間由於地方天災人禍諸多原因逐漸破敗,直到1929年,靈山廟主持手持《重修靈山廟宇》一紙四處叩化募捐,這才由民間集資重新修復,並且有了相當大的規模。

靈山廟

靈山鎮[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轄鎮] 靈山鎮[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轄鎮]

靈山廟總投資為80餘萬元,落成於靈山西峰南坡的一處景點,占地1600平方米的院落有四部分組成:






中國百神圖

這是邀請省市知名畫家,參照《中國百神圖譜》精心繪製而成,近百幅圖像,全部精心裝潢,鑲嵌於四面院牆內,圖像繪製精湛,文字說明簡潔明了,文圖並茂,確為廣大遊客了解中國民族文化的一大精品,這也是膠東地區僅有之作。

醒亭

醒亭為八角亭,內懸高2米,直徑1.25米,重4000斤的“金瓜型”銅鐘,其鍾蒲牢紐由兩條金龍昂首戲珠組成。12支排列於鍾扇,示意宇宙天地輪迴復始。鐘聲渾厚、純正。此鍾以“坤靈”命名,“坤”在老古釋意:“乾為天,坤為地”、“男為天,女為地”,“坤”代表女性,靈山老母是個女神,此鍾是獻於靈山老母,故以“坤靈”命之。

神州鼓樓

鼓樓中放置巨鼓,直徑3米,高1米,鼓身由桑木拼成,鼓面由兩頭噸重大牛剝的皮蒙成,堪成齊魯第一鼓。

園正殿

面南背北的一座殿堂,為財神廟。

胡仙觀音殿 靈山胡仙觀音殿建於1992年,總投資50萬元,是參照當年被毀的送生殿、觀音殿和十八隻手殿的內容而建成,占地面積為300平方米,位於靈山鎮西峰東南腳下,整個建築由四間正殿和兩旁配殿組成,正殿為觀音殿,內由送生娘娘、觀音菩薩、十八隻手佛,東配殿為胡三太爺殿,是靈山鎮風景區內的主要人文景觀之一。

玉皇廟

建於1992年,位於靈山西峰頂東側,於聖母殿相鄰,是依據被毀的玉皇殿建成的。玉皇殿,當地人稱之為八角琉璃殿,是靈山十大殿堂之一,相傳建於1924年,在現玉皇廟東50米處,兩層建築,大殿建築外觀為八個角。上覆琉璃瓦,故稱之為“八角琉璃殿”,殿門正南,門內兩側由哼哈二將把守,正殿下層由觀音菩薩、彌勒佛、無壽佛、兩側有十八個羅漢,正殿上層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兩側有四大天王、太白金星。建築華麗,風格獨特,在靈山十大殿堂中其規模僅次於聖母殿,1947年,在靈山爭奪戰中被戰火摧毀。玉皇廟,占地300平方米,有正殿四間,內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兩側有四大天王,是靈山風景區內主要人文景觀之一。

聚仙洞

座落於靈山西峰半山腰處,南北走向,洞高2.5米,寬1.5米,全長200餘米,貫穿靈山西峰。是1969年,全國在毛澤東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廣集糧,備戰備荒”的號召下,由解放軍某部,歷時兩年時間開鑿而成的,內有石室、水井。後被廢棄。1992年,靈山鎮黨委政府與當地人民為弘揚民族文化,開發靈山旅遊資源,投資25萬元,重新修整,建成靈山風景區內的遊覽景點之一,經過無數次修整,洞內有黎山老母、巫山老母、泰山老母、彌勒佛、觀音菩薩、瓊宵娘娘,九天仙女、王母侍女、十八羅漢等塑像,對弘揚民族文化、增加景區遊覽內涵,擴大遊客道佛教文化知識起到積極作用。

神話城

始建於2002年,座落於靈山鎮、西峰西南山腳下,與靈山廟相鄰,占地近300平方米的全封閉建築,總投資30萬元,以中國民間傳說的八仙過海、西遊記、哪吒鬧海、觀音送生等神話故事為體裁,建設21個單獨成型的小景觀。輔以精湛的任務塑鑄技術和現代電動、管控、音響等技術,加之燈光變換,已成靈山風景區較好的一處景觀。

花香藥谷

靈山鎮打造花香藥谷現代農業示範園。加強中醫藥、花卉、休閒農旅項目引進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特色化、規模化種植,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並以修正項目、靈山花卉交易市場等重點項目為載體,構建鄉村振興發展新模式,推動全域旅遊聯動發展。

靈山鎮花香藥谷現代農業示範園規劃圖 靈山鎮花香藥谷現代農業示範園規劃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