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岩群

1950年趙家驤等勘查皖西霍邱縣葉家集一帶鐵礦時, 稱為太古宙片岩系。1956年《中國區域地層表》草案,把淮河中下游地區(包括霍邱)的變質岩劃歸前震旦紀片麻岩系和結晶片岩系。1957年發現了霍邱地區的航磁異常。為泥砂質碎屑岩—粘土岩—碳酸鹽岩夾矽鐵質碎屑岩和基性凝灰岩,屬海侵的沉積岩系,形成於離岸較遠的濱海環境。

地層名稱:霍邱岩

地層名稱(英文): Huoqiu Gr

階代碼: Ar3

地區代碼: 18

命名:

安徽省冶金地質局337地質隊1974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安徽霍邱和吳集一帶的鑽孔中。

沿革:

1950年趙家驤等勘查皖西霍邱縣葉家集一帶鐵礦時, 稱為太古宙片岩系。1956年《中國區域地層表》草案,把淮河中下游地區(包括霍邱)的變質岩劃歸前震旦紀片麻岩系和結晶片岩系。1957年發現了霍邱地區的航磁異常。1972年開始安徽冶金地質局337地質隊陸續在霍邱周集一帶開展勘探,在不同時期對該區覆蓋區下的變質地層做了不同的劃分和命名:1972年劃分為下、上太古界;1973年分為太古宙和古元古代李老莊組;1974年和1976年命名為下部太古宙大別山群,上部古元古代霍邱群,並自下而上分為周集組和李老莊組;1978年則把古元古代霍邱群由下至上分為李老莊岩組、吳集岩組和周集岩組①。1976年1∶50萬安徽省地質圖說明書把霍邱群的變質岩從下至上分為霍邱組、李老莊組和周集組。1978年安徽地質局337 隊與華東地質科學研究所把古元古代霍邱群自下而上分為李老莊組、吳集組、周集組和張莊組②。同年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把霍邱群劃歸太古宙,分為五個岩性段,1981年該所在最終研究報告中則認為新太古代霍邱群只能分為一個組,即周集組③。1979年桑寶梁和邵桂清通過構造分析,把太古宙霍邱群自下至上分為花園組、吳集組和周集組④1982年西北大學沈福農等把太古宙霍邱群分為兩部分:下霍邱群周集組和上霍邱群張樓組。1983年張步春等把霍邱群分為:下組李老莊組,上組周集組。1984年營俊龍等把霍邱群由下至上分為花園組和吳集組。1985年安徽省地質礦產局區調隊及1987年的《安徽省區域地質志》均採用桑寶梁等(1979)的劃分方案。

特徵:

根據鑽探和航磁異常資料,確定霍邱岩群分布於安徽省西部霍邱縣至壽縣一帶。按岩石組合、原岩性質、變質程度、混合岩化特徵及含礦性,把它分為下、上兩個岩組。1下岩組相當原稱的花園岩組,為一套混合岩系,以條帶狀、條痕狀和眼球狀角閃鉀長質混合岩為主,夾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和黑雲片岩等殘留體。2上岩組為含鐵岩系,相當原稱的吳集岩組和周集岩組。主要由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夕線黑雲斜長片麻岩、雲母石英片岩、十字石榴石英片岩、變粒岩、大理岩、斜長角閃片岩夾數層石英磁鐵礦等組成。下岩組為低角閃岩相,至上岩組變質程度增高,部分可達高角閃岩相,混合岩化程度則是下強上弱。霍邱岩群大致以下岩組為核心組成一複式背斜。上岩組的表殼岩,為泥砂質碎屑岩—粘土岩—碳酸鹽岩夾矽鐵質碎屑岩和基性凝灰岩,屬海侵的沉積岩系,形成於離岸較遠的濱海環境。據營俊龍等(1984)測定:周集岩組的角閃片岩、黑雲斜長片岩和黑雲變粒岩等全岩Rb-Sr等時線年齡為2740±78Ma,吳集岩組8個樣品全岩Rb-Sr等時線年齡2744±64 Ma,花園岩組3個樣品鋯石獲得Pb-Pb法年齡2410Ma、2175Ma、2579Ma。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1975)測得周集岩組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2446 Ma,黑雲母K-Ar年齡2245 Ma, 而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1979)測得角閃片岩全岩Rb-Sr等時線年齡1870Ma。 因此把霍邱岩群的形成時代定為新太古代,與太華岩群登封岩群相當。該岩群四周被第四系覆蓋。

備考:

下亞岩群主體原稱混合岩,但也有人認為屬變質深成岩,需今後進一步研究確定。 安徽省冶金地質局337隊,1972、1973、1974、1976、1978年安徽省霍邱鐵礦普查勘探設計年報。 安徽省冶金地質局337隊,華東地質科學研究所,1978,“安徽省霍邱沉積變質鐵礦田”地層劃分研究報告。 地質礦產部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1981, 豫中皖西地區晚太古沉積變質鐵礦分布規律及找礦方向。 桑寶梁,邵桂清,1979,皖西霍邱、穎上地區含鐵變質岩系的地層層序、原岩特徵及構造問題的一些認識。河南地質,第4期。

編撰者: 劉國惠

作者1: 趙家驤

年份1: 1950

作者2: 安徽省地質礦產局

年份2: 1987

系名: 太古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