靄峰村

靄峰村位於安徽省黟縣西遞鎮,是由上村和古竹林兩個自然村構成。其中上村與海內外著名的西遞村山水相連,全村六十餘戶坐落在靄峰腳下。

基本信息

靄峰村

靄峰村位於安徽省黟縣西遞鎮,是由上村和古竹林兩個自然村構成。其中上村與海內外著名的西遞村山水相連,全村六十餘戶坐落在靄峰腳下。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游黟時曾留下“磨盡石嶺墨,潯陽釣赤魚,靄峰尖似筆,堪畫不堪書”的詩句。環抱村子的群山,古木參天,橡子林、楓林、紫薇、刺槐、冬青樹、杏樹……把整個村落裝點得更加美妙。春夏季節滿山遍野林茂花香,到了深秋更是“霜葉紅似二月花”。山中奇松怪石隨處可見,最值得一看的自然景觀有,如鬼斧神工劈成的高數十米的回音壁、呼之欲出的臥虎石、迷途難返的駱駝岩、不知疲倦的燕山大佛、天造地設的望天都等數十處景觀。上村是一個古村落,胡氏為上村合族姓氏。胡氏郡號安定郡(漢朝):現甘肅省固原縣。據《姓譜》記載舜帝後裔胡公滿子孫,以追封的諡號為姓。上村一支為安定世家、清華分派。我祖名顯字唐國宋末避亂由江西婺源清華街適居靄峰上村,相傳至今已八十有餘世。村落呈燕窩形。村口左有象形,右有獅形奇石,稱獅象把門。村中宗祠《胡光裕堂》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洗禮現基本保存完好;散落在村中的十餘幢明清古民居與現代建築相映成輝,村中道路均為青石板鋪成;石片當瓦蓋成的小屋令攝影愛好者和美術院校的師生們陶醉;小溪上的聚秀橋、彩虹橋、迎靄橋年代久遠……。上村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能保存至今當歸功於歷代的先賢,現存古碑是他們功績的最好見證;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2年),族長鬍德月牽頭立禁碑於來龍山上,嚴禁在該山葬墳;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7年),族長鬍德王番等立碑於宗祠前對環村山脈進行封山。大到參天古木,小到雜草、嫩筍,族人不得有損;到了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鄉賢胡兆瑛、胡宜椿、胡文淵、胡榮烈、胡雲驤、胡光才等人再次立碑於宗祠前,更加強調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除明確封山護林外,禁止在村里開山取石;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徽州日報》在頭版刊登了《黟縣裡六都上村胡光裕堂鄭重聲明》,文曰:“我村森林系先人栽植以為蔭木……,且農田水利及全村欽料胥賴於此,須知本山森林為吾村人民之生命所系,樹之存亡即村之存亡……”廖廖數語道出了人與自然的休戚相關。數百年間我們的先人為了保護大自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立禁碑何止上述幾例,但大多在十年動亂中遭到破壞。1975年當時的生產隊領導召集全村村民,再議封山,保護水土資源,大家取得共識,封山至今又二十多年。還山於林,還鳥於巢,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自然村。而古竹林則是坐落在靄峰河下游的一個風景秀麗的古村落。全村三十來戶,南岸馮姓,北岸徐姓,從古至今和睦相處,但從不越雷池一步。群山環抱,山上的土壤多是黃色帶沙質的黏土,這種土壤非常適宜毛竹的生長,所以村里村外,漫山遍野都是毛竹,村名也由此而來。而且這兒的竹筍與鄰村的筍質不同:殼薄、芽黃、肉白而細嫩,就是俗話說的“黃泥白玉筍”。這種竹筍做菜時香氣四溢,食之鮮嫩可口,是一種很有開發前途的綠色食品。穿村而過的靄峰河,清澈見底。山溪里,同長演嶺一般生長著一種小魚,人們叫它“石斑魚”。此魚兩三寸長,通體銀白,肉質細嫩,味極鮮美,烹食時不用去鱗。入嘴越嚼越鮮,別有一種美味。據說這魚是因為吃了靄山上的甘草汁才有如此美味,因此叫“甘草水魚”。古竹林因為地處靄峰河下游,河上沒有一座橋,從靄山寺到古竹林要過十多處大石頭搭起來的石埠,交通條件非常差。有一首兒歌是這樣唱的:“古竹林,十八盪,跌下水何以弄?撈起來曬乾丁,裝進壇變醃齏。”所以人們又把古竹林叫做苦竹林。如今修起了西靄公路,古竹林的路已經不再難行[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